劉玲 黃穎璇 譚改玲
[摘要]目的分析順德龍江地區0~6歲食物過敏患兒的過敏原檢測情況,并對患兒食物過敏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方法選取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到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醫院)兒科、皮膚科和耳鼻喉科就診的有過敏相關癥狀的0~6歲兒童369例作為研究組,另選同期體檢健康兒童102例為對照組。對研究組患兒進行血清總免疫球蛋白E(IgE)、過敏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SIgE)以及皮膚點刺試驗檢測過敏原,使用開放性口服食物激發試驗進行牛奶、蛋白過敏等過敏原的檢測,統計致敏食物比例及種類、引起臨床過敏反應癥狀所需食物的最低劑量,并分析患兒食物過敏的影響因素。結果引起0~6歲兒童過敏的主要食物是牛奶和蛋白,分別占27.37%和39.02%;其次是牛肉、蝦和魚,分別占7.86%、7.59%、7.32%;開放性口服食物激發試驗表明牛奶和蛋白過敏陽性率分別為92.08%和94.44%,牛奶最小食物過敏劑量為20ml,蛋白最小食物過敏劑量為15g。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孕期使用抗生素、母乳喂養、父母過敏史以及挑食與兒童食物過敏有關(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孕期使用抗生素、父母過敏史為兒童食物過敏的危險因素,母乳喂養為兒童食物過敏的保護因素(P<0.05)。結論順德龍江地區0~6歲食物過敏患兒主要致敏原是牛奶和蛋白,孕期避免使用抗生素,盡量早期母乳喂養,父母有過敏史的兒童做好預防,以減少兒童發生食物過敏的概率。
[關鍵詞]食物過敏;流行病學;過敏原;兒童
[中圖分類號]R593;R4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2)11-0179-05
食物過敏是指某種食物進入人體后,機體產生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E,IgE)介導和/或非IgE介導的免疫應答,導致機體生理功能紊亂和/或組織損傷,進而引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皮膚等出現過敏癥狀。食物過敏已被WHO列為21世紀重點關注的問題,尤其近年來兒童發生食物過敏的概率顯著升高,不僅危害兒童健康,同時也為社會的醫療支出帶來沉重負擔[1]。佛山順德龍江處于廣東省珠三角,經濟較為富裕,食材種類豐富,烹調、加工方法以及飲食結構多樣,但同時也容易導致食品安全問題。近年在臨床工作中發現,本地區因食物過敏而就診的0~6歲兒童呈上升趨勢,但卻缺乏本地區0~6歲兒童食物過敏的流行病學及影響因素的相關資料[2-3],以致于臨床醫生無法向家長提供科學指導。為此,本研究通過調查本地區有食物過敏相關癥狀的0~6歲食物過敏患兒的過敏原檢測情況及食物過敏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到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醫院)兒科、皮膚科和耳鼻喉科就診的有過敏相關癥狀的0~6歲兒童369例作為研究組,另選同期體檢健康兒童102例為對照組。研究組男189例,女180例,平均年齡(3.50±1.26)歲;對照組男46例,女56例,平均年齡(3.80±1.12)歲。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檢查前向患兒監護人介紹研究內容,取得監護人配合,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組納入標準[4]: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出現過敏癥狀,如皮膚出現濕疹、蕁麻疹等,呼吸道出現經常打噴嚏、流涕、鼻塞、反復咳喘發作,消化道出現頻繁吐奶、便秘、大便不成形、經常腹痛、便血等。排除標準[5]:嚴重的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心肺腦疾病及精神神經系統疾病。
1.2方法
研究組0~6歲食物過敏兒童進行血清總IgE和過敏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allergen-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檢測以確定致敏性食物。抽血前2周停用抗過敏治療藥物,如抗組胺藥、激素、白三烯拮抗劑等,抽取患兒3ml靜脈血送至廣州金域檢驗中心化驗。常見食物過敏原IgE檢測項目包括蛋白、牛奶、牛肉、魚、蝦、黃豆、花生、腰果杏仁等堅果類、芒果、菠蘿。采用不同濃度梯度點刺液進行皮膚點刺試驗檢測致敏性食物,選擇患兒前臂屈側皮膚消毒后滴上不同濃度點刺液,間距2~3cm再用點刺針刺于滴有點刺原液處皮膚,20min后判讀結果,以生理鹽水和組胺液為陰性和陽性對照。對于血清總IgE、SIgE和皮膚點刺試驗均為陽性患者,采取排除性飲食試驗和開放性口服食物激發試驗,其中開放性口服食物激發試驗嚴格按照2018年制定的《口服食物激發試驗標準化流程專家共識》進行[6],設定試驗食物含食物蛋白成分的劑量逐漸遞增,獲得該致敏性食物引起臨床癥狀的最低劑量。
問卷調查:采用自制《0~6歲兒童食物過敏調查問卷》對患兒家屬展開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患兒年齡、出生方式、母親孕期是否使用過抗生素、家族過敏史、是否母乳喂養以及患兒是否挑食。自制問卷效度指數為0.823,信度系數(Cronbach’sα)為0.681。共發放問卷380份,回收有效問卷369份,回收有效率為97.11%。
1.3觀察指標
統計致敏食物比例及種類、引起臨床過敏反應癥狀所需食物的最低劑量,并分析導致患兒食物過敏的相關影響因素。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獲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多組間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引起0~6歲兒童過敏的主要食物種類及其比例
引起0~6歲兒童過敏的主要食物是牛奶和蛋白,分別占27.37%和39.02%;其次是牛肉、蝦和魚,分別占7.86%、7.59%、7.32%。見表1。
2.2開放性口服食物激發試驗診斷牛奶和蛋白過敏的陽性率及發生過敏的最小食物劑量
根據開放性口服激發試驗診斷101例牛奶過敏患兒陽性率為92.08%,144例蛋白過敏患兒陽性率為94.44%,牛奶發生過敏的最小劑量為20ml,蛋白發生過敏的最小劑量為15g。
2.3順德龍江地區0~6歲兒童食物過敏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孕期使用抗生素、母乳喂養、父母過敏史以及挑食與兒童食物過敏有關(P<0.05),而性別、出生方式與兒童食物過敏無關(P>0.05)。見表2。
2.4順德龍江地區0~6歲兒童食物過敏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根據單因素分析結果,把年齡、孕期使用抗生素、母乳喂養、父母過敏史以及挑食5個變量作為自變量,以兒童是否食物過敏作為因變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賦值情況見表3。結果顯示,年齡、孕期使用抗生素、父母過敏史為兒童食物過敏的危險因素,母乳喂養為兒童食物過敏的保護因素(P<0.05)。見表4。
3討論
隨著年齡增長,兒童食物過敏可能從單一致敏源過敏進展為多種致敏源過敏,累及的組織或器官也會從一個發展到多個,是一種復雜的自然進程[4]。通常兒童食物過敏進程的首發癥狀為濕疹、蕁麻疹等皮膚過敏表現,隨著患兒年齡的增加,皮膚癥狀會有所改善,但也會伴隨打噴嚏、流鼻涕、咳喘等呼吸道過敏癥狀與吐奶、便秘、腹痛、便血等消化道過敏癥狀[5-6]。有研究顯示,嬰幼兒期食物過敏可能會增加兒童后期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發生[7]。不少醫生或家長有可能因害怕食物過敏帶來的不良影響,針對懷疑食物過敏的兒童,往往會以回避所有可能致敏性食物為干預手段。但嬰幼兒及學齡前期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高峰期,長期采取盲目的食物回避手段,會引起兒童營養不良、體格發育落后、免疫水平下降等不良情況[8]。因此,早期發現引起兒童過敏的致敏食物,合理回避,并做好一級預防和早期干預,能有效減少兒童食物過敏的發生率,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減少社會問題及不必要的醫療經濟負擔。
特異性過敏原檢測是診斷食物過敏的重要依據,本研究采取血清學SIgE檢測、皮膚點刺試驗以及開放性口服食物激發試驗進行研究。根據研究數據顯示,引起0~6歲兒童過敏的主要食物是蛋白(39.02%)和牛奶(27.37%),與石任任等[9]調查佛山地區引起12歲以下兒童食物過敏的最常見食物為雞蛋白的觀點相符。苗青等[10]報道,北京市區嬰幼兒最常見的食物致敏源為牛奶和雞蛋清。引起過敏的次要食物是牛肉、蝦和魚,分別占7.86%、7.59%、7.32%,與于青青等[11]調查佛山地區引起12歲以下兒童食物過敏的次要食物為海鮮和水果的觀點不符,這可能與順德龍江地區為魚米之鄉,兒童進食魚、蝦等水產品較多有關。本研究還通過開放性口服食物激發試驗驗證牛奶和蛋白過敏陽性率分為是92.08%和94.44%,首次得出牛奶最小食物過敏劑量為20ml,蛋白最小食物過敏劑量為15g。
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孕期使用抗生素、父母過敏史為順德龍江地區0~6歲兒童食物過敏的危險因素,母乳喂養為保護因素。相關流行性調查發現1歲兒童食物過敏率峰值為6%~8%,隨著年齡的增長過敏率逐漸下降并穩定在3%~4%,這說明免疫耐受的形成與年齡關系密切[12]。這可能是因為免疫耐受的形成與胃腸道保護機制的成熟進程契合,低齡兒的胃腸道保護機制及免疫系統結構功能并不成熟,故免疫耐受機制較弱,更易發生食物過敏的情況,而年長兒胃腸道黏膜屏障系統及胃腸道保護機制趨于成熟,免疫系統結構功能更完善,因此更易形成免疫耐受,過敏率較低。母乳喂養是目前提倡的嬰幼兒最佳喂養方式,更有研究表明母乳喂養時間>3個月可減少嬰幼兒過敏情況的發生[13]。本研究也得出了純母乳喂養是0~6歲兒童食物過敏的保護因素的結論,這與吳文林等[14]的研究結果相符合,這可能是因為嬰幼兒的腸道發育尚未成熟,食物抗原可通過腸壁進入血液而引發過敏反應[15]。本研究結果還發現父母過敏史為順德龍江地區0~6歲兒童食物過敏的危險因素,這與哈麗君等[16]的報道一致。食物過敏有家族性聚集現象的特點,父母、同胞兄弟姐妹過敏體質使患兒食物過敏風險增加,這可能與父母等親屬具有相同的遺傳學背景與生活環境有關[17]。
綜上所述,順德龍江地區0~6歲食物過敏患兒的致敏食物主要是牛奶和蛋白,牛奶最小食物過敏劑量為20ml,蛋白最小食物過敏劑量為15g。父母有過敏史的兒童做好一級預防,孕婦孕期避免使用抗生素,持續母乳喂養是減少0~6歲兒童食物過敏的有效措施。本研究旨在引起兒童醫療保健工作者和父母對兒童食物過敏的重視,做好一級預防和早期干預。但因本次入選的樣本量有限,研究結果僅供參考,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葉卉初,錢晨,侯安存.兒童食物過敏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8,276(20):2238-2241.
[2]王曉艷,蘭天飛,陳艷蕾,等.北京地區常見食物過敏原致敏特點分析及優化檢驗組合[J].現代預防醫學,2018,45(15):2844-2848.
[3]蘭天飛,張曼,石海云,等.8種常見食物過敏原在不同年齡段sIgE檢測陽性率分析[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9,40(3):235-237,259.
[4] Sicherer SH,Sampson HA.Food allergy: A review and update on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J].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18,141(1):41-58.
[5]馬仕坤,李宏.食物過敏:流行病學、發病機制、診斷、預防與治療手段綜述及更新[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2018,12(1):85-98.
[6]盧兵,萬君,姜文鋒,等.基于變應原的過敏性疾病分子診斷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8,34(21):3525-3527.
[7]趙京.中國兒童食物過敏現況[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2019,13(4):271-275.
[8]車千紅,徐櫻溪,趙晴,等.食物過敏患兒綜合營養干預后生長發育與營養狀況監測[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7,32(19):1463-1466.
[9]石任任,葉智良,岳夢婷,等.佛山地區1696例兒童28種血清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檢測結果分析[J].現代醫學,2020,326(8):1024-1031.
[10]苗青,劉永革,王燕,等.3160例住院兒童敏篩過敏原檢測結果分析及其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8,39(13):1632-1637.
[11]于青青,唐雋,王躍建,等.佛山市中小學生變應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9,486(10):970-974.
[12]朱俐光,李中躍.兒童食物免疫耐受形成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9,21(6):613-618.
[13]張紀泳,周少明,王少華,等.嬰兒牛奶蛋白過敏的危險因素:多中心調查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0,22(1):42-46.
[14]吳文林,鐘永怡,歐文森,等.社區嬰幼兒過敏性疾病的影響因素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17,15(16):30-32.
[15]柏平萍,邢夢娟,胡燕.早期預測食物過敏高風險兒童方法探討[J].臨床兒科雜志,2019,37(12):936-939.
[16]哈麗君,楊金翹,陳奮.嬰幼兒抗生素應用情況與牛奶蛋白過敏的相關性[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21,308(S1):4-5.
[17]王雪輝.142例嬰幼兒食物過敏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8,33(4):887-889.
(收稿日期:202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