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韜
摘? 要:對人的生存和發展來說,信仰是重要的精神基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的形成,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提供了重要內容;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思想和領導水平的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社會以及大學生個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關系國家意識形態的發展。然而,受教育環境、教育學科構成、課堂教學等諸多較為復雜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在馬克思主義信仰上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信仰教育;馬克思主義信仰
中圖分類號:G40-0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6-0151-04
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祖國未來的發展和希望,當今中國正處于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當代大學生受到不同思想的沖擊,在這種文化融合的背景下,需要大學生自身擁有識別的能力,對各類思潮有清醒的認識,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精神為信仰,杜絕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大學生的信仰和現實狀況關系到他們的全面發展,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新時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理論依據及現實依據
(一)理論依據
1.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信仰及信仰教育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從歷史傳統和文化民俗、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學校教育是綜合性教育活動,它離不開對我國民族文化內涵的傳承。高校要深化中華民族傳統教育,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全面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效果。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信仰與信仰教育是融于中華傳統文化血脈之中的,與西方文化和宗教信仰不同,中華傳統信仰更多地涉及人際關系倫理規范和個人內在修養,信仰教育方式既注重社會教育,又注重個人自我教育。
2. 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信仰及信仰教育思想
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信仰”一詞幾乎是宗教信仰的特殊術語,在優秀的作品中廣泛分布,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中國革命結合中國國情,不斷探索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化道路,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學理論管理體系。
(二)現實依據
1. 面臨新機遇
社會的不斷發展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提供了新的機遇,大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教育,提高思想的科學性。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完善,為當代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社會的不斷發展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2. 面臨新挑戰
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文化的不斷融合,對我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而言是把雙刃劍。西方文化的融入,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形成一定的影響,在汲取優秀文化的同時,也受到一些極端文化的制約,使一些大學生追求功利主義,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中,有大量承載著現代西方文化、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文化產品,在這些產品的影響下,一些大學生在堅持主流人生觀上一再動搖。
3. 面臨新要求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是引領當代大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在實踐工作中,首先,高校應當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科學信仰;其次,要把社會主義思想和宗教信仰的力量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教學目標中的科學地位;最后,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實際情況,注重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新時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會層面
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至關重要,能夠促進當代大學生從自身出發,帶動周圍的人,進行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的宣傳。對大學生進行信仰教育在社會層面上能夠起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
1.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的現實需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一定的基礎上樹立的,主要的科學依據就是馬克思科學思想,以科學的思想為基礎,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以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實現人與人類社會的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促進社會和諧有重要的作用,能夠增強社會大眾的精神價值,不僅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而且激發了人們追求真理的積極潛力,提高了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1]。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能夠在精神意識上增強當代大學生的信念感,從而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大學生自身會首先意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從自身做起,在現實實踐中以科學思想為基礎,通過自身的行為影響周圍的人,帶動社會公眾群體踐行科學思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針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針對大學生本身,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深刻的影響,甚至直接關系著民族的命運,因而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的現實需要[2]。
2. 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打擊社會迷信的現實需求
馬克思主義思想是完整而嚴謹的科學系統,馬克思主義思想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精華,是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大成就[3]。然而,在我國的偏遠農村山區,部分人的思想仍然相對無知和落后,迷信思想嚴重。甚至不僅偏遠地區存在封建迷信情況,內陸經濟發達的地區也存在類似情況,一些科學和文化水平較高的人群也具有封建迷信思想,嚴重影響了生產和生活,并阻滯制了社會的穩定發展和進步[4]。
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對當代大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精神指導價值,大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客觀地看待目前國家的發展。新時代背景下,自身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的大學生與父母、同學以及其他社會中的人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聯系,將以身作則,踐行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讓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了解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擊社會封建迷信思想[5]。
(二)國家層面
對大學生進行信仰教育除了在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具有重要意義外,在國家層面,其是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保證,也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應有之義。
1. 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保證
意識形態安全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其內容較為廣泛,是社會道德與思想價值觀的結合。意識形態安全對社會治理的意義重大,能夠穩定社會不安穩因素,維護大眾的利益,維護統治階級的地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6]。意識形態安全對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但思想的演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思想防線被打破,其他線路很難保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沒有被削弱、破壞和顛覆,仍在我國思想界占據主導地位[7]。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能夠讓大學生群體正確認識中國目前的意識形態,對動搖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思想理論進行辨別的看待,堅持建構性與批判性相統一。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穩固,利于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新時代,高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利于大學生人格的塑造以及社會秩序的維護。
2. 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現實需要
大學教育對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根基,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科學信仰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當代大學生首先應當對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真正信仰。面對西方文化的困擾,大學生應當堅定不移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8]。
三、新時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新時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主要問題
1. 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確認不夠
要樹立堅定的科學信念,首先要有理論的支持,科學信仰的概念基礎是充分學習基礎理論,用理論武裝頭腦[9]。然而,當前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學習缺乏理論上的再確認,在新時期,大學生如果不深入學習科學理論,很難獲得“真知”,很難真正感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內在力量,也很難獲得完整的“堅定信念”[10]。因此,要加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就必須解決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經典理論確認不夠的問題。
2. 對馬克思主義的情感認同不強
部分大學生對科學社會主義信仰的情感表達和認知存在消極的態度,在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水平上,仍有一些大學生不相信社會主義能實現[11]。部分大學生在個人層面上缺乏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情感認同和情感習得,很難真正體驗和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難以積極發展自身價值,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情感認識不深是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
3. 對馬克思主義的現實踐履不足
信仰是人們行為做出巨大貢獻并達到價值參照標準的一種選擇,是人們在理論和實踐中進行一系列活動的價值指南。大學生是否“愿意”信仰馬克思主義是最終結果,高校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和分析社會,利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對“信念”和“積極行動”的反復驗證[12]。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信仰的價值認同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但在具體的實踐中普遍存在搖擺不定的現象,這說明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實踐仍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新時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成因
1. 西方社會思潮沖擊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西方社會文藝思潮是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發展矛盾在新興的社會主動意識領域的集中體現,是社會文化思潮的滲透,對部分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對部分大學生人生觀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構成了威脅[13]。當代大學生受到不同思想的沖擊,在這種文化融合背景下,需要大學生自身擁有識別的能力,對不同思想有清醒的認識,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精神為信仰,杜絕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導致大學生在價值觀形成期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認識偏差,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14]。
2.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有待增強
信仰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嚴重不足,無法為大學生社會需求提供支持;同時,一些思想政治教師的素養有待提高。當代大學生沒有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忽視了課程教學的重要性,這影響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信仰科學理論的認知理解和情感習得。
3.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踐平臺相對狹隘
相對狹窄的實踐平臺是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缺乏實踐落實的關鍵原因,目前,一些高校沒有完善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踐探索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馬克思主義真理的能力。高校標準化實踐機制主要體現在黨組織的實踐活動中,以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為核心主題的實踐活動較少,規范性不強,輻射面相對狹窄[15]。
四、新時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應對策略
(一)貫徹終身教育的思想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大學生科學信仰的初步形成受許多因素影響,需要綜合整合,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需要貫徹終身教育理念,在全社會營造學習生活的氛圍,為信仰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為信仰教育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16]。對大學生來說,學習是無止境的,信仰教育是永遠在路上的。大學生信念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有意識的、持續的過程,大學生要始終保持求知欲,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素質,把理論運用到生活中去,朝著科學探索和實現理想信念的方向前進。
(二)豐富大學生信仰教育內容
針對大學生的信仰教育,高校應當不斷完善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內容,實現教育內容多元化,在核心內容為根基的同時,也應當根據現實的發展需求,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與現實相融,明確緊密結合社會現實的重大意義[17]。
(三)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
“實踐通向真知”,大學生應在重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新知識,并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成長。高校可以引導大學生參與志愿專業服務、參觀養老院、看護學齡前兒童、支持家庭教育和“三下鄉”等社會福利活動,真正為社會服務[18],通過參與紅色旅游和度假基地以及其他形式的愛國熱情和教育活動,體驗偉大革命先輩為信仰而戰的精神和勇氣,感受愛國主義的熱度[19]。大學生在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自己身上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充分發揮大學生信仰教育的主體作用,把思想政治課堂延伸到課外活動中,真正實現與“社會課堂”的有效結合,使大學生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2 0]。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4-05-05.
[2] 黃力之.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N]. 光明日報,2007-02-20.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1.
[4] 吳蒄風. 建國初期黨對封建迷信的破除及啟示[J]. 黑龍江史志,2014(16):129.
[5] 習近平.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 人民日報,2013-08-21(01).
[6] 習近平. 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 當代黨員,2019(07):4-7.
[7] 王學儉,顧超. 當前中國信仰問題的若干思考[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10):47-51.
[8] 高珊珊,王素芬. 對大學生信仰教育問題的思考[J]. 教育與職業,2016(22):71-73.
[9] 阮俊華,裴冠雄,潘蕾. 大學生信仰教育模式反思與優化路徑[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2):85-87.
[10] 李琳. 俄羅斯愛國主義歷史教育的重構[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07):108-112.
[11] 熊燕華.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建設的文化審視[J].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8(04):33-36.
[12] 張峰. 新時代青年政治信仰培育研究[J]. 當代教育與文化,2018(05):11-15.
[13] 岑怡坤,張福運.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信仰教育探析[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9):117-119.
[14] 李芳,鄧韻. 新加坡家庭價值觀培育的經驗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8(03):110-113.
[15] 李瑞琴. 重塑“蘇聯記憶”,捍衛民族英雄——俄羅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國家戰略[J].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8(04):65-72.
[16] 任志鋒. 21 世紀以來美國價值觀教育變革論析[J].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8(02):72-82.
[17] 仝其憲. 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的信仰教育與制度構建[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01):85-90.
[18] 劉召用,趙婧方. 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植策略[J]. 人民論壇,2019(07):122-123.
[19] 劉宏宇. “95”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現實路徑[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4):56-61.
[20] 史國軍. 新時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培育與塑造[J]. 學海,2019(06):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