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茹,李海峰
(江蘇理工學院體育部,江蘇 常州 213001)
202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充分發揮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作用,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本文基于青少年體育鍛煉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提出青少年體育鍛煉參與的協調管理策略,以期提升青少年體育鍛煉參與率和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為青少年體育發展政策的制訂提供依據。
學校體育是青少年體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體育課程的開設、體育活動的舉辦、大課間以及運動會等是青少年在校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途徑。1990年2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實施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第三章第十條指出,普通中小學每天應安排課間操,每周安排3次以上的課外活動,保證學生每天有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2014年教育部就要求把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的體育課由3節增至4節,高中每周體育課2節增至3節,并強調任何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體育課時。由此可見,在中小學期間,每周體育課課時分別為:小學一至六年級每周4節,初中七至九年級每周3節,高中每周3節。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校內體育鍛煉不足,部分學校體育課時沒有開足,特別是高中階段尤為明顯。究其原因,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將實施主體理想化,認為各級學校是能充分理解政策并保證執行的。但現實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實施者的決策有所影響,執行力有所欠缺。青少年學校體育課程的學時及每天的體育鍛煉時間,從國家到省都有明確的文件規定,但規定的執行缺乏相應的監管措施,沒有對嚴格執行者的激勵制度,更沒有對執行不力者的問責制度,很容易造成實施過程中實施主體的敷衍、推諉。
家長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師,其行為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家庭對體育鍛煉的重視度也決定著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參與。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對青少年的一生都是有益的。這是絕大多數家長所認同的。有調查顯示,79.20%的父母都是支持青少年參與校外體育鍛煉的,但是隨著青少年年級的增長、學業負擔的增加,青少年的體育鍛煉參與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到高中階段,只有9.65%的青少年能堅持體育鍛煉。在高考、中考的指揮棒下,青少年課余時間大量減少,很多家庭選擇放棄體育鍛煉,把時間用在了文化課的學習上,這也是造成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提高家庭對青少年體育鍛煉參與的重視程度,合理分配時間,保障青少年的體育鍛煉,是青少年體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
體育課程的成績在學校評獎、評優中無足輕重的地位,以及與升學考試無關的現狀也是導致體育鍛煉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中處于邊緣地位的主要原因。對比小學、初中、高中3個學段,初中學生及家長對體育鍛煉的重視度明顯高于其他2個學段。體育中考提高了社會、家庭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增加了初中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讓體育鍛煉在初三階段緊張的文化課程學習中能占有一席之地。2012年10月22日國務院、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探索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的做法,推進高考綜合評價體系建設,有效發揮其對增強學生體質的引導作用。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一切的學習都為了升學考試。因此,提高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讓學生、家長更加重視體育鍛煉,把被占用的體育課和大課間的時間還給學生,將體育成績與高考掛鉤不失為一項有效的舉措。
《江蘇省青少年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了江蘇省青少年體育事業發展資源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有研究表明,無論是體育鍛煉的參與狀況還是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蘇北地區都要稍遜于其他兩個地區(蘇中和蘇南),說明經濟稍欠發達的蘇北,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青少年本身,都相對更關注學習成績,對體育鍛煉有所忽視。因此,如何將體育鍛煉放置到和文化學習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需要教育部門出臺相關的政策,正確引導。另外,社會對青少年體育鍛煉重視度的增加,社區加大體育場地的建設也是滿足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必備條件。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農村,青少年體育經費投入的不足,健身活動場地、設施的缺乏,也是制約青少年體育鍛煉參與的重要因素。
在青少年體育管理機制中,政府要始終處于主體地位,作為政策的制定者、政策執行的監督者,要起到主導、監督作用,督促學校、社會對青少年體育工作的執行力度;學校等各部門要起到協助作用,確保政策、制度的執行;社會應起到保障作用,在體育鍛煉設施、體育鍛煉氛圍上做好后勤保障。
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將體育課程的成績與青少年在校的評優、升學聯系起來,并對政策的執行起到監督職責,制定一系列的激勵政策及問責機制;學校要嚴格執行學校體育工作的相關政策,提高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重視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校園中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和體育文化氛圍;社會要加強和完善體育健身設施的建設,保障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場地,推動群眾體育的發展;家庭要重視青少年的體育鍛煉,充分認識到缺乏體育鍛煉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危害,家長要以身作則,帶領青少年一起參與體育鍛煉。
體育資源與教學資源協調配置,有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應將教育部門的體育場地、場館等設施資源與體育部門的體育師資充分整合,為青少年體育鍛煉,特別是課外體育鍛煉服務,以促進青少年體育的健康協調發展。
改變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各自為政的局面,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這是青少年體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不僅對青少年的文化學習、思想道德與競技水平的平衡發展有重要作用,更是青少年文化學習與體育鍛煉協調發展的關鍵。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相結合,則學校體育能為競技體育輸送優秀的體育人才,競技體育能為學校體育提供榜樣及偶像作用,引導青少年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共同促進青少年體育的協調發展。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命發展的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及對社會的認知等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個階段青少年生理發育十分迅速,身體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在幾年的時間內就能完成生長發育的任務,但相對而言,心理的發育就較為緩慢,同時青少年時期學業日趨緊張,面對著來自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壓力,青少年的心理負擔增加,導致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處于一種非平衡的狀態,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因此,青少年體育工作要兼顧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及心理健康發展,建議建立青少年心理輔導機構,對有心理困惑或疾病的青少年應及時地提供幫助。鼓勵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讓青少年生活在陽光下,增加與同學、家長及教師的交流溝通,有助于培養青少年活潑開朗的性格,使其遇到壓力仍能積極面對生活,對于青少年健康地度過青春期有著重要的意義。
學校體育要將培養青少年體育興趣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運動技能。興趣是學習的教師,青少年只有對體育鍛煉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有參與的積極性,才能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才能使體育鍛煉陪伴其一生。因此,在學校體育的教學目標中,應將青少年體育鍛煉興趣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學內容、方法等一系列教學因素中都應著重強調青少年體育鍛煉興趣。
(1)大中小學校體育教學在內容、要求、形式上要相互協調,不能脫節,特別是在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上,體育教學的內容從小學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學要有延續性。小學體育的教學內容要廣泛,教學方法以游戲為主,讓青少年能在寬松的環境中培養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熱情;中學體育的教學內容,應讓青少年有選擇性,在眾多的體育項目中幫助青少年選擇1~2項自己感興趣和適合自身情況的項目進行鍛煉,并能熟練地掌握運動技能及鍛煉方法;大學體育教學,要讓青少年形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在中學體育教學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培養青少年對運動項目的喜愛,使青少年能熟練掌握運動,提高運動意識,并學會制定運動處方,養成日常體育鍛煉的習慣。
(2)應建立青少年體質健康檔案,使其從入學延續至畢業,和個人檔案一起跟隨青少年的一生。體質健康檔案的建立,需要學校體育與衛生部門協調一致,在每一學年做好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測試及數據的統計工作,并將測試情況反饋給青少年和家長,對體質健康水平較差的青少年,由專門的體育教師組織課余的體育鍛煉,針對性地制訂鍛煉計劃,要求家長配合實施,同時在下一學年的測試中檢測鍛煉的成效。青少年體質健康,從個人層面看關系著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及一生的健康狀況,從國家層面看關系著國家未來一代的茁壯成長及國家的繁榮富強,必須引起學校、社會和家長的重視。
劉延東同志于2017年9月3日在全國學校體育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體育強國、教育強國的重要論述,大力推進學校體育改革發展,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她同時指出,學校體育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國家民族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要充分發揮學校體育育人功能,培養學生健康體魄,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全面發展。要開足上好體育課,強化“天天鍛煉、人人健康”理念,培養體育興趣,形成終身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要深化教學改革,注重因材施教,豐富特色體育項目,弘揚體育道德風尚,促進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協調發展。
學校體育教育固然是提高青少年體質、促進其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家庭體育教育也是青少年體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家庭體育氛圍的熏陶,父母體育鍛煉觀念的影響,對青少年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當前“應試教育,分數第一”的教育環境下,父母首先要轉變教育的觀念,重視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強化運動鍛煉意識;同時要從自身做起,用自身的良好鍛煉習慣影響青少年,創造條件帶領青少年一起鍛煉,合理安排時間,養成好的家庭運動氛圍,讓體育鍛煉融入家庭生活。
學校體育教育與家庭體育教育應協調一致,學校教育作為指導者,應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導家長科學合理地進行鍛煉;家長作為學校教育的同盟軍,應積極配合、及時反饋青少年的鍛煉情況,學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建立家校聯動機制,實現互補,使體育鍛煉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共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眾所周知,教育的發展依賴于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師資力量、教育環境以及教育資源都要優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學校、社會以及家庭對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認識及重視程度也要強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例如,江蘇省市區的學校在落實國務院、教育部文件精神方面做得較好,優于鄉鎮學校,同時家長平時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支持行動上,也存在地區差異。因此,做好青少年體育工作,尤其是鄉村青少年體育工作,對于建設體育強省意義重大。首先,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政策,協調地區差異,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轉變家長觀念,將促進青少年體育鍛煉,將青少年體質健康放在青少年工作的首位,正確引導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方向;其次,加強鄉村體育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體育教學人才充實到鄉村體育教師的隊伍中去;最后,增加對農村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健身設施的投入,讓青少年有體育鍛煉的地方,有體育鍛煉的器材。
青少年體育工作的發展關系著我國“體育強國夢”的實現,關系著我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國富民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的開展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的融合統一,需要教師、家長的努力配合,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因此,青少年體育工作應通過政府主導、部門協助,促進大中小學校體育的融合發展,使家庭體育與學校體育、地區間青少年體育協調發展,最終實現青少年生理與心理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