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紅,呂志偉,王云珂,張君舫
(伊犁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伊犁 835000)
學校、家庭、社區協同發力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國家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期望,也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選擇。2021年4月21日,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確保2030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到規定要求,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開足開齊體育課、保證每天的體育活動時間、完善體育健康標準的評價體系以及做好體質健康監測等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發展;以政策導向為主,學校、家庭、社區三方應共同努力致力于青少年健康全面發展。
目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主要有近視、肥胖、慢性疾病、身體力量單薄等問題。以往研究認為,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主要是由學校決定的,而忽視了家庭和社會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影響。分析其背后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從政策方面來說,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政策發聲不落地、執行力不強、職能部門協作不到位的現象。從2002年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出臺,到2007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全面實施,到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再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出臺等,這些政策法規的出臺讓青少年在校內的體育鍛煉逐步落到實處,但在家庭、社區方面仍存在各主體協作能力得不到體現、責任主體不明確、政策目標理解不到位等問題,使青少年的運動表現不明顯。
從學校的層面來說,大部分學校對體質健康的目的和作用理解不透徹,存在一定的盲區。學校體育是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主要途徑,是青少年進行體育教學的主要陣地,也是獲取體育技能和知識的主渠道。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牽頭,學校的體育課與其測試內容相承接。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數據調研體系由2個部分組成,一是5年1次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二是2年1次的全國學生體質監測。2016—202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率分別是12.9%,11.2%,11.3%,10.9%,12.4%。近5年來數據顯示,我國東北地區青少年的肥胖、近視較為嚴重,不達標率為26.4%,“小胖墩”“小眼鏡”成為一個地區特征;小學(不及格率6.5%)、初中(不及格率2019年<10%,疫情影響14.5%)、高中(不及格率約11.8%)、大學(不及格率30%)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不及格率逐年上升,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
家長的思想觀念沒有轉變過來,缺乏家庭運動氛圍以及不合理的飲食健康行為。“唯分數論”的硬性要求大大減少了青少年體育運動的時間。新時代背景下,家長對青少年的要求更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已是常態。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第二場中說道:教育就是要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生活者。他認為,就終身運動者而言,目前很少有家庭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項感興趣的運動項目,認為體育運動會耽誤文化課的學習,片面追求升學率,缺乏鍛煉與休息時間,普遍出現“重文輕體”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在學校里面存在,在家庭中更為明顯。從家庭經費支持層面來說,發展水平較好的城市、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青少年體育運動經費支出會比較多;而對于家庭條件一般的家庭,其他學科支出的費用就已經花費了大量的財力,因此用于體育運動的經費就更少,且我國農村地區的中小學占據全國中小學的74%,很多家庭無法滿足體育運動消費。從生活方式層面來說,不良的生活方式顯現,不良的飲食習慣和出行方式給青少年的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傷害,高脂、高糖、高熱量的食物是造成青少年肥胖問題的主要因素,出行方式的替代讓原本步行的慢運動也逐漸被“坐著”出行所替代,以至于青少年的運動行為意識不強。
體質是一種特質,健康是一種狀態,青少年體質健康不僅要注意體質問題還要關注健康。體質健康是一個綜合概念,因此評價也要多元綜合。體質健康測試側重身體形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健康狀況等方面,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體育時長的多少,也忽視了家庭、社區對青少年體育特長的培養以及自身價值實現的作用,對評價參照模式的選用不夠全面具體,不能多方位體現青少年的特性。2021年,“雙減”政策的出臺,國家針對教培以及學校體育相關工作做出了明確指示,體育也將納入學科監測,因此體育科目將從哪些地方進行評價尤為重要。
美國是家校合作的先驅,緊隨其后的是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肥胖、近視、慢性疾病不僅是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也是其他國家存在的問題。美國在19世紀末就提出了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政策,成立了青少年體質與總統委員會,專門解決美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美國以家庭為中心探索促進體質健康,在這個過程中就提出了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協同機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體系。英國成立了青少年體育運動信托組織,該組織在2003年明確了學校、家庭、社區在青少年健康促進中的角色地位。日本《體育振興法》的不斷修訂對青少年體育運動進行了綜合治理。澳大利亞在2005年實施課外體育社區活動,將學校、家庭、社區實體組織納入青少年體育工作。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學校、家庭、社區發展的構想,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就包括了個體、學校、家庭、社區4個方面。很多學者從理論方面闡述了學校、家庭、社區三方合力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重要性,但研究還停留在宏觀層面,沒有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政策支持,也沒有完善的學校、家庭、社區體育組織。我國常把青少年健康發展歸結為學校體育,沒有意識到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在健康成長中發揮的作用,學者研究結論大同小異,三方職能并沒有有效地融合。學校與家庭的聯動效果在于考試項目是否達標,班級合格率是否完成;家庭與社區的聯動體現在偶爾的親子比賽,但參與度并不高,面向更多的是中老年人群體;學校與社區的聯系更少,與相關體育俱樂部的合作相對來說較好。學校、家庭、社區三方缺乏協作機制、執行力不強、缺乏聯動三方的著力點、發展模式不清晰、定位不明確等不足,學校、家庭、社區三方協作實施落地完善將是一場硬仗。因此,有必要推進我國學校、家庭、社區協同發展,共同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
無論是美國的青少年體質與總統委員會、日本的體力測試研究、英國的青少年體育信托組織,還是澳大利亞的課外體育社區活動,在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意識上均居于前沿地位,旨在通過一系列的策略方針緩解問題的嚴重性,增加校內課余時間參與體育鍛煉次數、改革完善相關體育課程、頒布政策輔以落實,社會各方積極配合,致力于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聯合學校、家庭、社區三部分,協同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為我國實行學校、家庭、社區協同發展提供了一定借鑒作用。
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是為了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為了建設體育強國、培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而制定的以國務院為主導、多個部門聯合行動的國家行動政策。首先,應明確政策導向,在政策的要求下,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做出一個總要求,在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過程中,學校體育要對各階段青少年分類做出課程規劃,大單元計劃,模塊教學以及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一體化的建構,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做出針對性的落實計劃以及實施新中考、新高考,且對政策目標的解讀要深入到位。其次,應明確責任主體和執行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在政策導向下,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庭、社區應加強信息的互通,調整各層面的游離狀態,加強政府網絡的聯系,明確劃分落實各部分的責任清單,倘若政策發聲不落地就等于形同虛設。最后,應發揮政府的監督職能,制定完善的監督考核體系。政府是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工作的重要一環,需要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如橫向縱向的政府協作、不同省份同級的溝通與監督、與社會組織的合作等。2021年,“雙減”政策的出臺,區分了學科類與非學科類,將體育納入非學科類,更將體育納入學科監測,政策力度支持的強化,執行力也應隨之增大。
協同治理理論提倡多中心主體,主體也強調多元性,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在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上扮演著主體多元性的角色,明確三者的角色定位,實施有效互動、協同合作的運行機制是實現協同治理連續統一體的重要途徑,亦是重疊影響域理論的主要實踐形式。學校是主體、家庭是基礎、社區及相關體育組織為依托,三位一體多元協同合作是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重要途徑和實施手段。家庭、社區作為學校教育的補給,發揮著重要的育人功能。學校在制訂學期學年規劃時,應積極邀請家委會的代表、社區主要負責任人參與頂層設計,有序推進方案落地實施。學校作為實施的主要陣地,扮演著主體角色,不僅要傳授青少年體育鍛煉的方法以及體育技能、體育知識,還要培養青少年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響應健康中國戰略,宣傳健康中國、健康思想、健康生活,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意識。家庭是基礎,青少年成長于家庭,回歸家庭,家庭體育出現在其不同成長階段,生生相伴。家庭體育的落地,要從家庭觀念轉變,改變家長認為將青少年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青少年的相關學習、考試都是學校的責任和義務,體育成績的好壞與家長無關的傳統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應加強家長的體育培訓,給家長灌輸終身體育的思想,讓家長了解相關體育知識、運動營養、飲食搭配等內容,為青少年體質健康做好后勤保障。疫情當下,更要強調家庭體育的重要性,讓青少年與家長積極走出家門,參與體育鍛煉。社區體育活動及社會體育相關機構作為學校、家庭合二為一的載體,可以對青少年在校所學、在家所練內容在特定的場合進行成果驗收。
完善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的體育組織體系,協同三方力量組建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青少年體育組織體系。學校、家庭、社區青少年體育一體化組織網絡由學校體育網絡(學校體育總部、校外體育支部、校內體育支部)、家庭體育網絡(學校家庭體育支部、家庭體育支部)、社區體育網絡(社區體育總部、社區學校支部、社區家庭支部)組成(圖1)。3個體系發揮著3大作用:一是統一作用,將學校、家庭、社區統籌規劃,打破信息滯留,執行力較低的局面,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協調各方關系;二是規范作用,統一要求、集體執行,使成員和協會組織內外保持一致,從上而下地規范化主題活動形式;三是管理作用,成立的委員會、經費支出、保障體系等相輔相成,科學化、規范化、有序化是一體化組織體系的強勁生命力。

圖1 學校、家庭、社區青少年體育一體化組織網絡
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體育組織表現形式有校內綜合運動會、單項比賽、校外單項比賽、家校親子運動會、家社親子運動會、俱樂部專項比賽、社區體育比賽等,組織體系的完善進一步促進了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發展,三方合力會促進青少年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參考常模參照評價、目標參照評價、個人進步評價3種方式同時進行交叉評價。以學校為主體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采用目標評價來判別青少年總體情況是否達標,進一步反映學校體育教學目標是否達到,青少年以成績來反饋現象;以家庭為基礎的體育活動采用個人進步評價,此種評價方式反映了努力的程度和進步的幅度,體育成績的起伏取決于青少年努力的程度,同時評價也要尊重青少年的興趣,培養青少年的特長,家庭作為青少年體育特長培養的后備力量,更應注重青少年的個體成長評價;社區選擇常模參照評價,以社區為單位,以體育競賽的方式展現青少年體育項目真實的運動水平,衡量青少年不同階段的運動水平和體質健康水平。以此種方式既協同了學校、家庭、社區三方聯動又豐富了青少年體育活動和多元評價提升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有利于青少年體育特長的發展。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強化多元聯動、協同發力,打造以政策為導向,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協同聯動的共同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長效機制,合力遏制青少年健康水平下降,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20世紀90年代末,學校、家庭、社區協同聯動就開啟了探索之旅,多年 的實踐初有成效,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很多現實不足,需進一步探討更加完善的體系,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