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夏 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的地方戲曲被稱為南京白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早期與南京的云錦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南京白局見證與記錄了行業工人酸甜苦辣,是南京地區地域性文化的獨特名片,當前時代下,南京白局因瀕臨失傳等諸多困境而日漸衰落。如何使南京白局這種傳統而年輕的地方戲曲重新煥發蓬勃生機,已成為擺在一代文化傳承人與文藝工作者面前共同的課題。
自明末清初、民國、抗日戰爭直至當下,南京白局曾經歷了“三起三落”的興衰。戲曲所表達的內容往往來源于生活,南京白局也不例外。其誕生于大約700 多年前,明末清初之時,起于云錦機房,傳于織錦工人之口。從早期以明清俗曲與江南小調為主,到如今涵蓋了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起初機房工人們辛苦勞作后休息與消遣的自娛形式,到當下大眾化的曲藝演唱藝術,南京白局曾隨著織錦業的興盛而繁榮,也曾因抗日的戰火而遭受重創。但正是因為南京白局自身的草根性與平民化,戲曲傳播的都是民間趣事與社會新聞等等內容,較低的入門門檻更激發了南京本地人傳承和創新南京白局的歷史責任感。
南京白局源遠流長,藝術形象生動立體,內容題材豐富多元,是使用南京方言進行念白說唱的。南京白局極具藝術魅力,文化內涵豐富,因其詞曲內容從不因循守舊,往往與時俱進,對時事新聞的包容度較大,可以發揮出積極的文化影響。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長久以來,始終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是與時俱進、大膽革新,根據當下最前沿與最流行的大眾期待,針對非遺進行革命性地顛覆與包裝,從而迎合大眾口味與市場需求;另一種是因循守舊、謹慎保守,無視當下喜聞樂見的一切形式,針對非遺進行原汁原味地繼承與保護。筆者認為,以上兩種理念與實踐無關對錯,各有優勢。但當我們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縱觀人類文明與社會文化的發展規律時,就不難發現,人類社會是一個“繼替”發展的過程,即維持與傳承同步發生,每一個時代都會遇見承上啟下、繼承與替代交織共生的情形。
那么,如果用“繼替”思想重新審視南京白局的傳承與創新,會得到怎樣的啟示?
人們在探討文化與文化現象的發展規律時,往往會聚焦于文化、文化現象的繼承與替換。南京白局作為一種非常珍貴的地方戲曲,其本身在發展過程中也勢必存在文化的傳承問題,呈現出新陳代謝、繼承替換。從這個意義上說,南京白局藝術也是在不斷繼承與創新中繼替發展的。
南京白局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正是來源于其繼承與發展的態度,即重視傳承與創新在同一時代與同一時空的同步性,不偏廢,講求平衡,從而在“不忘本”與“力求新”兩者的碰撞與交融間不斷向前。在繼承方面,南京白局始終堅持“不忘初心,不棄根本”,完完整整地將南京白局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下來。
傳統對于南京白局來講,并非特指“一去不復返”“因循守舊”與“遺跡”,而是一以貫之的藝術特色、行為與思維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可以帶給南京白局生機與活力的蓬勃力量。
根深才能葉茂,南京白局的藝術創作實踐亦是如此。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具有世界性與廣泛性的藝術,都極具民族性和地方性,顯而易見,任何藝術都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土壤。由此可見,南京白局創新的基礎是努力避免被當下或未來的強勢流行文化裹挾,避免出現趨同現象,應努力堅持原有的藝術個性與地方特色。
在創新實踐中,首要任務是深入探索與了解南京白局的根本與傳統,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創新實踐,對南京白局的傳統文化并不了解的情況下盲目創新斷不可取。為此,在傳承與創新南京白局藝術時,應樹立繼承與替代并存的發展眼光與理念。而在堅持并存理念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提升南京白局的“內功”和“自律”。
然而,在藝術創新實踐中,不難發現將標榜和追求時尚、前衛等作為藝術創新的唯一方向,往往造成原本特色鮮明的藝術形式呈現出浮躁與虛無的狀態,這樣的做法既經不起時間的檢驗,亦毫無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為切斷了藝術本身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為達到不斷擴大在南京本地以及周邊地區的輻射面與影響力,使各地游客感受南京白局的文化與藝術魅力,從而不斷吸引游客,應將南京白局文化游作為一種特色文化旅游資源來看待。從根本上講,以人文資源作為主要旅游行程內容的活動,都應歸屬為文化旅游范疇,而南京白局的文化與旅游價值理應得到深入挖掘,從而實現展示與推廣目標。
創新南京白局場所設計。迅速傳播南京白局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相關文化旅游建設,特別是南京白局的展示場所設計。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南京白局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外地游客在有限時間里想要相對全面地了解南京白局,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參觀專門的南京白局文化博物館。助力南京文化旅游建設、提升南京白局旅游資源吸引力,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保護和弘揚南京白局的獨特文化。
創新南京白局文創產品。精致的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等是外地來南京的游客一份珍貴的回憶,這份記憶是關于白局這種地方戲曲的,更是關于南京這座城市的。如果想要通過文創產品激發游客群體對南京白局產生更大興趣,最佳方式莫過于沉浸式體驗。南京白局配樂中的打擊樂器不僅簡單易學,而且兼具觀賞、收藏與實用價值。游客群體在購買時,只需要通過簡單的學習就可以掌握碗碟的使用方法。因此,一套精致的白局打擊樂器,雖然體積不大,亦可成為南京白局的推廣小天使,所以設計制作精美的具有標志性的南京白局紀念品便成為關鍵。綜上所述,一份關于南京白局的精致旅游紀念品就是傳播和傳承南京白局文化的獨特載體,借由它,南京白局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就可以不斷獲得提升。
創新南京白局文化活動。結合當下非遺傳承的主題、南京白局的專題等,通過VR 技術、沉浸式體驗方式等,舉辦系列文化活動,滿足各個年齡層次、各種職業人群的好奇與科普的要求;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詳細介紹南京白局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展望,從而強化人們對傳承與發展南京白局重要性的認識。鼓勵結合校情,在南京地區的各小學開展保護家鄉戲曲與創新編排白局的各類活動,南京白局進課堂,成立興趣類白局社團等,師生互動間,孩子們在學習白局歷史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學唱白局,從小普及相關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得孩子們熱愛自己的家鄉,關注自己家鄉的戲曲。此外,在高校和中學設置南京白局選修課等內容,不斷提升南京白局影響力,培養潛在的傳承人。
創新南京白局演出內容。為使南京白局得到更廣泛的宣傳與推廣,使得人們以一種更親切的方式來認知南京白局這種戲曲,可以在不改變傳統白局曲牌的基礎上,將新聞時事、生活趣聞等編寫為故事,并以傳統規范與格式融入曲牌,更有利于南京白局的傳播。特別是在創新內容中,加入新穎的理念、觀念以及核心價值觀,這樣一來,青年人更加喜聞樂見,在輕松與愉悅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寓教于樂。追根溯源,南京白局最初的形式與內容就是來源于織錦工人的真實生活,將工作與生活中的見聞編入白局中,達到辛勤勞作之余的休閑消遣放松心情的目的。
繼承和創新永遠共存,相互依存,無時無處不在,南京白局的傳承也不例外。因此,秉持繼承和替代理念,理性看待南京白局的傳承,要充分認識到南京白局的生存與發展是由其傳承狀態所決定的。
關于南京白局的傳統,究竟指的是什么?筆者認為有兩層含義。第一,這里的傳統,主要是關于南京白局的原有個性與藝術特色;第二,南京白局的傳統本身并不能被理解為固化在某一兩個白局作品里的事物,應理解為通過南京白局的表演所呈現的傳統特色;這種特色更不應狹隘地因循守舊,而應隨時代發展,不斷賦予新的含義,重塑于每一代人的文化理念。
綜上所述,重新煥發南京白局的活力與生機,就要想法設法將南京白局融入時代;而實現融合的重要前提就是理性認知南京白局的“創新”,只有深諳這一點,才有可能在繼承的基礎上做好南京白局個性特色的創新發展。而“傳統”在這里更加突出的是南京白局的傳統藝術特色,繼承“傳統”才是保護南京白局之根本。
哪些群體可以被定義為傳承人呢?不斷培養后來者并廣泛開展非遺傳承活動的人群,具備特殊技能或完整了解并掌握非遺項目的人群,均可被統稱為傳承人。由此可見,傳承人必然成為非遺保護中的重點工作。盡管非遺傳承人的含義隨著時代的發展會發生巨大變化,但傳承人決定了非遺的存在與價值,這一點無可厚非。因此,傳承人對于延續非遺生命力與非遺保護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能夠使得因社會變革造成對南京白局生存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根本是要不斷形成南京白局的強勢主體。南京白局的傳承與創新決不能僅僅依靠某些單一群體來實現,而一定是由南京白局的管理保護群體、教育學習群體、學術研究群體以及欣賞追隨群體等共同構成的相互依靠的大群體,筆者稱之為強勢主體,具體涉及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傳承人、專家學者以及廣大白局愛好者等等。
南京白局的傳承與創新幾乎完全取決于非遺傳承人。南京白局如果離開了非遺傳承人,則無法生存。因此,決定南京白局能否傳承的關鍵就在于非遺傳承人,而是否得到有效傳承則完全取決于非遺傳承人的生活狀態。當前,新傳承人的功力尚淺與資深傳承人的力不從心形成鮮明的對比,人才短缺的矛盾突顯。
如何使得廣大人民群眾真正認識到南京白局強大的生命力與超越時代界限的人文研究與藝術審美價值?如何有效引領廣大人民群眾對南京白局的由衷欣賞、濃厚興趣及深刻認知?要充分調動專家學者的研究焦點與熱情,常期聚焦南京白局,多出成果,從而更加令人信服,反過來不斷引導廣大民眾對南京白局產生興趣。學校的管理者與教師群體都要認可南京白局作為南京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始終堅信其傳播與鑒賞價值,從而更好地推動在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的相關傳承與傳播活動;不斷提升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群體對南京白局的認知水平,從而在實施相關法規與構建機制中盡可能地保護南京白局的傳承與發展,不斷關注與改善南京白局傳承人群體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