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晨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在教學中,很多教師積極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以期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但現實中,語文老師發現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還是普遍偏弱,究其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閱讀指導,深入推進過程中困難重重。怎么做才能破解這一難題呢?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特別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積極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課外閱讀有別于課內閱讀,它是學生離開課堂教學,在課外獨立自主進行的閱讀活動,是課內閱讀的有力補充。學生走出課堂會面對電視、電腦、手機和游戲等多種誘惑,如何使學生擺脫這些誘惑,拿起書本進行閱讀呢?
一是幫助孩子打好閱讀的基礎,打破識字量不足的局限。針對低年級的孩子,考慮到他們往往受到識字量較少的限制,提不起閱讀興趣,筆者在教學中著重激發他們主動識字的熱情,通過游戲創設輕松的識字氛圍,交流分享識字的方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不斷擴大識字量。有了識字基礎的學生就如同獲得了打開書本的鑰匙,接下來方能邁出閱讀的第一步,從而得到更高層次的語言發展。二是堅持課內課外相結合,由點及面層層推進。部編教材的文章都是精選之作,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鼓勵學生展開課外閱讀,以推進有梯度的閱讀目標來優化閱讀效果。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童話單元,本單元要素是感受童話故事中作者豐富的想象力,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結合“快樂讀書吧”的內容,筆者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和《稻草人》,要求學生開展自主閱讀,著重了解幾篇經典故事的內容,感受中外童話故事的差異,通過群文閱讀發現童話故事的基本特點,最后通過深入閱讀的方式,尋找這些童話的共同點,了解上述兩部作品不同的語言風格以及故事中所蘊含的情感。這種層層推進的閱讀要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故事內涵、體會故事情感。三是鼓勵多方位閱讀,讓孩子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外讀物。自主選擇讀物無疑會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意愿。面對良莠不齊的書籍,教師承擔著為學生選擇適合的課外讀物的任務,而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能力和興趣的讀物非常關鍵。推薦的書目不妨多些類別:名人故事,如《華盛頓》《少年毛澤東》等;科普類讀物,如《一只螢火蟲的旅行》《昆蟲記》等;還有古典文學小說,如少年版《水滸傳》《西游記》等。教師可從朗讀入手推薦讀物,舉行閱讀分享會,在班級圖書角不定期選出朗讀篇目,為學生搭建閱讀交流的平臺。詩歌、科學小品、童話故事、名人傳記、成語故事等都可成為分享的內容。可以從朗讀某個精彩片段開始,由學生和老師輪流擔任分享人,通過朗讀把無聲文字變為有聲語言,將自身情感融入文字中,真切感受作品的語言魅力。在交流中,學生樂于將自己獲取的樂趣同大家分享,同時也能深受優秀作品的熏陶,閱讀品位得到提升。由此,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二、培養學生泛讀速讀的能力
閱讀是一種能力,能力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形成。開展課外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環節。義務教育九年課外閱讀總量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階段的閱讀量不少于145萬字。如何完成如此大的閱讀量呢?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對小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一是引入名人的讀書方法,鼓勵學生快速閱讀。當前,很大一部分處于中高年級的學生還保留著低年級指讀的習慣,閱讀時仍存在逐字點讀注視,經常性回讀、回視的情況,學生閱讀速度慢,閱讀量有限。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學生課余時間大大增加,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好時間,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快速閱讀是指不通過大聲朗讀,而是通過內部語言即默讀形式進行的閱讀,能在有限時間里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開始訓練時,筆者向學生介紹許多名人的讀書方法,如陶淵明“讀好書,不求甚解”、諸葛亮“觀其大略”,鼓勵學生在泛讀中做到快速瀏覽,掌握大意;筆者還以朱熹的“讀書有三到,所謂心到、眼到、口到”來提醒孩子們集中注意力,提高閱讀效率。二是以豐富的訓練方法,提升學生快速閱讀能力。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無意注意占優勢,容易被新奇、鮮艷的圖案和有趣的情節吸引,他們所注意的往往是直觀具體的圖片、視頻等,而不是抽象的知識。三年級以后,學生的有意注意、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內部語言逐漸發展,詞匯量也會突飛猛進,這一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閱讀方法也從指讀、點讀、大聲朗讀逐漸過渡到不出聲讀、快速瀏覽。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將相和》一文后,孩子們掌握了“連詞成句閱讀”這種快速閱讀方法,筆者再佐以幾個小故事和問題檢驗孩子的速讀效果,幫助學生歸納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日常教學活動中,筆者也會以“快閃”游戲的形式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比如,讓學生觀看多個“快閃”詞組,并且逐漸減少詞組出現的時間,經過多次反復訓練,學生的準確率大大提升。此外,筆者還采用計時閱讀訓練等方法,指導學生掃視著讀,擴大視讀廣度。例如:利用課外閱讀教材進行訓練,每次閱讀時,準確記下花費的時間和所讀字數,以推算閱讀速度,讀完后要求學生立即回答閱讀理解題,了解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生思維敏捷性和理解記憶能力都得到有效訓練,也為速讀文章打下基礎。猜讀也是一種閱讀方法,即閱讀時根據上下文快速猜讀文章的內容,在速讀時,視線不必掠過每一個字,跳躍式閱讀,抓住關鍵詞。學生掌握了快速閱讀的方法將會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三、培養學生持續閱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不僅能彌補課內閱讀的不足,增加閱讀量,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讓他們獲得可持續發展,順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方式,在教學中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方面的相關活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點燃學生閱讀的熱情,引導學生喜歡閱讀并堅持閱讀,養成持續閱讀的習慣。
一是塑造良好閱讀環境,讓班級充滿書香。班級圖書角是學生課外閱讀的加油站,只要有書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捧著書本閱讀的孩子。孩子們利用課間專注閱讀,一個學期就能讀好書幾本,長此以往閱讀水平自然就會由量變到質變。筆者通過開展“午間一讀”這一活動,確保學生每天20分鐘左右的自由閱讀時間。學生們可以挑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或坐或站,或看或讀。長此以往,必定會讓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所在學校還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由老師或同學推薦一本好書, 共讀書中精彩片段,品味書中佳篇錦句。有時是老師朗讀給孩子們聽,有時是請幾位同學輪流讀書分享,共讀時光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在這濃濃的書香氛圍中,學生閱讀興趣大大提高。二是鼓勵學生交流互動,分享讀書心得。說體會、談感想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感受閱讀魅力。為此,筆者所在學校舉辦了豐富多彩的讀書交流活動,如結合語文階段學習而開展的專題活動,“安徒生童話故事會”“成語故事接龍”“詩詞大會”等;結合校園特色文化開展的“紅色基因代代傳” “推薦一本好書”“我的讀書故事”等活動。上述活動推動了學生持續閱讀習慣的養成。在一次次閱讀成果展示中,學生不僅能體驗到閱讀的樂趣,還能獲取持續閱讀的動力源泉。三是引導構建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在全民閱讀的時代,家庭閱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閱讀較學校集體閱讀,空間更自由,資源更豐富,也更能因材施教,發揮孩子特長,滿足孩子個性化的成長需求。作為教師,應努力帶動家庭閱讀,鼓勵營造和諧的家庭閱讀氛圍,科學合理地指導每個家庭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讓每天的家庭閱讀更高效、方式更多樣,促進學生提高語文實踐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為學生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