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丕峰
語篇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感覺語言材料不夠豐富,故事情境缺乏整體性。這就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學情,對語篇內容進行創新性補充、調整和整合。
以《新標準英語》五(下)Module 10 Unit 1 What did you put in your bag? 和Unit 2 I played on the beach”為例,本單元的主要語用任務是談論旅行前的準備情況并描述過去的旅行經歷?;趯W生的知識水平與教材分析,確立單元主題為Summer trip,三個課時話題分別為(如下表)。

【Summer trip 單元主題與分課時話題】
三個課時教學,從主題到話題,從計劃旅行所需物品準備,到旅行前核對所做準備,再到最后分享自己的旅行經歷,遵循了小學英語語篇教學的原則。Summer trip 三個課時語篇內容如下:

【第一課時Prepare for the trip 語篇內容】

【第二課時Check the trip preparation 語篇內容】

【第三課時Share the trip 語篇內容】
以上三個課時語篇內容創設了延續性、趣味性的真實語境,在語境中呈現相同結構語段,高頻率復現核心知識,降低了學生理解語篇的難度,有效提高學生參與語言表達的興趣。本課例采用分層式語篇教學方式,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分層式語篇教學方式,首先應解決語篇核心關鍵詞問題。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真實語境既要達到“言”的輸入,又要達到“用”的輸出的目標。如第一課時Prepare for the trip(計劃旅行前所需物品)。教師先將語篇的核心關鍵詞“travel list ”從文本中抽離,激活學生思維,由“你出行前將準備什么物品?”引出疑問詞What /Why(What will you take?/ Why will you take?),讓學生帶著問題探尋“I will take...because...”找到大明出行前清單中所列物品,表達所帶物品及所帶原因?!盎緦印闭f明“What”將要帶什么,“深入層”尋找“Why”帶此物品的原因。學生在“感知、體驗、交流”的過程中實現有效的語言應用體驗,形成自主學習策略。
本課時教學方式,從對“基本層”知識的思考,再到“深入層”語言輸出,教師采用了一層又一層剝離的方式呈現語言重點知識,引導學生形成“分層處理信息”學習策略,使語篇內容整體推進,單課時目標達成。

圖1 Period 1 Prepare for the trip分層式語篇語言支架
語言習得和學得理論說明了語言環境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第二課時Check the trip preparation(核對旅行前所做的準備)的語用任務是讓學生養成旅行前及時核對所做的準備,學會獨立規劃的有序習慣。語篇內容是遠在美國的奶奶打來電話,逐一詢問Daming 所攜帶的物品準備情況、是否清楚出發時間等問題,Daming 羅列清單,向奶奶陳述自己的情況。這里,教師在文本中特別追加了“ I’ll take some Chinese tea for you.”這一核心語言點。教師把Daming 將看望美國的奶奶,并給奶奶帶去“中國茶”禮品這一情感語言作為核心素養承載點,學生經歷了習得語言、內化語言的過程,在“學”與“習”中體驗情感,層層感知家人關愛。

圖2 Period 2 Check the trip preparation
學生經歷有過程的學習,才能對知識產生深刻理解,從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語篇教學應讓學生融入語境,在學與習過程中理解文本,體驗情感變化。本單元分層語篇教學方式,以過程學習帶動思維發展,教學設計重點突出以下幾點:
第一,合理設計學習路徑。
第一課時Prepare for the trip( 計劃旅行所需物品)中,首先讓學生思考學習羅列物品,為什么羅列這個物品,然后設計一條適合他們的學習路徑。教師在“路上”給學生設計了不同的臺階,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拋出問題“I will have a summer trip.What should I do first? Why am I take it?”引領他們比較、發現、歸納、理解、運用。由淺入深,形成思路,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有深度。
第二,有效設計學習任務。
如何用任務來驅動學生學習?教師設計開放性、探索性問題,驅動學生積極思考,激活學生思維狀態,引導課堂深入走向思維活動。首先用文本歌謠“Daming’s summer trip”的情境引入主題,讓學生產生思維鏈接,然后拋出任務:
Task 1:I will have a summer trip.Where will I go this summer? What will I take?(教師呈現Daming 手提皮箱將要外出旅行的場景,讓學生嘗試運用核心句型“I will take...”猜想將要攜帶的物品。)
Task 2:Why will I take them?(基于學生認知猜想原因,最后觀看視頻揭示答案。)
Task 3:Where will you go? /What will you take?/Why will you take them? (基于學生生活實際,讓他們說出將要去哪里旅行,并運用核心詞句說一說將要攜帶的物品及攜帶原因。)
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差異,用學習任務真實反映學生思維,用學習活動觀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這也是語篇學習任務設計的關鍵。
第三,促進深度學習的有效實踐。
美國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指出,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兩周后保持率只有5%,最理想的是學生學明白之后讓其表述再進行實際運用,這樣保持率就能達到90%。因此,要實現深度學習,課堂上就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使學習真正發生。
第二課時話題Check the trip preparation(核對旅行前所做的準備),由第一課時話題Prepare for the trip(計劃旅行所需物品)延續性作業展開,教師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根據What/Where/When/Who 疑問詞提示說出疑問句:What did you put in your bag? /Where will you go tomorrow?/ When will you leave tomorrow? /Who is going to the airport with you?
分層式語篇教學,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讓學生先體驗再學習。課堂上有熱烈的討論,也有獨立思考、學導融合,多了思維的參與,教師真正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實現了從“扶”到“放”的過程,改變了課堂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