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奕 南京藝術學院
建國初期,軍旅聲樂作品演唱風格多以嚴肅刻板的形式為主,軍旅聲樂作品內容通俗簡單,受到了廣大群眾的青睞。自改革開放以來,這一現狀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逐漸產生了新的文化需求,軍旅聲樂作品在發展過程中添加了一些流行元素,一些代表性較強的軍旅聲樂作品已經在社會不同群體中遍地開花。直到當代,軍旅聲樂作品的演唱方式依然沿用傳統的通俗演唱,在通俗的基礎上增添了美聲、民族演唱等方式?;诖?,本文重點分析軍旅聲樂作品演唱風格的演變形式。
社會文化背景對軍旅聲樂作品具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對演唱風格起了決定性作用,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我國不同時期的軍旅聲樂作品演唱風格具有極大的差異,總體以20 世紀50 年代、80 年代、21 世紀初期三個階段進行分析,進一步研究軍旅聲樂作品演唱風格的演變形式。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社會背景一改初始化常態,文化在這個時期受到了廣泛推崇,在聲樂層面,一些通俗的演唱風格逐漸被世人青睞,并且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甚至成為了時代音樂的典范。以20 世紀的社會背景分析,廣泛流傳的一種通俗唱法是以抒情歌曲的形式展現的,這一形式為軍旅聲樂的廣泛流傳夯實了基礎。其主要特征是主題明確,意義非凡且通俗易懂,是時代軍旅聲樂的表征,例如《軍港之夜》就是一首以抒情為主的軍旅歌曲,這一首歌一經發表,就廣為流傳,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轟動一時。演唱者蘇小明更因為這一首歌被社會熟知,很快在當時的樂壇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同時,這一時期的其他軍旅聲樂作品在演唱方面也有所創新,創新形式與方向多種多樣,開辟了軍旅聲樂的發展新領域。在軍旅歌曲《軍港之夜》中,演唱者主要使用電吉他設備,電吉他是西洋樂器,由此可見軍旅聲樂作品在樂器的襯托下也打破了傳統聲樂習慣,舞臺演唱形式靈活自由,在演唱形式上有所創新,可以理解為將軍旅聲樂作品變成了一種人人可唱可彈的聲樂文化。20 世紀50 年代的軍旅聲樂作品的演變形式為后期軍旅聲樂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加之西洋樂器的融入演奏,使原本嚴肅的軍旅歌曲更具隨意性,演唱多元化風格逐漸出現,因此這一時期的軍旅聲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社會音樂文化思潮。
20 世紀80 年代,軍旅聲樂作品演唱多元化形式逐漸形成,這一時期的樂壇相較于50 年代有一定的變化,流行音樂逐漸成了社會音樂文化背景的表征。結合20 世紀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分析,流行音樂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大量的西方樂器流入中國,為聲樂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堅固的基礎。20 世紀80 年代的文化背景下,軍旅聲樂演唱風格已經成熟,具有其獨特的意境,例如《軍營男子漢》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歌曲依然沿用了通俗易懂的元素,字里行間完美凸顯出軍人的愛國情懷。除此之外,《血染的風采》也是80 年代廣泛流傳的作品,在這一首軍旅歌曲中,演唱風格已經完全與流行音樂接軌,一方面具有通俗唱法,另一方面具有流行音樂唱法,整首曲子將二者元素充分融合,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演唱形式,而這種多元化融合的演唱形式,開辟了80 年代軍旅聲樂作品發展的新境界。20 世紀80 年代,軍旅聲樂作品演唱多元化已處于成熟狀態,大量軍旅歌曲在這一時期受到了推崇,加之80 年代國家已經逐漸朝著富強邁進,人們的精神文化追求也有足夠的經濟支撐,故此軍旅聲樂作品在這一時期迎來了發展的巔峰時刻。
20 世紀末到21 世紀初,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處于高速增長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軍旅聲樂作品。在當代軍旅聲樂作品中,麥克風、樂器伴奏等元素成了聲樂發展的主要趨勢,由于諸多元素的廣泛應用,當代的軍旅聲樂作品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間,樂器與先進設備、各項技術方面的支撐,無論從哪個角度對其進行觀察與分析,軍旅聲樂作品都表現出靈活、生動、清新淡雅、演唱自由、表演隨意等優勢,當代的軍旅聲樂文化極具開放性特征,大部分軍旅題材的演唱風格開始出現多元化融合趨勢,徹底將軍旅歌曲帶入了流行音樂領域。相較于20 世紀50年代和80 年代,當代的軍旅聲樂在演唱風格層面已經沒有明顯的變化,甚至于當代的演唱方式依然沿用20 世紀50 年代的通俗演唱方式,或用美聲的方式演唱。21 世紀相較于20 世紀,在軍旅歌曲創作方面猶顯不足,雖然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歌手,但是難以創作出20 世紀那么多攝人心魄的靈魂歌曲。
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也是不盡相同的,軍旅聲樂作品除了表現軍人的時代風貌之外,更多的是民族精神的側面反應,將這一種特殊情感蘊藏于心,用生動美妙的曲子譜寫出來,形成一種最具中國特色的軍旅歌曲。軍旅聲樂作品的演變一方面是根據社會時代背景,另一方面是根據不同時代人們的精神風貌,將這兩方面元素視為聲樂的內在追求,并順應時代的追求不斷譜寫新曲子,唱響國家的歷史光輝,唱響民族的精神風貌,唱響每一個人心中的軍旅歌曲。雖然軍旅聲樂作品順應時代不斷發展變化,但是在建國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我國軍旅聲樂作品的審美觀念以嚴謹、古板、刻意為主,感情基調略顯嚴肅,難以在社會中廣泛流傳,多數以軍隊演唱為主。20 世紀50 年代,由于新中國剛剛成立,人們的愛國情懷較重,因此軍旅聲樂主要突出的是民族團結的主題,在演唱過程中,風格較為嚴謹刻板,演唱過程中并未出現太多的伴奏元素。在新中國成立一段時期后,軍旅聲樂作品發生了細微的變化,演唱者在凸顯民族團結主題的同時,通常會在演唱方式上發生改變,少了一些嚴謹刻板的表現形式。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在政治與文化方面政策逐漸放松,人們可以自主追求喜好,社會上開始流行很多樂器,為流行音樂的發展夯實了基礎。在這一時期,軍旅聲樂作品一改原有的嚴謹刻板,逐漸朝著流行元素邁進,群眾的審美觀念也在時代的進步中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大幅度增長的背景下,軍旅聲樂作品正朝著多元化發展。
從社會發展角度分析,軍旅聲樂作品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并且不斷創新音樂空間的這一趨勢與流行元素具有極大的關系,流行音樂最早起源于20世紀30 年代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如上海、香港等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流行音樂逐漸被一批思想前衛的音樂愛好人士所接受,隨之廣泛流傳于世。建國以后,人們的愛國情懷較濃,所推崇的音樂形式也發生了變化,認為流行音樂多來源于西方,部分流行元素與新中國成立的氛圍并不和諧,甚至將流行音樂視為資產階級的靡靡之音,故此流行音樂在這一時期受到了嚴重打擊,遏制了流行音樂的發展。因此在這一時期,我國軍旅聲樂在內容方面多以愛國情懷、民族團結為主,演唱上也較為嚴肅,風格傳統,傳遞思想明確,歌詞通俗易懂,這些傳統的音樂文化也是20 世紀50 年代人們精神文化與審美觀念的一種外在象征,軍旅聲樂作為一種特殊載體,將人們的傳統思想保留下來。
自改革開放之后,軍旅聲樂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受社會經濟趨勢與文化思潮影響,人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精神追求也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廣泛,對于新理念、新潮流等也不再抵觸,追求形式自由靈活,思維意識更開放,國家本著民主治國的原則也尊重人們的思想。因此在這一時期,通俗唱法的流行音樂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引起了人們的積極響應,演唱形式更加開放,或以舞蹈、多種西方樂器伴奏的形式進行,演唱方式自由靈活,這一演唱方式逐漸流入軍旅聲樂作品領域,為軍旅聲樂作品的發展開辟了新境界。從音樂領域分析,流行音樂為軍旅聲樂作品的發展開辟了新路徑,即流行元素是軍旅聲樂作品創新的基礎,同時對軍旅聲樂作品的演唱方式、技術手段、伴奏等方面都影響深遠。在流行音樂與軍旅音樂的充分融合下,才有了當代較為成熟的軍旅聲樂作品系統,眾多軍旅聲樂作品的演唱風格多以美聲與通俗演唱為主,演唱風格多種多樣,由此可見,軍旅聲樂作品朝著流行音樂方向發展,并且在不斷實踐中促使軍旅聲樂作品的演唱風格更加完善。
軍旅聲樂作品也是部隊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聲樂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在我國古代戰爭年間,軍旅聲樂就具有鼓勵士氣的作用,軍隊在日常訓練中也會利用慷慨激昂的軍旅歌曲為軍人加油打氣,以此鼓舞戰士的斗志,提升訓練效率,增強軍人戰斗力。在最早的戰爭環境中,軍旅聲樂能夠使廣大戰士團結一心、同仇敵愾、一鼓作氣、瓦解敵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白毛女》的出現,激發了人民解放軍的勝利信心。通俗來講,軍旅聲樂作品的發展趨勢就是軍隊在不同時期的真實寫照,更是縮小化的軍隊發展史。1979 年之后,我國軍隊建設為擴大范圍,大量招收高素質人才,利用人才的專業技能與理性思考從本質上提升國家軍隊的戰斗力。直到21 世紀,歌曲演唱風格主要有民族演唱、通俗唱法、美聲形式等,軍旅聲樂作品的多元化發展,不僅能夠滿足軍隊對音樂文化的需求,還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軍旅生活,對于我國軍隊發展具有極大的意義。
軍旅聲樂作品對于部隊而言,不僅是一種歌聲或者一首歌曲,更多的是軍旅聲樂文化,雖然流行音樂沖擊了軍旅音樂,但是對于國家而言,軍旅聲樂是時代的象征,是每一次戰爭勝利的象征。軍旅聲樂作品是不同時期軍隊的生活寫照,也是不同時代人們精神風貌的象征,因此在新時代,軍旅聲樂作品應得到極大的弘揚,不僅在部隊上,還應在學校發揮其教育作用。軍旅聲樂作品受時代的熏陶,已經脫離了歌曲的定義,更多的是傳統文化的表現,是國家軍隊戰斗力的表現。近年來,軍旅音樂經過音樂家的改編,在體裁方面將傳統歌曲再次整合梳理,形成了最具民族特色的軍旅音樂體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一方面有助于軍旅音樂的長足發展,另一方面在當代人們的內心種下了愛國種子。
綜上所述,軍旅聲樂作品雖然作曲簡單、歌詞簡明,演唱以通俗為主,但是字里行間譜寫了時代精神風貌,軍旅聲樂作品不僅是部隊文化,更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本文對軍旅聲樂作品演唱風格的演變形式展開了詳細分析,并且對軍旅聲樂作品演唱多元化的原因詳細闡明,進一步對軍旅聲樂作品演唱多元化的現實意義進行了概述。軍旅聲樂作品不僅具有自身獨特性,對當代的軍隊發展與國家進步還具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