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驥 馮浩 陳中祥
摘? 要:為了全面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培養具有專業技能和對外交流溝通能力、能夠滿足“一帶一路”倡議中具有輸出中國文化能力的新時代復合型人才,文章對機械工程專業英語課程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從課程目標的分解著手,總結了將專業培養目標和思政育人目標相結合而開展的課程思政教學創新,包括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創新。
關鍵詞:中國故事;“一帶一路”;課程思政;專業英語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8-0077-04
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專業課教師。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課老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1]。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與拓展、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逐步加深,中國的產品和服務在國際上必然要占據更重要的地位。在“一帶一路”倡議深化與實施過程中,對外語言交流和溝通必不可少。培養具有較高英語交流和溝通能力、具有行業專業知識、能與外方進行談判溝通、能推廣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復合應用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順應時代、服務于國家發展的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及“三全育人”的總要求,理工科的專業英語課程改革,應當朝著承載“輸出文化、堅實專業和提升英語能力”三重方向前進。
一、課程目標分解
課程目標,是預先設定的要求,即學生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應該達到的學習結果。課程目標可具體表現為該門課程教學結束后,學生與此相關綜合素質的變化,是指導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準則。“課程思政”的課程教學目標必須將專業能力培養融入“立德樹人”核心的原則之中。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手段和重要舉措,其主要任務是在課程教學中引入思政元素、開展思政教育,其實施意義在于提升大學生政治認同。課程目標的實施在于將其目標進行分解,落實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當中。
(一)制定新的課程目標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機械工程專業英語的核心課程目標提升為:培養具有文化自信,敬業、愛國和團隊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基于大的“課程思政”導向和愛國情懷培養,改革后的專業英語課程除了培養學生基本掌握專業英語詞匯、閱讀、翻譯和寫作等方法外,還應當培養學生運用專業英語去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學生應能介紹中國制造和中國機械行業的重大突破故事,使用專業英語宣傳表述我國專業技術人員愛國事跡和情懷,具備講好工程科學領域中國故事的溝通技能;明確努力學習的目標,在提升專業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對中國故事的認同和自豪感,將其提高為國家和民族奮斗的動力。
(二)課程專業培養目標
課程專業的培養基本目標是使學生學會機械工程專業的專有名詞及基礎英文表述,掌握機械工程專業英語的閱讀、翻譯和寫作的技巧,掌握使用書面化和口頭化英語在工程技術應用場景下進行技術交流的能力。
(三)課程的“立德樹人”目標
在專業培養目標的基礎上,課程的“立德樹人”目標是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樹立為實現中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強國”不懈奮斗的崇高理想。
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對祖國的一種深厚的認同情懷,集中體現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是基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革命文化的精髓。在國家危亡、民族滅種的危難時刻,人民的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無數英烈為求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為國捐軀[2]。
高校應引導學生將個人奮斗與國家的需求相結合,培養學生用英語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尤其是中國制造和中國機械行業的重大突破的能力,以適應新時代“一帶一路”和“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要求。
二、教學內容創新
教學材料的選擇對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機械工程專業英語的核心教學任務包括機械工程基本原理等專業內容的英文閱讀翻譯、使用英語進行科技寫作以及對專業英語的表達和運用。在“課程思政”培育模式的背景下,課程教學內容應該著重增加和融入新的“思政”元素[3-5]。在本次教學改革實踐中,相關的思政內容元素被選為重點教學內容,機械工程專業英語將中國機械工程專業領域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中國工匠精神的典范編成生動的故事,要求學生用英語進行自主性學習和延伸探索訓練,通過練習、實踐以及對應的考核,不斷完善表達思政元素能力。
(一)教材優選
教材是課程教學的工具,本課程培養學生的關鍵之一在于依托優選教材的幫助,提高專業能力和專業英語相關知識的積累度。教師除了教會學生查找學習專業英語的途徑以外,更要培養和挖掘學生通過教材學習的積極性。
課程選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朱派龍教授擔任主編的《圖解機械制造專業英語(增強版)》。該書從機械工程領域的研究及產業化進展出發,通過看圖配備中英雙語講解的方式進行編寫,使機械工程專業內容基本上可以達到“望圖知意”的程度,更易于增進機械工程學生的直觀理解。該書包括勞動安全與防護、工程制圖、技術測量與公差配合、機械傳動與設備裝置、液壓與氣壓傳動、機械制造技術與方法、數控加工與數控機床、機械加工工藝過程等方面的內容,采用圖文、英漢同步跟隨的編寫形式,大大簡化了學習的難度,方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該書對專業術語、機械各類零件、結構、設備和加工方法的介紹非常生動,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其模塊化的介紹也可以幫助學生學以致用,以便于學生將所學應用于中國機械制造和故事當中。
在“課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課程思政材料已成為機械專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專業知識的傳授,教師還將不斷地挖掘思政元素。
(二)課程思政材料融入
在有限的課時教學當中,為了將專業相關內容和“立德樹人”理念融合,教師需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在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課程的學習不能僅局限于教材上單一機械工程的專業基礎知識,還應當包括現代化的最新機械工程內容的學習,以及我國機械工程行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點優勢和未來發力點,以及服務于該戰略的相應知識和能力特點,所有這些,都必須有機地融入“課程思政”育人主題。
在本教學改革實踐中,課題組對相關知識點和機械部件緊密聯系的工匠精神故事、歷史故事進行了細致的篩選,增加了對機械行業重大突破、近年來知名的中國制造(如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北京地鐵網絡、海上巨型風機以及超級LNG船)、中國科學家故事以及思政讀本等三個方面的內容。課程中還穿插了與外國技術人員交流的實際情景的案例教學,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指定的思政參考書,包括《工匠精神》《科學家的故事》和《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 從入門到精通》,對其中與思政元素有關的部分重點內容,要求學生將其在課外閱讀后翻譯成英文,然后在課堂上用英語集中統一表述和分享交流。以靈活多樣、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達到“講好中國故事”的目的[6],潛移默化中增加學生對中國制造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的創新
由于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部分高校學生公共英語基礎較差,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給專業英語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傳統的方法中,專業英語課程按照公共英語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也給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創新帶來不小的阻礙。因此,為讓學生認真上好專業英語課程,對教師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本教學改革實踐中,課題組把機械專業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設定為信息交流,打破傳統的“閱讀和翻譯”模式,以全方位培養學生運用專業英語進行聽、說的能力。
在“課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機械專業英語教學從以下四個教學方式入手:任務驅動式教學、多媒體情境教學、通過行業實踐開展教學以及利用線上平臺與外方交流。
(一)任務討論式教學
任務討論式教學是本次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項目組教師在進行一部分的課堂教學閱讀、翻譯和寫作等基本內容和方法之后,在部分課程會采取提前布置學習主題,如液壓系統、機械車床、機械加工工藝技術等章節。學生需要通過上網查閱中文和英文資料,利用課堂中所學的專業英語學習方法進行寫作。這樣,學生在課堂之前便完成了部分內容的學習、中文的表述和英文的表達。教師可將學生分組,學生經過小組討論之后,通過多媒體展示或者辯論的形式在課堂向整個班級呈現。
學習和展示的主題介紹中要求包含相當程度的思政元素,如中國的車床進展、中國的國產化高精度工程機械、中國的現代化加工工藝水平等。簡單的任務式教學活動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及專業英語和思政學習的積極性。
任務型討論的教學模式,既增強了學生對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的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意識和協作探索能力,從簡單低階的知識性技能迅速提升到培養學生的高階綜合性的認知水平。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創造情境開展教學
在本教學改革實踐中,項目組成員教師為了筑牢學生的專業能力,運用了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包括中國機械工程相關的官方紀錄宣傳片、網絡上針對部分機械部件配備有中英文的3D講解視頻,通過立體的視覺、聽覺信息使機械工程專業英語知識的教學更加形象化、直觀化,促使學生在逼真的機械專業英語應用情境中得到鍛煉,從而真正提高專業英語實踐能力。
本教改中項目組的教師以操作技能為主線,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尋找、采納和自主開發互動學習平臺、教學資源庫、微課、慕課、虛擬仿真系統等信息化資源,適時運用到相應的章節,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網絡慕課的建立,課后互動學習極大地彌補了課時量的不足。通過項目組教師的精心選擇和思政元素的導入,多媒體成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手段。
在視頻教學中,教師也不忘講好中國故事,讓學生在專業課程中理解“中國夢”、培育“愛國情”、樹立“成才志”。
(三)通過行業實踐,開展教學
機械工程制造為湖南省特色和優勢產業,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工程機械產品銷往全球,國際營業額排名前十,并且銷售目標國家涵蓋了大量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實踐教學和學生實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為了強化學生對設備及工作原理的理解,本課程安排學生進行一天的頂崗實習,崗位主要為技術類崗位(比如助理設計工程師、助理工藝工程師)和操作類崗位(比如鉗工、車工、銑工)。頂崗實習地點為車間的生產第一線,崗位對象為機械或數控設備。
對在校學生而言,頂崗實習除了讓其學習專業知識外,還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職業觀,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榮辱觀念,引導學生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本課程還聘請了相關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培訓講師開展專題講座,解答學生關于行業的疑問。行業專家所講授的工匠精神、機械工程師的能力要求以及他們本人所具備的淵博的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積累了專業技術人員和職業經理人的素養,為順利實現學生向職業角色的轉變打下基礎。
(四)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平臺,直接與外方交流
本課程依托線上交流平臺,直接開展了與外方教師和學生進行專業的對話,將對話交流分為兩大主題。其一,學生直接對外方用英文介紹中國的機械工程專業發展以及發展大潮中的愛國工程師的故事。其二,就具體的我國國產工程機械產品,作為海外銷售工程師的身份對外方進行介紹。
通過學以致用,激發了學生敢于用英文交流表達的勇氣,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溝通和交流能力,以迎接未來“一帶一路”背景下更多國際交流的機遇和挑戰。課程的評教反饋表明,學生評教課程得分為優秀,在同類課程中排名第一,該新型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專業英語交流能力帶來了巨大的提升。
四、采用多元評價機制
本課程教學改革實施中采用了形成性評價和多元化考核的方式。期末考試注重記憶、閱讀和理解的筆試部分僅占60%。注重知識應用的平時成績占40%,其中,學生以企業工程師的身份用英語進行技術交流、推介我國的機械工程、中國制造工藝及產品,用英語進行產品介紹的準確性、生動程度以及思政元素的多元度,占總評的20%,此外的20%平時成績考核評價內容還包括以小組為單位的英語情景討論與辯論、圍繞“中國制造2025”的英文版報告。多元化評價機制改善了傳統教學中僅僅注重記憶和寫作的應試能力考核的問題,代之以更加適合新時代“一帶一路”倡議所要求的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
該教學改革項目組成員均具有多年海外經歷,也是該項目的獨特優勢。在教學和考核中,教學組老師模仿國外技術人員與學生以英語進行交流。在“課程思政”和“一帶一路”背景下,模仿主題選擇我國機械行業的某一突破、中國制造以及中國機械領域科學家的故事等,潛移默化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參考文獻:
[1] 陳寶生. 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 中國高等教育,2018(Z3):4-10.
[2] 陳晶瑩. 習近平關于文化強國建設戰略思想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2018.
[3] 黃中華,孫秀云,李健生,等. 思政元素融入環境工程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探索[J]. 大學教育,2020(10):155-157.
[4] 陳麗君. 高等數學教學融入思政元素育人新思考[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07):96-97.
[5] 王金玲,王萍,孟琳. “食品安全學”課程思政元素與融入點探析[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08):30-31.
[6] 常海潮. 大學英語課講好中國故事:現狀、路徑和方法[J]. 外語電化教學,2021(05):96-100.
(薦稿人:何謙,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