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疫情來襲,已經三年了,部分地區的防疫和封控,不時還有反復。對于在封控區域生活的人來說,無所顧忌地自由走動成為一種奢望。
兩個月前,財新網曾統計,全國有6170萬人經歷過全域靜態管理,有22個城市正在經歷全域靜態管理,涉及2347萬人。
如此規模的人經歷過被封閉在小區和家里,一段時間與親友、同事不能親身見面,只能線上聯系。物流困難時,以前能即時滿足的生活需要也很難如常了。這種感覺,剛剛經歷了為時一兩個月封控的上海朋友,體會一定很深刻。
現在疫情好轉,生活恢復正常,但很多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正在悄然改變。有的人不想出門也不想說話;有的人好不容易出了門,卻感到強烈不適;有的人在經歷了長期的封閉后,重新發現了與人建立聯系的意義;有些社區和樓棟,原本陌生的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彼此關照,形成了有規則的自組織。
人是社會動物,天性要活在關系里,有與他人交往的需要,也有與世界相連的需要。
但是,不同的社會和時空條件下,人的連結方式會有不同的可能,也會有相應的后果。而我們時代,人與人的關系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
觀察這種變化,疫情只是背景之一。
還有兩個大的背景。一是由理性原則主宰的現代化進程,人際關系隨著生產方式與社會組織形態的變化被重新塑造。比如,人大面積地流動,通過工作場所,形成短暫、即時、交易性的關系;傳統上基于血緣、地域形成的社區、家族萎縮,家庭的許多傳統功能被商業市場替代,規范人倫的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原則的基礎不復存在,親密關系更多元。
二是被互聯網時代所重塑的社會結構。改革開放以來,個人與國家大集體的關系松綁,獲得了更大的自由,成為商業系統中的生產和消費個體。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商業網絡寡頭形成壟斷地位,“附近”慢慢消失,生活社區萎縮,個體更緊密地嵌入社交商業網絡。
當然,關系的種種變化仍在當下的社會進程中發生,遠沒有定型。但在此時,對此做一番觀察是必要的,它關乎我們的健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