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茸

今年,蘇州市兩會提出打造“韌性城市”的口號。這在蘇州科技大學教授、江蘇省蘇禾社會治理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高鐘看來,是一個極富創造性的口號,更是蘇州邁向現代化的新一輪跨越和再一次出發。
2500多年的堅韌,來自吳地文化的千年積淀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在高鐘看來,蘇州的韌性來自于2500多年的積淀。
“韌”字在周代已經開始廣泛使用,春秋時期管子提出:“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韌性學習的命題;漢詩《孔雀東南飛》中說“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進一步提出了柔韌勝剛強的辯證思想。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高鐘認為,韌性城市的建設可謂是一種文化品格的培育過程,離不開文化系統的韌性。
“人類在數萬年的發展中,沒有因為天災而滅絕,也沒有因為人禍而斷根。之所以如此,正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內在創造性與韌性。而人性中的韌性來源于人的文化創造性。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的中華文化,韌性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中華文化積淀最為深厚的城市之一——蘇州,將智慧、柔韌、以柔克剛、以韌治城的文化傳承至今。”
在高鐘眼里,蘇州的這股韌性從古就有,穿過歷史的長廊,現如今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在疫情防控吃勁時期,如何做到最嚴防控、守護群眾生命健康,如何做到最快蘇醒、保障城市正常運轉有序發展,正是對蘇州韌性的壓力測試。一場疫情大考下來,蘇州的答卷表現生動展現了這座城市抗壓、適應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江南福地不會總是‘天幫忙’,災害不會總是繞過蘇州。對變局乃至危局,蘇州有著清醒的頭腦,更有主動的姿態。在千年文化的保護色下,蘇州有著自己堅實、進取的內在底色,井然有序,是蘇州的城市肌理。鍛造人城生命共同體的強健體魄,絕非一日之功,城市如人,必須持續塑造健康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提高自愈力,只有這樣才能歷經風雨洗禮依舊生機盎然。”
自帶創新基因的園區,讓“韌性”更具智慧
改革開放讓蘇州也大步地邁入到城市化的大潮中,蘇州人以其尊重傳承的智慧、柔韌的文化基因與面向世界的包容開放心態,打造出城市發展的“雙面繡”模式。
如今的蘇州是一座宜居之城,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尤其是自帶創新基因的蘇州工業園區。面對城市突如其來的風險之時,園區見機早、動作快、順人性、從民意,運用智慧手段守護一方健康與平安。近年來,園區用自己的行動,為中國城市治理的現代化“先行先試”,走出一個“韌性城市”的智慧樣板。
在疫情防控中,園區指揮中心智慧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幾乎涵蓋了所有功能,專人負責制生成的數據作為研判的基礎,使得園區上上下下的防疫管理做到了有條不紊,柔韌自如。
除此之外,園區還率先推出“智慧警務”,以“監控先跑”+“大數據庫”+ “網格管理”+“信息管理”的科技手段,以長期韌性和智能的監偵,將犯罪打滅在萌芽之中;又如,園區率先設立養老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整合區域內外養老產業鏈資源,建立高效市場化機制,促進社會資本參與養老產業,輸出“久齡”養老品牌,打造具有園區特色的互聯網+養老、醫康養護、智慧養老模式,對老人予以韌性的常年關懷。以人為本,順人性民心的千年治城文化在這片新城的熱土上被延續,并且發揚光大。
“韌性城市”的實質,就是人性化治理的城市
以人為本,為人而為,社區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位,也是韌性城市建設最基礎的載體。園區從很早開始便以社會服務為主要抓手,重視社區力量,從而構建一個“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會。
“園區從誕生之日起,就明白社區是最接地氣,最接近于百姓的基層組織,他們對居民的需求最為了解,對城市治理中的弊病最感痛切,對城市治理中的問題也最早覺察,他們同時也是最愿意投身于改變這些不符合他們心中生活環境的服務工作中去,竭盡全力避免行政性公共服務的‘一曝十寒’,從而成就了社區服務的韌性治理。”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基本單元。因此,重視社區力量,構建共同參與的決策機制是建設韌性城市必不可少的路徑。在本輪疫情防控中,園區做到了‘零差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園區防疫指揮中心積極發揮了社區和眾多社工專業組織的參與作用。”一方面,園區不斷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發揮基層社區組織在應對危機和預警訓練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積極提升居民的風險防范意識和救災技能,使居民在面臨災害時有著一定的知識儲備加以應對。
如今,園區正在積極推進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韌性的城市。在高鐘看來,其根本的方向與20世紀90年代借鑒新加坡經驗時所提倡的“小政府、大社會”理念相一致。“將社會的職能還給社會,充分相信群眾,充分發動群眾,以政府引導、社會參入、社區自治三者互動作為城市建設的根本方針。”
浪漫的蘇州人,用詩意筑成了城市的防線
本輪疫情防控期間,在金雞湖街道,居民們雨中撐傘排隊做核酸檢測的美圖讓人不得不感嘆:“不是天晴,也會有彩虹。”
有園區網友留言稱:“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這些照片讓我的緊張感一下子煙消云散。讓我知道不是遠方才有詩和彩虹,蘇州人的人生態度本身就是一首詩。蘇州的浪漫已經彌漫成了蘇州人骨子里的詩性,即便城市處于困境時,這種詩性的人生態度便依幻化成韌性的處世哲學。”
在高鐘看來,韌性城市,實則為“人性城市”。城之所以“韌”,是因為人“韌”。在2021年初冬、2022年春節長假后和春暖花開清明節前,蘇州這座既傳統又開放的江南城市經歷了三輪常態化疫情防控,但城市處變不驚、從容應對。人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向上向善、剛柔相濟的文化在這座城市蔓延,浸潤成為城市的力量。
“這是千年蘇州留給我們的文化智慧,也是我們韌性城市建設的指南。未來,園區的韌性城市建設可以更多地從其中的人文品格入手,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建設路徑和重點。即通過打造既創新有活力,又沉穩有底蘊的城市文化,從整體上凝聚居民的共識,涵養成熟的民眾心態,提高居民綜合素質,在城市面對挑戰時,有強烈的情感紐帶,成為城市的‘軟’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