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
摘 要:本文從筆者的初中語文實踐教學經驗出發,提出了一系列在新課改的形式下開展有效語文教學的策略,希望能夠為其他初中語文教師提供幫助。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組間合作;自主學習;文學素養
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進,為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也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在實際開展語文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基于語文教學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策略的優化設計,從而逐步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目標:統領課堂教學
眾所周知,教學目標是開展課堂教學設計的開端,良好的教學目標設計往往對應著高效的教學效果。在開展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新課程改革標準對教學目標的三維要求,進行教學目標的細化設計,從而做好課堂的統領工作。
例如,在進行《昆明的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根據語文新課改對教學目標的三維要求,結合當前教材中對本節課內容的安排,制定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引導學生了解昆明雨的特點;能夠使學生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通過生活中細微之處的描寫進行情感表達的寫作方法;(2)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體會本文的內涵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體會合作學習對語文知識學習的重要性,提升合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本文的解讀,感悟作對過往的懷念之情。
顯然,上述教學目標從知識、技能、方法以及情感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要求,教師在該教學目標下開展《昆明的雨》這節課的教學,能夠有效落實教學的要求,提高《昆明的雨》這節課的教學效果。不難看出,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教學目標的細化設計,能夠做好課堂的指導工作,從而實現初中語文課程的有效教學。
二、活動:實現組間合作
伴隨新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進,小組合作的教學策略備引入初中語文課堂之中,教師也偏愛應用小組合作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模式的優化,促進學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多種綜合能力的提升。在開展初中語文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對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設計,從而更好地實現組間合作。
例如,在開展《大自然的語言》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對小組合作的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設計,從而逐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從多元智能理論當中,我們知道,學生是獨立于其他個體而存在的,對知識的認知存在自己的理解,而且智力的發育水平和發育的方向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應當以差異化的目光來看待學生,并且對小組合作中的組員進行合理的分配。具體而言,首先,教師對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進行調查;其次,教師根據調查來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層級的劃分;最后,教師根據劃分好的層級對學生進行成員的分配,盡可能地使每個小組當中既有閱讀理解能力較好的學生,也有閱讀理解能力一般和較差的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在差異化的組員之間,更好地開展《大自然的語言》這節課的自主學習,實現組間的合作。顯而易見,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小組合作的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設計,從而實現組間的有效合作,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問題:引導自主學習
問題在課堂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常見,教師往往應用問題構建師生之間的交互渠道,以問題的形式檢驗學生對語文閱讀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也會使用問題表達自己的疑惑,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學習效果。在新一輪課程改革標準的推進中,問題又有了新的應用功效,教師能夠應用問題構建探究情境,促進學生自主進行語文知識的探索,從而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開展《慶祝舊歷元旦》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慶祝舊歷元旦》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上述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文章當中所提到的‘舊歷元旦’是什么節日?”“在‘舊歷元旦’都有什么風俗習慣?”“在文章的第六段之后,具體記敘了過舊歷信念的經過,是按什么順序記敘的?”等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使學生在上述問題的引導下,實現《慶祝舊歷元旦》這節課的自主探究,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難看出,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問題的形式進行探究情境的構建,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理解的能力。
四、常識:提升文學素養
新課程改革標準中對學生的文學素養進行了要求,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也積極采取多樣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文學常識是每篇文章教學中需要向學生講述的與文章相關的內容,包括作家、作品以及文章當中涉及的地理知識.歷史典故等等,文學常識的講述,能夠有效豐富學生的文學涵養,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例如,在開展《藤野先生》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對文章所設計的文學常識進行講解,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藤野先生》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魯迅,魯迅先生原名是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象和革命家,一生寫了許多的文章,諸如《狂人日記》《吶喊》《仿徨》等,用筆代戈;戰斗一生,也被稱為“民族魂”。《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是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記錄了作者在日本學醫的生活片段,在文章中寫了作者的老師——藤野先生的可貴精神,也給了讀者深刻的啟迪。教師將上述內容在講述《藤野先生》這節課之前,闡述給學生,能夠促進學生在閱讀本篇文章之前,就對其中的感情基調有所了解,從而提高對《藤野先生》這篇文章的認知。同時,上述內容也能夠充實學生的文學常識,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不難看出,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基于教學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文學常識的滲透,從而逐步實現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
總而言之,高效初中語文課堂的構建并不是一日之成的,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逐步實踐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模式的優化,從而逐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陶錦亞.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小結的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1):19-20.
[2]袁如兵.初中語文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途徑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