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震皖,吳小紅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405)
學校的生命健康教育由體育、衛生2個部分組成。就學校體育整體而言,因其有課程的支撐,學校體育工作呈飽滿狀。而學校衛生工作內容雜、涉及面廣,無相應的課程體系,支撐手段相應較弱,工作較為松散。但二者的使命一致、目標相近,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推進學校的生命健康教育。
基于此,本文對無錫市的高職院校學生的健康狀況進行了調研,發現其除了體質存在問題外,在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識、生活方式及基本技能等健康素養上也存在諸多不足,由此表明學校體育必須進行大力改革。尤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更需要學校對學生有效實施生命健康教育,從而提升其健康素養。為此,本文以無錫市的高職院校為例,從生命健康教育多維度探討高職院校學校體育的改革,促進高職學生健康發展。
2000年以后我國才有少數高校陸續將生命健康教育引入課堂,雖然2010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將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列入其中,但從實踐中看,高職體育教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體育運動理論知識和體育技能訓練,而關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課程較少,缺乏有關生命健康教育、生命救護技能教育、職業安全防護教育、生命適應能力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本文通過對無錫市的高職院校進行調查,發現各校的情況也基本如此。
生命健康教育是需要尊重生命主體,促進生命主體全面健康發展的教育,而體育則是為提升生命活力,對生命個體進行全面、健康發展的身體教育。二者在對人的教育上高度契合,學校體育把生命健康教育融入自身的改革,必然有利于“健康第一”思想的實現。尊重生命主體應體現在給每位學生以生命關懷,關懷自然應是對學生的持續溫暖。高職院校學生一般每周只參與1次體育課,顯然產生不了持續的溫暖,也就難以有關懷的效應。因此,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讓豐富多彩的體育課外活動圍繞著學生,才會有持續的溫暖施加于學生,這是生命健康教育的根本所在。以生命關懷去實現生命健康教育,學校體育的價值才能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從無錫市的高職院校的情況看,多數高職院校有安排課外活動,但缺乏教師的指導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不夠,因此學校體育難以實現關懷,生命健康教育有待拓展。
生命健康教育是要教育學生珍惜每一天,培養其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會鍛煉身體、知曉衛生健康知識、懂得只有經過日常的積累才能達到提升生命質量的道理。因此,生命健康教育作為一種養成的教育,需要衛生、體育部門精心貫徹,否則就不可能達到工作的目標,不站在這樣的高度、理念去做高職院校學校體育的工作,學生連自己的生命都漠視,健康第一就會是句空話。為改變學生的健康現狀,2014年6月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規定將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然而本文調查顯示無錫市的高職院校雖然貫徹實施,但由于其中缺乏具體的生命安全教育內容,高職院校學校體育依然受傳統的“身體教育”影響,導致高職院校學校體育不能主動以生命健康教育的理念做好改革,“健康第一”被大打折扣。
對學生實施生命健康教育是體育課程的職責所在,按《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程考核標準與辦法》規定,每學期的理論知識教育為4學時,因此衛生、健康知識作為理論課時在無錫市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大綱及計劃中都有安排,教師在課堂中也會進行這方面的教學。然而受傳統的運動技術教育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中,多數教學達不到要求。由于體育教師的工作任務較重,沒有完整的健康知識教育體系,導致體育教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體育教師通常的做法是將這些內容放在不能在室外上課的雨雪天,而這一堂課的主要內容也多為體育鍛煉的原則與方法、一般創傷的處理方法、所學項目的練習方法及規則等,衛生健康方面的知識則較少涉及。當然,有的學校會通過校醫務部門的講座、櫥窗宣傳、分發材料等方式向學生傳授一些衛生健康知識,但因形式松散、沒有課程的壓力,學生受教育的效果很差?;诖耍疚耐ㄟ^健康素養的測試,旨在提升無錫市的高職院校學生生命健康教育的效果。
健康素養是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決策,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而健康素養水平是指具備基本健康素養的人在總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評價:(1)是否具有基本的健康知識和理念;(2)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行為;(3)是否具有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基本技能。本研究采用2017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調查問卷”(包含衛生健康知識),2020年5—7月利用網絡問卷(問卷星)的形式對無錫市的高職院校學生進行了健康素養的調查,以每份問卷答對80%的題目作為具備健康素養的判定標準。
由表1可知,所調查的學生中達到健康素養標準的有448人(總調查人數為2 177人),即無錫市的高職院校學生健康素養水平為20.58%,比2015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大專/本科及以上數據的28.52%低,更顯著地低于2018年蘇州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的研究中的大專/本科及以上健康素養水平的55.14%。這表明無錫市的高職院校學生的健康綜合水平偏低,學校生命健康教育存在著許多不足。

表1 無錫市的高職院校學生健康素養情況
新冠疫情給國家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然而應“讓歷史的災難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契機。讓教育在危機后率先扛起大旗,發揮出學校的先導作用”。學校體育“具有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增強人體免疫能力的重要功能,是科學預防傳染性疫病感染的重要手段”,為此學校必須轉危為機,重新審視體育工作。
無錫市共有10所高職院校,大多數學校的體育教師存在缺編問題。2016年前后,無錫市的高職院校學生與體育教師的人數比例為1∶734左右,除去上崗實習的學生,學生與體育教師的比例也在1∶537左右,遠遠達不到我國1∶130左右的體育教師標準。按照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試行)》,生師比原則上控制在320∶1以內,外聘教師不得超過教師總數的30%,上課班級人數不超過35人。表2為無錫市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情況,說明目前無錫市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無法達到上述標準。

表2 無錫市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情況一覽表
學生要想養成良好習慣,教師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對于身體的教育,某種程度上要比其他學科教育更重要,因為學校體育更多的是需要學生在室外進行體驗式學習?,F階段由于體育鍛煉不夠導致學生的有氧代謝水平及力量素質較差,其中有怕吃苦的主觀原因,更有迷戀電子產品和網絡的客觀原因。基于此,體育教師只有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學生在一起,并與學生打成一片,才能更多地產生“榜樣的力量”,促進校園體育鍛煉形成濃厚的氛圍,如此一來學生耳濡目染,自然可以受到良好影響,從而有利于學生健康意識與行為的養成。
在我國的學校體育早期發展中,形成了較多的優良傳統。老一輩優秀的體育教師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到學生中去,帶領他們參與早操、課后鍛煉等,由此為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以后,學校體育法律規章逐步建立,學校體育工作依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這一基本法規取得顯著進步。然而,隨著形勢的發展,原有法規條例中的不足逐漸顯現,由于學校體育政策強制性不夠,導致體育教師的課外活動等不被計入工作量、體育課工作量不被重視等,長此以往必將削弱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影響優良傳統的傳承與發揮。
近年來,我國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增多,為了使高職院校校園規模變大,高職院校常會搬去離城市中心較遠的地方,教師的住處不再像原有的傳統格局那樣緊挨著校園。教師在住家遠離校園的情況下,客觀上會減少在校的時間,這自然會減少其與學生交往、指導的時間。加之上述政策方面的缺損,這些客觀原因弱化了體育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導致高職院校生命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盡管當今的學校體育理念有了很大的發展,建立了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然而無錫市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實踐中仍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導,貫徹技術第一的思想。這固然有體育運動本質屬性的原因,亦有傳統的慣性使然——多少年來體育課上都是體育教師向學生教授田徑、球類、武術、體操等等項目,所以,體育教師常把教學重心放在使學生掌握動作上。學生通過動作練習固然會使機體得到鍛煉,但忽視健康知識、能力的教授,對提升學生健康水平是不利的,尤其在面對新冠疫情危機時,更讓高職院校暴露了學校體育中的生命健康教育缺失問題。從學校課程安排的情況來看,生命健康教育有時間的規定,但卻沒有強制性的課時安排。凡此種種,使高職院校生命健康教育實際處于被嚴重忽視、可有可無的狀態。在對無錫市的高職院校的調研中,通過查閱教學大綱、計劃,以及訪談部門領導與教師,同樣看到了此類問題的存在。
基于此,高職院校需要按照《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所制定的任務,盡快把高職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高校的考核評價,用以加速改革高職院校競技運動項目的傳統課程體系,把健康衛生知識、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技能學習以及生命健康教育的內容真正融入學校體育,從而形成新的、完整的體育課程體系,將學生的生命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加強對學生生命健康教育,高職院校必然要增加學校體育的時間,因此要建設好高職院校的生命健康教育體系,應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這就需要體育部門精心組織人員,制作、整合相關的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好網絡課程,并與原有的體育課程相結合,形成新的高職院校生命健康教育體系。
新的學習體系可由必修和選修2個部分組成,必修是硬性學分管理方式,選修則實行彈性學分制。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無需新增課時,通過考核即可獲得相應的學分。高職院校在建設生命健康教育體系時,必須充分利用網絡課程的特點,考慮學生實際情況,編制碎片化的健康理論課程,采用靈活的學習、考核方式,如可編制健康衛生知識的闖關游戲,通過則可以獲得相應的學習積點或分數,或者獎勵運動會門票等。
高職院校的校醫務部門雖然有向學生普及公共衛生健康知識的職責,但缺乏“生命健康教育”的理念,只是采取任務性的方式教給學生一些零星的知識。在今后的實踐中,高職院校應把疫情中形成的經驗吸收進衛生健康的教育體系,醫務部門應與體育部門的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制定教育計劃和教學策略,由醫生與體育教師共同承擔相應的任務,再由體育部門管理,從而有效推進以生命為核心的生命健康教育。
首先,學校體育與生命健康教育的本質特性是一致的,從生命健康教育的角度完善高職院校學校體育工作,在體育教育中對學生實施生命關懷,有利于突破傳統的學校體育教育困境,營造出有效的“健康第一”的教育環境。高職院校需要學校從生命健康教育的高度,規劃好未來的生命健康教育的發展途徑,充分發揮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以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其次,當體育教師以生命健康教育的理念去開展體育工作時,教授的不再只是知識、技能,還有健康。學生的健康是通過生命的活力呈現于每一天的,因此當體育教師面對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時,需要牢牢把握每位學生的健康活動情況,有的放矢地指導。從生命健康教育的高度看學校體育的教育功能和意義,更能凸顯體育的地位和價值。如此才能將“健康第一”有效地貫徹。最后,當體育課程以生命健康教育的理念進行工作時,體育運動中所蘊含的倫理學價值才能更好地展現出來。正因為目前在高職院校學校體育中還缺乏這樣一種有效表達,蘊含在其中的這些教育內涵沒能通過課堂內外施予學生。站在生命健康教育的高度,通過體育展示出規矩、和善、美好的意境,必然可以增強人的幸福感受,這就是倫理學的本質所在。因此高職院校學校體育必須有這樣的意境,給學生以好的生活感受。當學生每天的生活有了質量,其生命的質量也會自然獲得。
近年來,我國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一直不如意,身體素質呈現下降趨勢。因此,國家正檢查、督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落實,大力推進學生的體質健康向好發展。本文對無錫市的高職院校的調查中亦發現,學生800m/1000m、肺活量、柔韌性等成績較差,尤其男生的引體向上情況較差、及格率較低,表明無錫市的高職院校學生缺乏體育鍛煉。
國家制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目的在于促進廣大學生積極鍛煉身體,引導其去追求人的健康發展。然而這項工作在實踐中卻沒有得到認真地貫徹,致使《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效力大打折扣。盡管國家相關的管理部門出臺了相應的督導檢查措施,可是效果并不明顯。到目前為止很多學校體質測試的數據造假是不爭的事實,有研究表明大學生體質測試數據的真實率只有14.1%。無錫市的高職院校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同樣存在較多問題,背后的原因主要是:首先,體質測試數據與學校的評優掛鉤,達標率高意味著學校體育工作做得好,因此部分高職院校存在自我上報高的成績等問題;其次,在學生體質下降的今天如果嚴格按照此標準執行,很多學生會畢不了業,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的發生,部分高職院校只好造假上報;再次,在體育教師數量不足的情況下,還要去做大量的測試工作,得過且過在所難免。因此,學生體質測試工作的標準降低,于是學生就沒有了通過測試的壓力,其原先就不重視鍛煉身體自然不會再去積極運動。因此只有嚴格按照標準規定辦事,才能真正起到促進學生鍛煉的作用,達到體質測試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