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亞杰 姚明



[摘要]目的探討危重患者予以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序貫治療的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普仁醫院重癥醫學科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2例危重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6例。對照組行常規的腸內營養支持,觀察組基于對照組開展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序貫治療。分析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統計并比較干預前后血清總蛋白、轉鐵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及血紅蛋白等具體營養指標;統計兩組患者的體重及ICU入住時間;分析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干預后的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血清總蛋白、轉鐵蛋白及血紅蛋白均高于對照組,ICU入住時間短于對照組,且體重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危重患者選用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序貫療法,利于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并控制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臨床采納推行。
[關鍵詞]腸內營養;腸外營養;危重;序貫療法
[中圖分類號]R45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2)11-0187-04
危重患者相對于普通患者而言,病情嚴重且系列應激反應明顯,機體時常處于高分解、高代謝狀態;加之長時間的疾病治療療程,以及食欲下降、進食不足等因素影響,會進一步減弱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及抵抗力,若不及時予以營養支持,極易引發營養不良。分析發現,營養不良不僅會損害機體組織及器官的生理功能,使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受損,降低人體的抗病能力,誘發貧血、抵抗力下降等不良后果,還會增加手術并發癥及病死率,延緩患者身體康復進程[1-2]。實踐證明,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序貫療法在危重患者中的應用,能切實改善患者營養狀況[3-5]。基于此,本研究擇取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普仁醫院(我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72例危重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分析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序貫治療的價值及安全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以我院重癥醫學科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2例危重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6例。對照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27~83歲,平均(55.09±11.15)歲;疾病類型:腦出血14例,腦梗死10例,病毒性腦炎5例,顱腦外傷7例。觀察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28~82歲,平均(55.12±11.04)歲;疾病類型:腦出血15例,腦梗死11例,病毒性腦炎4例,顱腦外傷6例。納入標準:意識及認知無障礙;耐受營養支持。排除標準:曾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或胃腸手術史;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糖尿病等疾病;無法耐受營養支持。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的腸內營養支持,通過鼻空腸管給予患者短肽型營養液百普素[MilupaGmbH(德國),國藥準字H20170170],起始應用劑量為500kcal/d,能量密度為0.8~1.0kcal/ml,滴注速度控制在50~100ml/h。隨后逐漸增加營養液劑量,直至滿足目標要求。營養支持期間,每隔6h檢查患者殘留量,并以此為依據酌情調整營養劑量及滴注速度。
觀察組實行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序貫治療。基于患者的機體代謝情況、病情狀態及胃腸道實際功能,在入院后1~2d內開展早期的腸外營養支持,營養液配比為中長鏈脂肪乳劑(20%)、葡萄糖(100~500g/L)、復方氨基酸(12%)、微量元素、電解質、維生素,熱氮比為120∶1。入院2d后,觀察患者胃腸道功能,待功能好轉且腹脹緩解、肛門成功排氣后,給予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經鼻置入營養管直至患者空腸處,給予百普素營養液,滴入速度控制在25~100ml/h,每天泵注總量控制為300~500ml。熱量不足可采用腸外營養支持進行補充。注意:所有營養液均需加溫處理后使用,以此提升患者耐受程度。基于胃腸道反應,腸內營養每隔3d增加500ml,而腸外營養逐漸減量,直至實現全腸內營養支持。最后,在患者逐漸恢復經口飲食的進程中,合理減少腸內營養量,直至正常進食。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營養狀況,統計血清總蛋白、轉鐵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及血紅蛋白等具體營養指標。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體重及ICU入住時間;分析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腹脹、肝功能受損、胃腸道出血及繼發性感染。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血清總蛋白、轉鐵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及血紅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營養指標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轉鐵蛋白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的體重及ICU入住時間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的體重優于對照組,觀察組ICU入住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危重患者的營養問題直接關乎著患者的康復結局,也是促進患者疾病治愈和機體恢復的基礎,愈發受到臨床關注和研究[6]。眾所周知,適當合理的營養支持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機體營養狀況,并在降低病死率及縮短住院時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大量臨床實踐表明[7-8],對危重患者予以科學合理的營養支持,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并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提升患者抗病能力,進而對疾病治療效果和機體康復產生積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營養支持并非單純為患者提供營養,更重要的是維持患者機體組織及器官的結構功能,并促進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良好調控,以此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力,改善其營養狀況[9-10]。
隨著危重患者人數增多,以及營養不良發生率的攀升,營養支持已成為危重患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疾病治療效果及患者機體康復的基礎。腸內營養支持、腸外營養支持與腸內外序貫是臨床常用的營養支持手段,在實踐應用中各有優劣,需根據患者機體及胃腸功能實況進行合理選擇[11]。畢竟,不恰當的營養支持方式,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營養支持目的,還可能加重患者胃腸負擔,甚至引發呼吸循環障礙等。在危重患者的營養支持療法中,腸內營養支持是常見手段,可通過經胃腸道口服或管飼的方式,為患者提供代謝所需的營養物質。經應用證明,腸內營養支持的應用,能促進患者細胞代謝,并有效保護患者機體組織器官的結構及生理功能,進而調控人體免疫系統[12]。隨著現代腸內營養技術及所用材料、制劑的創新完善,腸內營養愈發安全和有效,在臨床中備受患者青睞,尤其是在危重患者中。但由于危重患者或多或少存在胃腸功能受損情況,加之禁食時間長、營養支持中斷或護士專業能力等因素影響,使其實施腸內營養時多誘發并發癥,導致營養水平未達預期[13]。在此情況下,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聯合應用腸外營養,在患者無法正常進食的情況下維持營養狀況,以此補充組織蛋白,確保患者機體營養,降低營養不良發生風險。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的序貫療法逐漸在臨床中應用,基于腸內營養、腸內外聯合營養、腸外營養的實施程序,能有效保證營養治療的針對性、及時性和可持續性,可迅速糾正患者的負氮平衡及低蛋白血癥等不良情況,充分發揮兩類營養支持的臨床優點,改善疾病預后,促進患者生存質量改善[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經營養支持后,營養指標均有所改善,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營養指標血清總蛋白、轉鐵蛋白、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及血紅蛋白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體重優于對照組,且ICU入住時間較短,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危重患者的營養支持中選用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的序貫療法,更利于改善患者營養狀況,縮短其住院時間,并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臨床研究推行。
[參考文獻]
[1]劉于先,何洪文,曾飛鳳.序貫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對ICU老年患者營養狀況及胃腸功能的影響[J].醫療裝備,2020,33(7):105-106.
[2]王德榮.圍手術期序貫性腸內營養在肝段切除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15):179-181.
[3]鐘青玉.胃腸道手術后規范化序貫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療法與腸外營養支持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6):151.
[4]李海寧,馬亞男,李慶婷.腸內外序貫營養干預及護理對急性重度有機磷中毒伴呼吸衰竭的療效[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2019,45(2):155-157.
[5]蔡旗旗,張盛,葛小剛,等.免疫增強型腸內營養乳劑對機械通氣危重癥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8,25(2):169-172.
[6]李娜.營養序貫護理模式對ICU機械通氣老年患者營養狀況及VAP發生的影響[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9,32(3):202-205.
[7]趙雨,楊雪鈺.序貫腸內外營養支持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1,25(1):41-44.
[8]毛世臣.序貫性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對重癥腦出血患者Hb、PAB、Alb指標影響對比[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1,28(11):20-21.
[9]孫新建,李文軍,馬海洋,等.序貫性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對重癥腦出血患者營養狀況改善的比較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0,24(6):126-129.
[10]陳海琴,王凌莉,彭海菁.危重患者螺旋型鼻腸管置管方法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9,9(17):201-203,220.
[11]柯麗.研究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對危重病人營養指標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52):53.
[12]張蔚青,顧秋瑩.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營養支持達標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現代臨床護理,2019,18(8):1-9.
[13]趙輝.不同營養支持方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呼吸衰竭患者營養狀態、肺功能及炎性因子影響的對比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9,27(4):77-82.
[14]崔嬿嬿.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對危重病人營養指標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護理學,2019,8(5):376-382.
[15]于芬.危重患者機械通氣期間實施腸內營養并發癥的護理預防[J].中國醫藥科學,2018,8(2):90-92,116.
(收稿日期:202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