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錦鳳

初中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學科,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內容不僅反映數學的特點,而且反映社會的需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培養數學的核心素養,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相比,更顯它的“抽象”性、“復雜”性和“邏輯思維”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想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教學中需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巧妙地化難為易,降低難度,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有趣的數學教育。針對這種情況,下面談談化難為易的教學策略。
一、設置階梯,化難為易
很多學生的認識都存在先入為主的固定認識,想要打破這種定向思維,把新的元素融入到認識中去,必須在原有的認識中,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新的知識領域。在小學學習用“數”表示數量,到初中添加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這種認識的飛躍,對于剛剛進入七年級的學生會感到很抽象,難以理解。這時候教師可以通過題目設置階梯,用學生熟練的數,慢慢過渡轉化到字母。
例如,蘋果的定價為5元/千克,購買x千克蘋果,需要付款__________元。
設置階梯:購買1千克蘋果需要付款__________元;
購買2千克蘋果需要付款__________元;
購買3千克蘋果需要付款__________元;
購買4千克蘋果需要付款__________元;
……
購買x千克蘋果需要付款__________元。
分析問題:購買1千克蘋果需要付款 5×1=5元;
購買2千克蘋果需要付款 5×2=10元;
購買3千克蘋果需要付款 5×3=15元;
購買4千克蘋果需要付款 5×4=20元;
……
購買x千克蘋果需要付款 5·x=5x元。
這樣,利用學生熟悉的數與數運算,順理成章地過渡到數與字母運算,易于理解和和接受新知識,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可以“用字母表示數”。
二、類比教學,化難為易
初中數學教科書所編寫的知識有著層層深入,逐步提高的特點。有些概念、性質、定理甚至解題方法等,有著類同的特點,可以運用類比法,借助舊知識開啟新知識大門,從新舊知識的類比中快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例如,在講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時,先復習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高次數是1,等號兩邊都是整式,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類比—聯想”之后,說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高次數是2,等號兩邊都是整式,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學生就能又快又準地為新概念下定義,同時又梳理了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
類比教學,為學生對新知識的獲取提供了簡便快捷的路徑,大大降低了教學難度。
三、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中學生都有著“好奇”的特點,當老師不按常規方法,把一道繁瑣復雜的數學題用簡便的方法算出來的時候,他們會感到很驚奇,對所運用的解題方法技巧很感興趣,學習熱情特別高漲。
例如,計算801×799 ,如果采用直接相乘,數較大,比較麻煩。根據數的特點,把801變成800+1,把799變成800-1,然后運用平方差公式簡便計算。
解:801 ×799
=(800+1)(800-1)
= 800-1
= 640000-1
像這些復雜的計算題,用常規的解法繁瑣,可以另劈新途徑,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四、數形結合,化難為易
由于初中數學“抽象”性強,教師需要把“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才能易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其中數形結合是常見而又備受關注的一種有效方法。
例如,求一次函數y=3x-3的圖像經過_________象限。類似于這種求函數圖像經過哪些象限的題目,一般是不會給出函數圖像的,學生感到抽象。如果單靠空間想象力,往往容易出錯,所以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依據一次函數y=kx+b中k、b的特點把大至圖像畫出來,這樣數形結合,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化難為易,提高解題的準確性。
五、實物直觀演示,化難為易
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采用實物教具教學,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通過觀察手段,能讓學生少走彎路,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傳授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時,利用圓錐紙質教具,展示在學生面前,并順著母線用剪刀剪開,平鋪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老師只負責演示,學生就能從實物觀察中得到“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扇形”的答案。
在傳授三視圖和圖形折疊、旋轉、平移、有關知識時,用實物直觀演示的教學方法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六、提取有效信息,化難為易
有些數學題為了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敘述性較強,文字較多。這時需要提取有效的數學信息,讓復雜的實際問題變成單純的數學問題。
例如,據某省統計局統計信息知道,2020年第一季度全省地區的生產總值比2018年第一季度增長15.0%,兩年平均增長6.9%,實現“開門紅”,在全省88個縣(市、區)中,某縣經濟總量為359.97億元,位居該省第一.將359.97億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為(? ? ? ?)
A.0.35997×10 B.3.5997×10
C.3.5997×10 ? D.3.5997 10
這樣提取出數學有效信息,使問題簡潔明了,降低學生對題目的理解難度,為解決問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七、口訣輔助,化難為易
數學是一門特別講究學習方法的學科,一些概念、性質、定理、公式等需要記憶的有很多,為了讓學生牢記,也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了學生對知識不混亂,采用口訣輔助教學,深受學生喜歡。
剛進入七年級,數的運算引入了負數,學生非常容易出錯,為了幫助學生記憶運算方法,攻破符號難定的難點,授予口訣:同號相加一邊倒,異號相加“大”減“小”,符號跟著大的跑,絕對值相等“零”正好。學生順口溜地背著背著口訣就學會了。在歸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4種類型時,為了便于區別和記憶,授予口訣: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間找,大大小小無處找。學生順口溜地背著背著就能找到答案了。在傳授學生很容易混亂的二次函數y=a(x-h)+k圖像平移規律時,授予口訣:左加右減在括號,上加下減在末梢。學生順口溜地背著背著就知道變化在哪里了。口訣就像法寶,為學生指明方向,撥亂反正,排憂解難。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應根據所傳授知識的特點,選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降低難度,讓學生接受良好的數學教育,化“被動”成“主動”,化“學會”成“會學”,促進養成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