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鶯
摘要:小學生的思政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的重點問題,思政教育不僅僅是指專門的課程教育,也應該在其他學科教學中加以體現。屬于語文學科內容的詩歌、散文等本就具備一些教化功能,對培養學生的心性品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將語文教學中涉及的思政教育內容尋找出來,并對之作一些教學處理,以達到預期的思政教育效果。本文對思政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政教育
1小學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1智育教育所占比重過大
教育改革雖已推行了一段時間,但應試教育的影響仍舊存在,會有學校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在辦學理念上向智育教育傾斜,對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培養并不注重。簡單來說,學校為了使更多的家長為學生選擇本校進行學習,會以高升學率、高分數為噱頭來吸引家長的注意。而多數家長還是會堅持原有的教育觀念,認為只要學生的分數高就是成功的教學,這樣的學校才值得被選擇。這就會導致學校與家長之間,在擇校問題上出現惡性循環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智育教育的關注度會愈發高漲,對學生思政教育的培養不以為意,最終會導致學生的文化成績極高,而綜合素養卻較低的情況,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1.2思政教育體系有待完善
思政教育體系不完善,是小學思政教育工作難以推進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教師與家長對小學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會有部分家長認為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并不會出現思想上的問題,更不用對其進行思政教育。同時,教師與家長對思政教育的認知深度不夠,部分家長和教師認為小學思政教育內容,就是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對思政教育在法律、社會等方面的拓展一無所知。第二,教師并不具備教授思政教育內容的專業能力,他們在進行思政教育工作時,也大多會出現力不從心的情況,或是難以與學生的發展需求相契合。此外,也有部分小學對思政教育并不重視,思政教育人員更像是學校的編外人員,學校的思政教育氛圍不濃烈。
1.3教學環節以理論講述為主
在小學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師更傾向于“粉筆+教材內容+理論講解”的教學方式。思政教育內容,其本身的理論性較強,教師若堅持以純粹的理論講解來進行教學活動,會使課堂教學變得極為單調。而小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新穎有趣的內容才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教師若是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就應該為學生設計一些新鮮有趣的教學環節,繼而更好地落實思政教育工作。同時,教師通常會忽略對過渡環節的設置,只是生硬地將思政教育內容加入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兩者的有效融合應用并沒有多大的用處。換言之,當語文教材中涉及思政教育內容時,教師通常會以“我們要學習文中主人公的品德”“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像文中的主人公一樣”等,直接將語文教學內容轉換到思政教育上。這種方式下,學生對其體悟并不深,自然也難以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2思政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對策
2.1從解析詩詞著手,滲透思政教育
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魅力點。在詩詞中往往會蘊含著作者的遠大志向,他們會將自己的情感寄寓于詩詞之中。這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思政教育內容。詩人會以菊花來表達與世無爭、淡然的心性。語文教師就可以從此著手,來陶冶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通過學習詩詞變得更為豁達,在生活、學習中能夠做到處變不驚。詩人會用梅花來意寓品行的高潔,不愿被世俗所干擾。教師可以從梅花的生長環境著手,鼓勵學生學習梅花不畏嚴寒的精神。在學習《憫農》一首詩時,教師可以從“粒粒皆辛苦”一句為出發點,組織學生開展延伸學習。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大家知道稻米是怎樣來的嗎?”繼而由問題為線索,為學生播放“稻米的一生”:從種植到收獲,從處理加工到飯桌上。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可以體會到種植者的辛苦,也可以感受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在以后的生活中就會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漸漸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
2.2從構建情境著手,滲透思政教育
教師在教學中構建情境,可以為小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其教學效果也會比純粹的理論講解更好。同時,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都有促進作用,對發展學生的良好品質也有一些幫助。小學生對“國家”“國家象征”等內容的理解并不深刻,他們可能只知道要熱愛祖國、維護祖國,但是對怎樣是維護國家利益是沒有概念的。鑒于此,教師可以在進行語文教學時,為學生構建學習情境,強化學生對愛國行為的認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升旗的視頻,并在播放完視頻后,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在升旗的時候,視頻中的人都是怎樣的表現?有沒有嬉笑打鬧?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討,就會明白升國旗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國旗是國家的象征,在生活中要對其抱有敬畏之心。同時,國歌、國徽等也是國家的象征,對國歌進行篡改、毀壞國徽的行為都是不對的,愛護國旗、尊重國歌才值得被表揚。
2.3從話題寫作著手,滲透思政教育
寫作是語文教學中常常會涉及的內容,語文學科的學習簡單來說就是語言和文字的學習,即表達和寫作。學生應具備用文字記錄、用言語表達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寫作的內容,了解到學生近期的思想狀態,并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為了推進思政教育工作,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話題,鼓勵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寫作。例如,教師可以以“蘇武牧羊”為話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開展寫作。有的學生寫道:“我認為蘇武是一位意志力極強,特別有韌性的人。北海的生活環境極為惡劣,敵方的人不給他吃的食物,也不給他御寒的衣物,就是想讓他在外界環境的困擾下投降。但是他還是沒有低頭,即便是就著冰雪吃氈毛來果腹,依偎著羊群取暖,也不能夠使他屈服。我們在生活、學習中也要學習他的精神,即便是身處逆境也要努力生長。”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會從自身出發進行思考,繼而不斷完善自己的價值觀念,并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
2.4從學習途徑著手,滲透思政教育
語文的學習并不局限于課堂中,教師也可以將其延伸到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走到生活實踐中去,切身體會實踐所帶來的學習樂趣,并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準備。在生活上,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多給孩子一些獨立思考的空間,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鼓勵孩子自己整理房間,能夠自己穿衣吃飯。或是與孩子一起種植花草,使孩子明白陪伴與呵護的含義。在學習上,教師可以多組織學生合作討論,鼓勵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小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等都不強烈,他們在做事時,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欠缺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而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這一能力的培養是極為有利的。同時,同齡人之間的交流更容易使學生接受,他們也會在與同伴之間的交流中,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繼而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改變。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思政素養的提高,是需要教師與家長共同為之努力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同等重要的。語文學科中有著豐富的思政教育素材,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教學優勢將思政教育內容貫徹到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道德意識,使學生在處理問題時,可以有正確的價值判斷,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參考文獻
[1]代靜.小學語文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J].青春歲月,2020(5):237.
[2]胡群英.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教育[J].小學生作文輔導(五六年級版),2020(2):6.
[3]查正琴,查正權.課程思政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20(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