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這段時間,兩位臺灣同胞占據了娛樂圈熱搜的頭部位置。一個是劉畊宏,一個是王心凌。
劉畊宏是1972年生人,馬上就50歲。王心凌也不小,1982年生,在祖國大陸關于年齡的語境中,人們叫她“大媽”。
要注意,對男性的“大叔”稱呼,其實還有那么一點正向評價的因素。因為,“大叔”二字可能代表著一位低調的霸道總裁,或者一位曾經滄海看盡凡間浮華的中年知識分子。但是,“大媽”對女性來說,就是一種正向評價色彩遠遠低于“大叔”的稱呼了。
不過,王心凌的確突然就火了,她接著劉畊宏開始火。有人說,她勾起了“80后”的某種回憶。其實,她到底是誰,我不是很了解,我也不想弄清楚她到底為什么火。我只是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社會學規律”—東亞的小型經濟體往往很容易出明星,在給定的人群基數中,出明星的概率要遠遠高于大型經濟體。
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演藝圈都是有名的明星制造機器。韓國人口5200萬,我國臺灣地區為2300萬,加起來還不如河南省(2021年末人口約為9883萬)多,然而,這兩個地方出產的明星數量卻浩如煙海。
為什么偏偏是韓國和我國臺灣呢?首先,我們應該歸納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是位于東亞的發達小型經濟體。請注意,“東亞+發達+小型”這三個特點剛好是明星多產的核心要件。
首先,“東亞”不必說,它意味著在人種相近和文化相似的前提下,一個地方產生的明星很容易產生跨區域的影響力,影響整個東亞地區。試想一下,東亞明星要影響印度,難度就會很大。
二是“發達”,先富起來的地區的人容易產生一種身份勢能。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是東亞先富起來的“四小龍”之二。千萬不要忽略經濟地位。在祖國大陸的經濟快速起飛之前,臺灣同胞就是“老板”和“投資者”的代名詞。在職場上,臺灣同胞更是占據了北京、上海和廣東很多跨國企業的高階職位,而大陸同事都是下屬。這種基于經濟地位的身份優勢,也會潛移默化地平移到其他領域。
在身份勢能之外,臺灣演藝圈還有先發優勢,他們打造了一批幾十年都深入大陸同胞內心的明星,創新了一系列有趣的綜藝形式,最終,“臺灣制造”就成為了演藝圈的一種品牌。實際上,周杰倫的歌在一些人看來,屬于比較“難聽”的范疇,但沒關系,他可是來自臺灣的周杰倫哦!多聽聽就習慣了。最后,很多人真的習慣了。
說到這里,我想到了龐麥郎。他是一個來自陜西漢中的農家子弟,靠著神曲《我的滑板鞋》略有名氣之后,他竟然對記者堅稱:自己來自臺灣基隆!就像媒體報道的那樣,龐麥郎的精神或許真的有點問題,但這個事情的確說明,“臺灣制造”在演藝圈的確是很硬的品牌。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即在小型經濟體內部,演藝圈存在很強的競爭。因為市場太小了,只有幾千萬人,要養活那么多很牛的明星,粉絲不夠用,怎么辦?于是,小型經濟體演藝圈的競爭烈度要遠遠大于大型經濟體。正是這種競爭效應,使得韓國和我國臺灣的藝人,往往專業素質過硬。
看看劉畊宏就明白了,大哥已經快50歲,而他的體形基本上超過絕大多數大陸同行。一位做過演員經紀人的朋友對我說,咱們的很多藝人只是節食,讓自己變得很瘦,再加上打針和整容。但韓國藝人不但做以上所有這些,而且還瘋狂健身,卷得要厲害很多,所以韓國藝人不但瘦,而且男生肌肉都比黃曉明要強。
競爭,永遠都是最好的遴選機制。在演藝圈,在產業界,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