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中學時期是學生身心發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增加及思維方式的改變,尤其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使得他們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情緒調節、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等方面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惑,其中學習成績成了他們焦慮的主要因素。在中學時期,學生的學習成績優秀可以使其增強自信,改善人際關系和家庭關系等。
學習成績的提高離不開學習動力的激發。有了適當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發動、維持和完成學習活動。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現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他們能在學習中一心一意,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遇到挫折時表現出頑強的自制力和堅強的毅力。反之,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必然學習積極性低。而學習積極性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對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長久深遠的意義。
一、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
通過觀察和了解發現,許多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成績得不到顯著提高,這也成了困擾學生、教師和家長的最頭痛的問題。因此,如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提高成績,對此問題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在研究開始階段,筆者針對某校初高中學生開展一系列調查問卷和訪談分析,可以發現中學生常見的影響學習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問題
1.自控能力弱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上課走神,注意力分散;一心二用,難以專注到一件事情上;易受外界事物影響,沉迷網絡新異事物。
2.缺少學習方法
缺少學習方法主要表現在:死記硬背,鮮少去理解內容,不與實際相聯系;機械地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很少加入自己的思考,不注重歸納總結;時間分配不合理,學習沒有計劃;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意志薄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課本上的知識多具有結構性,要熟練掌握課本內容,對學生的歸納梳理、邏輯構建能力有一定要求,通過合理、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習過程更具條理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個人主觀因素
青少年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開始轉入對自身內心的探索,加上情感豐富且敏感、情緒有時激烈且不穩定,一些個人主觀因素會對學習過程造成影響。例如,對個別學科沒有學習興趣;與某科老師相處不融洽,不愿意在該課程上下功夫;因個人處境等原因導致的厭學情緒;畏難心理,不敢與老師溝通交流、提問。
(二)學業規劃問題
學業規劃與學生的學習動機息息相關。擁有明確、具體、可行的學業規劃,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合理的構想,這樣的學生往往有較強的學習動機;而缺少目標,不知道自己學習的目的,僅僅因為來自家長或學校的外部驅力去學習,缺乏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習更多地表現出倦怠心理。他們大多都不了解社會現實,對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沒有清晰的認知;目標定位不合理,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狀況;還沒有對未來進行構想,處于迷茫期。
二、調查實驗過程
此前,在國內外已有一些關于學習動機的理論,如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美國心理學家海德最早提出的歸因理論、韋納的六因素理論等。近一年,筆者針對某校各個年級的學生開展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團輔活動。針對即將升入畢業班的初、高中學生,我們做了為期一年的跟蹤調查,及時記錄團輔活動的效果。團輔活動主要針對適應新學科、對抗學習倦怠及備戰中高考、學生學業生涯規劃、正確看待和調節情緒、緩解和釋放應考壓力、歸因理論中的樂觀解釋風格等多個方面進行。
(一)初二實驗過程
對于初二升初三的學生,我們針對性地做了關于增強自信的團體輔導,旨在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目的。例如,在全年級開展了題為《自我效能感——為學習插上翅膀》的班級心理課,觀察期持續六周的增強自信心團輔活動等。
學生對于心理學理論毫無疑問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所以怎樣在團輔中融入自我效能感等理論也顯得格外重要。我們采用畫畫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切身體會了自我效能感的含義,通過回憶自己的成功經驗來增強已有的自我效能感。在團輔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比學科學習更大的興趣。團輔活動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非常新穎有趣,使他們暫時拋開了學習的煩惱,分享經驗和問題引導使他們將自我效能感理論遷移到學習過程中,并反過來審視自己之前的學習活動,學習過程中的心態和表現、效果,使其能快速進入心理課學習狀態。通過團體活動、小組討論、欣賞視頻等活動使學生對自我效能感印象深刻,直到最終燃起斗志,對學習又重新充滿信心。此為團輔目的之所在。
在新學期心理學團體輔導的前三個月過程中,我們也跟蹤調查了之前成績較為堪憂的初二某班成績變化情況,分別從該班兩次考試的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和低分率中整合數據,數據顯示經過短短三個月的心理干預,該班的整體成績已經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在學生訪談中也可以了解到該班的學風有了一定的轉變:優秀的學生之間比著學,競爭感更強了;后進生中也有部分同學的學習成績有了起色,至少在學習態度和紀律方面比原來更自律了。分析跟蹤一年的記錄之后,我們了解到該班在初二下學期和初三中考的兩次考試成績對比如下:

從條形圖中可以看出,在堅持一年的心理干預之后,該班中考的成績進步非常明顯,尤其是語數外三門主科。這也說明,對學生增強學習動力方面的心理引導是非常有必要的。收獲的不僅僅是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還有學生學習態度和認知態度的改善等等。
(二)高二實驗過程
對于高二升高三的學生來說,學習動力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決定性因素。我們主要從積極歸因和生涯規劃等方面尋找合適這一階段學生的團輔策略,希望在高考前能讓大多數同學增強學習動力,從而提高高考成績。
高中階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學生要面對高考的壓力,特別是很多學生進入高中之后,學業難度不斷增大,同學間的學業競爭越發激烈,自身成績的不穩定或者下降等問題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負面的情緒和挫敗感,對自身學習能力產生懷疑,對成就的歸因出現偏差等,從而影響學習動力。同時關于學習動力方面,教育大綱中也要求幫助高中學生進一步提高承受失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因此,通過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動讓學生以體驗游戲的方式來總結歸因解釋的維度,并通過身邊的事例來幫助學生認識樂觀解釋風格對學習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學習從樂觀解釋風格的角度對事物進行歸因,最終促進學生內化,幫助他們正確地進行歸因,鼓勵自身,堅定信心,提高學習動力。因此,從積極心理學中樂觀解釋風格的角度進行團體輔導設計,既考慮了歸因的維度,又兼顧了從積極樂觀、正面的角度鼓勵學生,更好地應對挫折,樂觀地面對生活,相信自我能力等。團輔中,利用穿針引線等游戲設計來導入心理學學習,能夠快速地抓住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注意力,更好地引導學生從游戲和生活的角度進入主題學習。在視頻展示過程中,讓學生真實具體地感受到自身所面對的困擾和問題,本著心理學助人自助的原則,通過幫助解決他人問題從而認識到自身可能在歸因認識上出現的偏差,促使學生在活動和討論中反思自我、及時進行調整,將知識遷移到自己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培養和強化積極樂觀的歸因方式,學習多角度看待問題,理性客觀處理問題,從而達到提升信心,強化學習動力的教學目的。
我們對高三某班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團體輔導和跟蹤記錄,收集了該班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和高考成績的對比,如下表所示:

不難看出,在經過為期一年的心理干預之后,學生在各科成績主要是主科成績上提高了很多。同時改變的還有學生對未來的規劃與期待。他們從之前的迷茫轉變為比較有目的地學習和生活,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并用實際行動表現出來。
三、結語
長期以來,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瓶頸,大部分學生只是生硬地聽課和背誦,逐漸消磨了自主學習的動力。而學生、教師和家長在大多數時候只看重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許多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除了學習的認真程度和對學習方法的掌握之外,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學習成績有影響作用。通過此研究,讓學生了解了學習動機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歸因理論等,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并引導學生將其運用于自身的學習體驗中,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了解學習,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達到增強學生學習動力的目的。此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開啟學生的心智能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更有條理、更有信心。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編號:21PTYB011)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