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平 王良蘭
(重慶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16)
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于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醫學教育要主動適應新要求,以創新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著力培養大批卓越醫學人才(教高〔2018〕4號)[1]。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在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上指出,高等外語教育關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關系到中國同世界各國交流互鑒,更關系到我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建設[2]。醫學教育已經進入新時代,在國際舞臺上更要贏在新時代,培養高水平“一流”醫學人才任重而道遠。
研究生公共英語作為一門工具,為醫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研究提供語言支撐或服務。專業知識的建構和交流是因學科而異的,因此,公共英語具有很強的專業屬性[3]。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的教學目的是滿足學生專業學習的需求,培養學生更好地用英語從事自己的專業學習和工作的能力[4]。在新醫科背景下,外語教學要與時俱進,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適應醫學交叉整合的大趨勢。醫學研究生“醫學+”學術英語課程體系的改革刻不容緩。
重慶醫科大學原有的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體系是依據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制定的,僅開設了“研究生綜合英語”和“研究生英語聽說”兩門通識英語課程。從2005年,逐漸開始嘗試開設學術英語課程“醫學英語寫作”為選修課。2008年,學校對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體系做了較大的改革:在強調基礎英語(通用英語)教學的同時也加強了學術英語的教學,給學生開設了部分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選修課程。
然而,院校醫學英語的特色仍不夠明顯,未能形成完整的學術英語課程體系: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非醫學英語課程(通用英語課程)所占學時略顯偏多,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學術英語尤其是醫學英語學習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博士研究生的英語課程體系也是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各占一部分,其中通用課程與研究生的學習需求及職業需求的相關度不高。同時,部分學生反映:“外語課程較多,教學的專業型、實用性不夠”。在新醫科背景下,原有的課程體系無法適應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無法滿足新時期研究生的學業需求,亟須進行改革,建立完整的學術英語課程體系。
新醫科培養的研究生強調問題為導向,必須逾越“知識的狹隘”及“??品只钡镍櫆?,突破現有學科的藩籬,以“大學科”“大科學”的融合理念培養人才[5]。就研究生公共外語而言,必須引入專門用途語言,幫助學生用英語去研究醫學知識是如何用英語進行建構和傳播的,如幫助學生掌握醫學期刊論文和實驗報告的語篇結構、修辭手段、話語特征和句法結構[6]。英語是國際交流的語言載體,因此英語教學承擔著支撐學校一流醫學專業建設的責任。醫學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體系的創建對提升醫學研究生的整體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從2018年開始,研究生院和外國語學院合作探索如何建立符合我校醫學研究生學業需求和未來職業發展需求的學術英語課程體系。
首先,研究生院和外國語學院對研究生英語教學進行需求分析。為了更廣泛地收集研究生對英語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研究生院專門設立院長接待日,并舉行研究生教學聯席會和畢業研究生座談會;外國語學院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研究生的英語學習需求。
根據我校2018級892名醫學研究生英語課程問卷結果,50%醫學研究生認為開設英語課程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為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做準備;62%的醫學研究生認為醫學生英語能力培養的側重點應該放在用英語進行醫學話題交流和學習上。次年,針對“研究生英語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我校再次對2019級705名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和564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60%的醫學研究生認為開設英語課程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為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做準備;79%的醫學研究生認為醫學生英語能力培養的側重點應該放在用英語進行醫學話題交流和學習上;88%的醫學研究生認為英語課程的主要內容應圍繞醫學英語聽說和醫學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
需求分析的結果顯示,醫學研究生對學術英語學習尤其是醫學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提高有著越來越強烈的需求。
其次,研究生院和外國語學院合作開展了對國內其他高校研究生英語課程的調研。國內其他9所省部共建醫科大學在研究生英語課程改革中的探索給我校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意見。
基于對本校醫學研究生的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調研結果,學校確定了醫學研究生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在新醫科背景下,醫學研究生學術英語教學應以研究生的學業需求和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醫學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和醫學人文素養的提高為核心,真正培養出“有情懷,有能力,有知識”,既掌握扎實專業知識,又有英語語言能力的“醫學+外語”復合型人才。
學術英語教學是基于學生的需求而進行的。因此,在創建我校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體系時,我們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意見和需求,對英語課程進行增刪和優化。
針對學生反映的“外語課程較多,教學的專業型、實用性不夠”問題,外國語學院和研究生院取消了“影視欣賞”“報刊閱讀”等通用英語課程,開設了側重醫學類和近醫學類的學術英語課程,如“SCI英語論文寫作”“國際生物醫學交流用途英語”“學術英語寫作”等。針對“整合課程少,不重視跨學科課程開設”“不重視人文社科類課程開設”和“缺少選修課,未形成開放靈活的選課機制,不能滿足研究生多元化培養需求”的問題,開設了學術英語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
2019年開始,重慶醫科大學以研究生的學業需求、職業需求和實際應用為目標,以醫學聽說讀寫能力和醫學人文素養的提高為核心,建立了醫學特色鮮明的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體系。
針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SCI論文寫作需求,開設了英語必修課程“SCI英語閱讀與寫作”和“SCI英語論文寫作”。為提高研究生的國際交流能力,開設了公共必修課程“實用英語口語”,由外教全英文教學。同時,開設的公共必修課程“醫學人文英語閱讀與視聽說”既注重對研究生醫學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又注重對醫學生崇高醫德品格、人文素養的培養。因為醫學從來都是充滿人文內涵的學科,醫學人文教育在醫學發展的任何時代都不容疏忽,新醫科同樣如此[7]。
為了滿足醫學生學術和職業發展的需要,在公共選修課中開設了《學術英語寫作》《英語醫學術語學》和《國際生物醫學交流用途英語》等課程。
改革后的研究生學術語課程體系如下:

續表
在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過程中,充分利用上醫先驅西遷創建重醫的奮斗故事和寶貴的西遷精神、抗疫精神資源,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醫學生道術、仁術、學術、技術和藝術的培養。
因材施教,優化教學方案。在教材部分,不再拘泥于某一種或一類的教材?!禨CI英語論文寫作》采用的是我校醫學英語團隊自編的教材,讓學生閱讀英美著名醫學期刊論文,分析論文各部分的體裁結構和語言樣式,借助例文進行比對閱讀與寫作實踐。同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得研究生接觸到的英語教學都是與自身研究領域密不可分的前沿內容。
此外,在班級設置時,盡量根據學生的專業來分班,而根據不同班級的專業構成,在教學內容上增加相應專業的SCI論文寫作技巧及論文發表策略。不但增加了研究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強化了學術英語閱讀、分析、翻譯和醫學論文寫作的綜合能力。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科技水平日益更新,新時代的醫學生必須接觸到最前沿的學術報道、研究進展。教師必須依托現代信息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改革。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發揮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自我管理、充分調動其自主學習和探索創新的能力。同時,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翻轉課堂,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
通過創建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體系,研究生教學改革目前已初見成效。根據學校2019級705名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和564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問卷調查結果,90%的學生對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感到滿意,76%的學生認為通過這學期的學習英語取得了進步。根據2020級743名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問卷調查結果,92.87%的學生對英語課程設置表示滿意,85%以上的學生通過各門英語課程的學習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從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結果來看,學術英語課程體系建立后,研究生英語教學目標的轉變——從提高研究生通用英語能力的培養調整到提高醫學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學術英語能力和醫學人文素養上來,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從課程設置上講,學術英語課程體系中通用學術英語(EGAP)和專用學術英語(ESAP,尤其是醫學英語EMP)的組合,不僅能幫助醫學生了解醫學相關的基本知識和主要術語,還能使其更好地研究知識是如何用英語構建和傳播的。同時,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結合,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業需求和職業發展的需求。
從授課效果來看,學術英語課程的“醫學+外語”教學模式——師生互動思辨型、小組討論交流型、辯論啟發型和情景表演型以及國際會議型授課方式,激發了醫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口語交流和發言的自信心。同時,利用寶貴的西遷精神和醫學專業特色,強化了醫學生道術、仁術、藝術的培養。
大力發展新醫科,是新時代賦予醫學教育的重要使命。為了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高校必須深入推進整合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推進醫學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近三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表明,研究生對學術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普遍感到滿意,學習學術英語的積極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要有效開展學術英語課程教學,外語教師就要主動了解學生的專業知識,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以便更好地通過英語教學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研究提供語言支撐[8]。如何提高任課教師專業核心素養是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此外,課程評估體系也有待完善。我們將繼續深化認識、探索“醫學+外語”新醫科建設的新途徑、新模式,用新醫科建設推動學校邁向“雙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