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菁 北京京茂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在當前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各種音樂形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音樂文化在民族振興和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但是在音樂文化蓬勃發展的現代社會,民歌開始受到各種文化的沖擊。全面落實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的民歌傳承與發展工作,已經成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民歌主要是指人民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經過口口相傳發展而成的音樂形式,其中蘊含著非常深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民歌在我國具有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時期。《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形式,其中包含了一百余首民間作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大批經典的民歌作品逐漸涌現出來。從體裁形式來看,民歌可以劃分為號子、山歌以及小調等,其中號子主要表現在船夫號子、運工號子、車夫號子等方面;山歌主要表現在普通山歌以及游牧山歌等方面;小調主要表現在時調、舞歌小調以及風俗小調等方面。從民族類型來看,民歌可以劃分為閩南民歌、西南民歌、西北民歌、東北民歌、華北民歌等。從民族類型來看,民歌可以劃分為苗族民歌、壯族民歌、蒙古族民歌以及藏族民歌等。從歌曲內容來看,民歌可以劃分為歌頌生活型、歌頌勞動型以及歌頌祖國型。
全面了解民歌的時代特征,能夠讓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更加貼近時代脈搏和民眾需求,使得民歌能夠在歷史長河中永葆底色。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民歌的時代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流變性。民歌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時代變遷中不斷完善、持續發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以民歌中的“號子”為例,它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吟唱的一種歌曲,在全國各個地區均有分布,隨著勞動方式和勞動工具的不斷進步,“號子”的歌曲內容也在發生改變,并且融合了不同的音樂審美和文化思想。其二,即時性。民歌的形式和內容非常多元,并且具有較強的即時性,人們可以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感受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其三,地域性。我國少數民族相對較多,在不同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民歌的文化特色存在著明顯區別。對于維吾爾族和藏族聚居區而言,當地人的性格熱情豪放,因此該地區民歌的音樂風格呈現出粗獷奔放的內在特征。對于江南一帶而言,當地人說話吳儂軟語,因此該地區民歌的音樂風格呈現出溫婉悠長的內在特征。其四,生活性。民歌是特殊背景下人們生活狀態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因此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緊密聯系。比如《見灘號子》表達的是戰爭時代的故事,其中生動描述了戰斗中的緊張局面,向人們傳達了戰士們英勇作戰、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這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生活的見證。其五,音律性。民歌能夠讓受眾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并將人們的思想帶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使聽眾在音樂的海洋中自由徜徉。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不斷增長,人們的生活節奏持續加快,并且面臨的生活壓力也在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更加傾向于快餐式文化,這對民歌的傳承與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經濟高速發展在為人們提供豐厚物質條件的同時,也讓一些人陷入到冷漠、空虛的精神貧困中。因此我們必須倡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協同發展,切實提高我國民眾的幸福指數。在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我國已經形成了不同類型的音樂形式,這些音樂形式的受眾群體也不盡相同。傳承與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揚棄的過程,因此工作人員必須始終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為民歌的傳承發展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音樂環境,給廣大群眾創造具有良好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民歌作品,使得廣大群眾能夠從內心深處接受民歌、愛上民歌,并主動成為民歌的傳承者和發展者。
收集整理是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民歌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基礎,能夠為各項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良好的素材。我國幅員遼闊,民歌在各個地區零散分布,因此收集整理工作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工作人員進行民歌收集整理工作時,要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其一,保證民歌全面性,積極落實對民歌曲譜和民歌歌詞的收集工作,盡可能注明民歌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相關資料。其二,保證民歌收集的真實性,尊重原創的藝術形式、思想內容和本土語言,原生態的記錄民歌的精彩之處。其三,保證民歌整理的有效性,不得改變民歌的體裁,不得改變民歌的結構,不得改變民歌的情節,不得改變民歌的主體思想。
隨著商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民歌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縮小,這對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的民歌傳承與發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措施的出臺,是政府部門對民歌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支持。在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政府部門必須對民歌傳承與發展的實際價值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并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不斷加強文化宣傳力度。
民歌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非常突出的人文價值和審美價值。高校是我國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載體,在開展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民歌傳承與發展的工作實踐中,我們可以與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將民歌的地域特點、文化內涵以及形態特征融入到高校音樂教學中,有效擴大民歌的影響范圍,為民歌的傳承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比如甘肅省就以甘肅各大高校為基本出發點,引導當代大學生學習甘肅民歌的相關知識,讓當代大學生對甘肅民歌的情感、意境、語言以及藝術形式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然后結合當前的社會潮流進行科學合理的改編,并在舞臺上公開演出甘肅民歌,從而在校園內形成一股甘肅民歌的學習之風和歌唱之風,進一步促進甘肅民歌的傳承和發展。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歌以口頭創作和口頭流傳的方式,經受著人民的集體改造、集體加工、集體篩選和集體提煉。但是在當前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電腦、電視、手機等現代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民的娛樂方式和娛樂心態。在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民歌傳承與發展必須緊緊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在保持民歌自身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得民歌能夠在音樂世界中屹立不倒。對于大多數群體而言,他們對民歌的興趣并不是很高,因此并不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了解民歌、學習民歌。在這種情況下,創新民歌是非常有必要的。王洛賓是我國偉大的音樂家,他用流行音樂的方式來演繹民歌,這種音樂形式切實消除了不同人群之間的隔膜,進一步提高了民歌的流傳度;騰格爾在《天堂》中將搖滾音樂與蒙古民歌進行有效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開創了蒙古族現代流行唱法的先例;張千一在創作影視劇《成吉思汗》主題曲《傳說》時,在鄂爾多斯短調民歌《送親歌》中加入了流行元素,并以此為基礎對《送親歌》進行合理改編,取得了十分不錯的藝術效果。在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我們必須找到民歌藝術與時代發展之間的契合點,有效打破傳統模式的桎梏,科學引入新的音樂文化元素,使得民歌能夠更加符合當代人的文化需求和音樂審美,為民歌的傳承和發展灌注新的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高新技術正在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并在各行各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為各行各業的不斷壯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民歌的傳承和發展不能固步自封,而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融入高新技術,使得民歌能夠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進一步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以民歌舞臺表演為例,工作人員根據民歌中蘊含的具體情境以及思想感情,利用高新技術對舞臺的聲、光、電進行特殊處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新技術雖然能夠為民歌的傳承發展提供良好的媒介,但是高新技術的濫用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原生態音樂元素的流失,因此工作人員在利用高新技術的具體實踐中,一定要把握好“度”,從而充分發揮高新技術在民歌傳承和發展中的實際效能。
民歌往往有著非常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音調旋法,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為了進一步促進民歌的傳承和發展,我們可以不斷推動民歌研究、民歌創作、民歌教育以及民歌產品之間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條較為完善的民歌產業鏈,有效拓展民歌的影響范圍。比如榆林某酒業集團以陜北民歌為基本出發點,推出了“文化牌”系列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產品的文化內涵,同時也為陜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載體。再比如文化影視劇《血色浪漫》的配樂中插入了各種形式的陜北民歌,這些陜北民歌有些是原生態的呈現形式,有些是根據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的重新編排,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該影視劇為觀眾講述了主人公在陜西農村插隊期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黃沙漫天、溝壑連綿的陜北高原恰恰就是陜北民歌的發源地;在主人公們辛苦勞作、趕車上路、相聚分別的時候,陜北民歌能夠對當前的情境和情感進行科學渲染和合理烘托,促使觀眾能夠穿越時間和空間,身臨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情感波動以及陜北民歌的內在魅力,全面優化影視劇藝術效果。《血色浪漫》中陜北民歌的配樂,對陜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態旅游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并且我國各個地區均有自身獨特的地貌特征、氣候條件和風土人情,這為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我們可以充分發揮生態旅游的帶動作用,為游客組織原生態民歌演唱活動,使得游客能夠在民歌演唱中深入感受當地的文化特征,同時也為游客創造一個狂歡、輕松的環境,切實提高當地旅游的知名度,充分發揮民歌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以山西民歌為例,它具有非常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能夠切實滿足不同游客的音樂需求。在開展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適時演唱一首悠長婉轉的山西民歌,并積極引導游客們進行“聽民歌、學民歌、唱民歌”活動,給游客們帶來全新的旅游體驗。
民歌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中,我們不僅要積極引進新的元素和理念,同時還要打開世界的大門,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協同發展。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正確認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然后以此為基礎不斷創新民歌傳承與發展的具體模式,使得民歌能夠走出中國,在世界舞蹈上展現魅力。比如山西省在進行民歌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就多次舉辦具有山西民歌自身特色的歌舞劇公演活動,其中云錦城演藝中心演出的《一把酸棗》、平遙大戲堂演出的《晉商鄉音》、五臺山景區涼城山莊演出的《五臺山》,均讓觀眾感受到了濃濃的山西文化,進一步提高了觀眾對山西以及山西民歌的了解程度。此外,山西還組織優秀表演團前往澳大利亞、韓國、日本以及俄羅斯等多個國家進行公演,并在公演中將山西民歌與中國傳統戲曲、中國古典舞蹈進行了有效融合,通過現代化的音樂視角和音樂思維對山西民歌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改編,達到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傳播中國民族精神的根本目的。
新時期文化事業背景下,各種文化對民歌不斷沖擊,民歌傳承與發展已經在社會層面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全面落實民歌收集整理工作,加強政府部門的文化宣傳力度,與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開展民歌創新活動,合理利用高新技術,有效推動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生態旅游的帶動作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協同發展,為民歌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