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馨,王建琴,汪 磊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排舞是在音樂伴奏下通過重復的固定舞步動作來愉悅身心的國際性健身舞蹈,多元的舞步加上多元的風格展現了舞蹈多元的文化魅力。排舞簡單易學、形式多樣,其獨有的魅力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排舞自2004年引入中國后,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全民健身運動,并在實踐和理論層面受到關注。
2014年1月1日起,全國開展“陽光排舞進校園”活動,安徽師范大學作為地域推廣單位之一,率先承辦排舞相關賽事,自2014年起將排舞以賽事的形式納入每年一度的校運會開幕式,至2020年已有7年的辦賽經驗,該賽事深受學校廣大師生的喜愛。
新興體育運動提升了新時代體育運動的參與度和吸引力,但與其快速發展相伴出現的還有很多問題,導致其推廣受到一定阻力。學校對新興體育項目進行普及推廣,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通過對安徽師范大學排舞賽事活動的實踐分析發現,在校園內通過賽事對體育項目進行推廣,可達到范圍廣、速度快的效果,且易于開展、可實施性強。因此,本文提出的“以賽促推”,是為豐富學生的日常體育文化生活需要,有針對性地在校園內策劃相關體育競賽活動,利用賽事促進某體育項目發展的一種推廣手段。
以學校排舞“以賽促推”的實踐為研究對象。
在中國知網以“排舞”“以賽促推”為關鍵詞,檢索并研讀具有代表性的文獻資料;查閱全國排舞運動推廣中心發布的“陽光排舞進校園”等文件資料,通過大量的信息收集和文獻整理,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根據研究需要,對安徽師范大學第四十九屆校運會開幕式排舞比賽的組織活動實地調查,了解安徽師范大學開展排舞運動的現狀,收集相關的數據和資料,為本文研究提供數據參考。
根據研究需要,設計半結構式訪談,采用面對面訪問、微信交流等方式,分別對負責此次比賽的領導、教師以及各學院開展教學工作的教練員進行訪談。收集賽事的組織者和教練員對本次比賽全過程的看法,聽取其建議,并進行歸納和總結。
為了解參訓學生的感受及賽后對排舞的學習意愿,結合排舞的相關文獻資料,設計出相應的學生調查問卷。采用問卷星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444份,回收調查問卷444份,其中有效調查問卷416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回收率為93.7%。
運用ExceL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020年安徽師范大學排舞比賽圓滿落幕,各學院學生在比賽中展現了師大學子團結一致、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獲得領導、教師以及全校學生的好評。在此基礎上,學生建議在公共體育課中融入排舞元素、開設排舞選修課和排舞社團等,進一步拓寬學生學習排舞的渠道。圖1顯示,調查的學生中僅有5.53%的學生不愿參加排舞學習。

圖1 學生排舞學習意愿統計圖 (N=416人)
(1)科學的競賽管理。運動競賽管理是構成運動競賽系統的橋梁和紐帶,是實現運動競賽科學化的保證,是提高競賽工作效益的根本方法。安徽師范大學具有多年的排舞比賽辦賽經驗和科學的賽事管理體系,排舞比賽也深受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比賽文件發布后,各學院積極配合、展開賽前籌備工作,實施過程層級分明。在調查過程中,多數學生反映,由于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參賽學生對比賽充滿信心,形成了良好的競賽氛圍。同時,校方不斷完善競賽評優機制,由評委制定規范的評分細則,評分過程充分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2)專業的教練員指導。教練員是體育活動的指導者,也是賽事的主導者。教練員的執教理念和執教水平對于運動隊(員)競技水平的提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發展競技體育必定要不斷提升教練員的執教水平。此次賽前集訓的教練員均來自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共15人,負責組織17個學院的排舞套路訓練工作。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與學生相處融洽,并根據學生的情況分層次訓練,因材施訓,也在各階段展現了良好的組織能力。
(3)學生的積極配合。學生的參訓動機對訓練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影響,良好的訓練動機有利于促進學生在面對困難時堅定信心、刻苦訓練。由圖2可知,主動參加排舞訓練的學生占較大比重,學生多為自發或結伴參與,這有利于賽前集訓的高效開展。圖3顯示,學生在參訓過程中收獲頗多,不僅僅局限于一個排舞比賽的套路,還有排舞運動帶來的多種價值,也反映出通過此次賽前短期集訓,學生逐漸了解并開始喜愛排舞運動。

圖2 學生的參訓動機統計圖

圖3 學生賽后收獲情況統計圖
(1)學生對排舞感知度不高。排舞感知度是學生對排舞運動的最初認知。認知水平對人們不斷追求高層次的需求而付諸行動會起到指導作用。問卷調查顯示,參加賽前短期集訓的416名學生中有366名是女生,男生僅有50人。參訓學生性別比例差異較大,出現男女失衡的情況。學生普遍對排舞項目存在“刻板印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參賽學生的選材范圍。可見,在賽事展開初期,學生對排舞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對該項目的感知度有待提高。
(2)賽前集訓不規范。賽前集訓是影響比賽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學的訓練至關重要。此次賽前集訓時間緊、壓力大,負責教師對學生訓練負荷、學訓關系和場地、器材安排的欠缺合理性,可能導致學生對繼續學習排舞的興趣下降。具體存在的問題如下。①訓練負荷不合理。據訪談可知,大多數隊伍訓練次數達到每周5次以上,賽前1周時增加為每周7次,每次訓練時間均超過2h。對于運動基礎有待提高的普通學生,該訓練的負荷較大。②學訓關系失衡。臨近比賽的加練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部分學習時間,由此導致少數學生訓練時存在消極心理且練習進度慢。③場地、器材欠缺。訓練場地和器材是影響運動訓練量和質的重要因素。據調查可知,賽前集訓的時間大多安排在晚上,且訓練場地較小,導致訓練環境較差,削減了學生的訓練熱情。
(3)反饋機制不健全。反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反饋機制應遵循一定的邏輯程序。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賽事落幕后,校方未采取合理的手段強化比賽帶來的良好效果,導致排舞運動與學生的日常體育鍛煉脫軌。據訪談可知,部分體育教師對排舞的教學提出新思路,但未進行落實,行動力不強。在集訓、比賽過程中師生未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賽后學生反饋信息的滯后,導致后續學生參與排舞比例減少,降低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此現狀不利于排舞的深入推廣以及學校體育的多元化發展。
“以賽促推”是一種高效率的推廣方式。在此過程中,通過賽前選拔學生開展短期集訓,賽中學生同場競技檢驗訓練成果,能夠展現體育賽事的魅力,推動體育項目的發展,使之轉變為學生的常態化體育鍛煉手段。此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聚焦學生對該體育項目的關注度,提高項目影響力。
“以賽促推”的主體為競賽活動,其目的在于推廣,故競賽的成功舉辦是達到良好推廣效果的基礎要素。學校采取“以賽促推”的同時,能夠做到“以賽促教”“以賽促練”“以賽促評”,使教師和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同時將教、練、賽三者高度融合,做到體育課程一體化。此方式具有時間短、效率高的特點,且賽事覆蓋范圍廣,易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符合新發展階段的要求。
學生對新興體育項目認知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其參與程度。只有讓學生了解某體育項目,并對其產生興趣,才能主動加入相關活動。學??赏ㄟ^定向的教育和培養,不斷提高學生對新興體育項目的認知水平,從而加強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內驅力。例如,首先,排舞的項目特征為學生可對其上肢動作進行自主創編,此規則滿足現代學生的興趣需要,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新時代體育教學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其次,排舞動作簡單易學,套路一般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別,能夠匹配能力相當的學生,對場地、設備也無特殊要求,可在校園內大范圍開展且成本較低;最后,排舞作為一項團體運動項目,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其團隊意識。因此,排舞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學校應加大對排舞的宣傳力度,積極落實“陽光排舞進校園”,以此豐富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方式,讓學生在排舞運動中享受樂趣、提高身體機能。
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中多次提到“體育賽事”,強調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的重要性,學??赏ㄟ^賽事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評價,構建多層級、多渠道的新賽事體系。例如,學校將新興體育項目納入校園傳統體育比賽或運動會,打造校園特色體育賽事,還可組織學生參加省、市級乃至國家級比賽,構建完整項目競賽體系。在后疫情時代,針對主觀評分類項目,學??衫眯旅襟w組織線上體育比賽,如中國大學生健康活力“云”線上系列大賽等。校方可借鑒此舉,通過學生錄制視頻的方式進行比賽評分,使各參賽隊伍在“云端”相聚。賽前集訓是賽事開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練員應針對短期集訓的訓練特點、遵循運動訓練的辯證協同原則,制訂合理的訓練計劃來提高訓練的科學性。在遇到訓練“瓶頸期”時,教練員應及時發現問題,積極調整訓練安排。
新時代,學校應積極建設高水平、高素質的體育師資隊伍,鼓勵體育教師定期參加專業化培訓,注重專項教師的培養,不斷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學校應提倡教師進行體育項目科研工作,豐富體育學科理論;也應重視體育教師的技術水平,定期進行實踐考核,提高教師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同時,教師應創新教學方式,結合新興體育項目特征,增加課堂趣味性,但也要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根據教學目標設置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學校也可進行社會購買服務,聘請專業教練員展開相關教學活動,以此滿足學校體育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
建立多維度反饋機制,暢通信息反饋渠道,保證反饋的針對性、及時性和連續性。其中,多維度應包含反饋信息的多方面、反饋人員的多層級和反饋渠道的多種類。例如,學生可以從訓練條件、訓練計劃或后勤保障等進行綜合考量,及時向上層管理人員進行信息的反饋;教師也應時刻關注學生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僅要注重比賽結果,也要對賽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因和解釋。賽后,教師可以通過研討會的方式,對比賽進行總結、歸納,加強對項目知識的溝通與交流,促進校內整體運動水平的提高。在反饋渠道方面,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雙向交流,也可通過紙質版問卷或微信等線上互動的方式進行信息的收集。同時,以此次排舞比賽為例,領導者在得知學生學習排舞意愿強烈后應及時做出回應,可將排舞納入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大綱,做到開展排舞教學形式多樣化,也可在公共體育課中加入排舞元素、成立校內排舞協會或社團、開設排舞選修等,讓排舞成為學生的日常鍛煉方式之一。應讓學生通過比賽掌握一項新的運動技能,在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享受樂趣,營造學校體育的良好氛圍,為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念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