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楠 陳國鵬








摘要:為了給高中生在高考后選擇專業時提供指引,經過三次測量與分析,編制了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問卷,共37個題項,包括6個維度:就業機會、個人特質、職業了解、父母影響、自我效能、家庭經濟因素。測驗的信度為0.790,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高中生的專業興趣類型結構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標均基本符合統計學標準。結論: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夠作為測量我國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的工具之一。
關鍵詞:專業決策;影響因素;高中生;六因素模型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21-0004-06
一、引言
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是指個體在高考結束后進行專業選擇時所考慮的因素。研究發現,專業滿意度比較高的學生,選擇專業時更多考慮的是興趣或個人能力,而非外界因素[1]。宗曉武[2]
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專業滿意度的重要因素,而過多考慮父母的意見、盲目追求熱門專業與過多關注就業前景等,均會降低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由此可見,專業選擇時所考慮的因素將會影響學生的專業滿意度,從而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
目前,國內關于高中生的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性格與職業的適配性的研究較多,對高中生選擇某個專業的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還沒有成熟有效的量表從多維度對高中生專業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因此,探索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結構,編制信效度良好的量表,對完善高中生職業生涯決策理論有著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分析高中生專業決策的影響因素,探討高中生專業決策的心理結構。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量表項目的編制
國內外目前還沒有成熟的工具測量高中生專業決策的影響因素。為此,本研究梳理了現有的關于專業決策影響因素的問卷模型,依據當下高中生的情況進行篩選與整合。
1.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問卷初次編制與測量
按照我國的實際情況和提及的概率,首先提取了14個因素:(1)家庭經濟狀況[3-5];(2)父母參與度[6-7];
(3)兄弟姐妹的影響[8];(4)生涯規劃課程[9];(5)教師的意見;(6)就業機會[6];(7)同伴的影響;(8)興趣[10-11];(9)能力[12];(10)價值觀;(11)性格;(12)預期收益[13];(13)風險偏好;(14)自我效能感[6]。前人的研究大部分以四因素為模型——家庭、社會、學校、個人,本研究再加入“選擇風格”這一變量。(詳見表1)
對高中生專業決策的概念進行梳理與界定,參考生涯規劃相關書籍,結合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實驗和已有的文獻進行測驗題項的選擇和編寫。題項的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文獻中關于專業決策的關鍵特征描述;(2)參考并借用國外專業決策問卷中的部分題項,或加以修改使之符合我國實際;(3)結合生涯教育經驗編制部分題項;(4)向心理測量專家、高中心理教師、心理學專業研究生征集題項。
經過反復討論與交流形成的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第一次預試問卷共有78個題目,使用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反應,反應模式為:1.非常不贊同;2.比較不贊同;3.我不清楚;4.比較贊同;5.非常贊同。為了避免被試出現反應定勢,部分題項為反向計分。制作紙質版問卷,編制選擇題機讀卡。
初次測量采取整群抽樣法,以山西省太原市某中學高三338名學生作為被試。通過項目分析刪除高低分組(前27%為高分組,后27%為低分組),沒有顯著差異或區分度低于0.3的題項共計9個,隨后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仔細分析因子成分之后發現,兄弟姐妹的影響、預期收益、風險偏好、性格這幾個維度的題目負荷值普遍不高,而且這些維度的題目不能歸到任何一個因子下。因為當代高中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所以決定刪除兄弟姐妹的影響這個維度;預期收益與就業機會存在交叉,故只保留就業機會這個維度;風險偏好是影響專業選擇的因素,但是它與太多因素存在交叉,例如因為家庭經濟狀況的原因而選擇就業機會好的專業,所以不足以成為一個單獨的因子;性格的題目難以聚合成一個因子,但是性格是影響專業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保留這個維度并補充題目進行第二次測試。此外,鑒于很多學生會選擇中間選項,所以將五點量表改成四點量表。
對10個因子重新命名:就業機會、自我效能感、父母影響、興趣、能力、家庭經濟因素、他人意見、價值觀、性格、職業了解。(詳見表2)
2.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問卷第三次編制與測量
采取整體抽樣法編制紙質版問卷,并制作選擇題機讀卡,將太原市某中學200名高一學生作為測試被試。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1份,其中女生89人,男生82人。
經過項目分析再次刪除部分題項,對剩余的38個題目進行因子分析。計算KMO值和Barlett's球形檢驗的卡方值,以確定是否可以進行因素分析,結果顯示,KMO=0.703,Barlett's球形檢驗的卡方值為2216.761(df=780,p=0.000)。以上兩個指標表明該樣本適合進行因素分析,碎石圖見圖1。
最終問卷收斂為6個維度:
因子1包含9個題目,命名為“就業機會”,表示個體在報考專業時關注該專業畢業之后的市場就業率。
因子2包含9個題目,命名為“個人特質”,表示個體在報考專業時會依據自己的職業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等個人特點進行填報。
因子3包含5個題目,命名為“職業了解”,表示個體會在生涯規劃課上認真搜集、獲取職業、自我的特點等相關信息來幫助自己填報專業。
因子4包含5個題目,命名為“父母影響”,表示個體在報考專業時傾向于聽取父母的意見。
因子5包含5個題目,命名為“自我效能”,表示個體在報考專業時知道自己的報考方向并相信自己能夠實現報考目標。
因子6包含5個題目,命名為“家庭經濟因素”:表示個體在報考專業時會考慮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受到家庭經濟情況的影響。
(二)正式問卷施測
1.被試
采取隨機方便抽樣法,使用問卷星從太原市某中學高一、高二學生中抽取242名學生作為被試。共發放問卷242份,回收有效問卷193份,其中高一學生47人,高二學生146人。
2.測量工具與數據統計
采用自編的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問卷對學生進行團體施測,采用SPSS24.0和AMOS8.0對有效問卷進行統計。
(三)測驗的信度
本測驗統計了總測驗和6個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65~0.90之間,總測量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9,表明本測驗作為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的測驗工具是穩定可信的。(詳見表3)
(四)測驗的結構效度
1.驗證性因素分析
結構效度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主要擬合指數如下:χ2=1037.456,χ2/df=1.690,IFI=0.881,CFI=0.813,RMSEA=0.06,表明數據與該模型有較好的擬合,詳見表4。各項目在相應維度的負荷值見表5,從表5的結果可見,T17(價值觀6)的因子載荷只有0.145,故刪除該項目。
2.分測驗間的相關分析
心理測量的理論表明:測驗的各個維度間呈現中等程度的相關最為適宜(在0.1~0.6之間),相關太高說明維度間混雜不清晰,相關太低則說明測量的是不一致的心理概念[14]。本研究中,各個因子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17~0.48之間,屬于中低程度相關,表明因子之間方向一致,具有不可替代性。(見表6)
三、討論
(一)問卷結構
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高中生專業決策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就業機會、個人特質、職業了解、父母影響、自我效能、家庭經濟因素6個因子。這6個因子與前人的研究模型較為相似,大部分學者在研究中都會提到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有的學者稱之為專業因素)、他人影響這4個因子。在本研究中,家庭因素用家庭經濟因素體現,從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家庭的經濟水平會影響學生的專業選擇,所以家庭因素中重點考慮學生的家庭經濟因素。他人影響用父母影響體現,在第一版量表中加入了兄弟姐妹(含堂、表)、學姐學長及老師的意見,發現該因素在學生中并非主要的影響因子,這與前人的研究有相似之處[15-17]。高中生作為未成年人,獲取信息、作出決定的過程絕大多數需要父母的參與,也深受父母的影響,因此他人影響用父母影響體現。社會因素中主要考慮該專業的就業因素以及對社會職業的了解,專業學習是職業生涯的起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未來的職業方向,因此,了解自己想要報考專業的相關職業及就業機會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重要的,而且我國當前就業競爭逐漸激烈,學生在選擇專業時越來越關注就業機會等功利性的因素。自我效能這個因子在國內的研究中很少用到,但在國外研究中較多,如專業自我效能感、自控力等,該因子雖然不直接參與專業決策,但在個體專業決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動力和調節作用,如果學生的專業自我效能感不高,那么他制定的專業方案可能沒有辦法很好地執行。
(二)取樣與數據優化
由于時間、人力有限,被試樣本量較少,并且只在山西省進行了施測,問卷的代表性有所欠缺。此外,山西還沒有進行新高考改革,也會影響施測結果。一個良好的測量工具應該具有跨地區的穩定性,之后的研究中,應該擴大樣本的覆蓋面,進一步考察量表的穩定性和有效性。
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時發現,擬合優度指數、調和的擬合優度指數的結果還是很完美的,這表明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問卷還可以做進一步的修整。此外,也可以尋找成熟的測驗作為校標,考察本測驗的校標效度。
(三)測量結果解釋
學生完成問卷后,僅僅是得到分數,沒有進一步做出結果解釋。對于高中生來說,僅了解自己決策的影響因素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有針對性的建議。在之后的研究中,應該給出相應的結果解釋。
四、結論
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共由6個因素組成:就業機會、個人特質、職業了解、父母影響、自我效能、家庭經濟因素。該高中生專業決策影響因素問卷具有較高的信效度,是一個良好的測量工具,可在實踐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陸旖婷. 大學生工科專業選擇影響因素研究[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2]宗曉武. 大學生專業選擇影響因素及其與專業滿意度的關系[J]. 江蘇科技信息,2012(12):25-26.
[3]陳曦,李金林,張倫. 本科專業選擇動因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1):111-114.
[4]曾川. 大學生專業選擇的影響因素探析[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8,32(5):109-111,114.
[5]呂慈仙,李衛華. 高校學生專業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理性選擇理論的視角[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81-85.
[6]Lowinger R,Song H A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sian American students'choice of STEM major[J]. Journal of Student Affairs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7,54(4):415-428.
[7]刀福東,丁小浩. 家庭背景與大學生專業選擇[C]. 2008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2008.
[8]Michael Borchert .Career choice factors of? high school student[M].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2002.
[9]Swinhoe K. Factors affecting career choice among full-time students in a college of commerce[J]. The Vocational Aspect of Education,1967,19(43):139-154.
[10]黃瑋. 高考志愿決策結構模型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11]樊明成. 中國普通高校專業選擇的研究——基于學生主體的視角[D]. 廈門:廈門大學,2009.
[12]任丙強,若帆.大類招生模式下學生專業選擇的影響因素——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科學生為對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2):158-162.
[13]Montmarquette C,Cannings K,Mahseredjian S. How do young people choose college majors?[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2,21(6):543-556.
[14]吳明隆. 問卷統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15]Angela D,Bardick Kerry B,Bernes Kris C,et al. Junior high career planning:what students want[J].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2004,38(2):104-117.
[16]辛啟俐. 高中生專業決策自我效能與自尊、社會支持的關系[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17]馬恩,孔憲福,宋廣文,等. 秘考生專業決策的結構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1384-1386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