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蔚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育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五育并舉”作為指導性政策方針從“是什么”和“為什么”兩個層面指明了學校辦學過程中加強德智體美勞五育的相互并列、并提和并重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更指明了社會主義辦學目標是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五育融合”作為“五育并舉”概念的延伸,更多是從 “怎么做”層面上來講的,探索如何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落實到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日常實踐活動中來,如何通過學校、課堂、教師、家長及社區等多元主體協同機制變革,走出“五育失衡”和“五唯頑疾”的困境,進而探索建立一個充滿自主發展活力、能持續提升學校綜合育人效能的學校治理生態體系。近三年,張槎中學致力于落實“五育并舉 ?融合育人”,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德育品牌、精品社團。在課堂教學和課堂實踐中實現五育融合發展,課程是載體,課堂是主渠道,關鍵靠教師。張槎中學堅持“課程、教學、教師”三位一體,促進五育融合視野下的課堂教學和課程設計的變革。
架構“五善”課程文化,為五育融合提供合適的載體
張槎中學位于佛山禪城區。佛山“肇跡于晉,得名于唐”, 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區域,有粵劇、陶瓷、剪紙、龍獅、武術等傳統文化。佛山,意為“佛家之山”,簡稱“禪”。佛和禪均是向上向善,因此學校把“善”作為重要意象滲透在學校文化中。善·馨(德育)、善·睿(智育)、善·躍(體育)、善·藝(美育)、善·動(勞育)。
“四為”并舉,改善德育生態。一是立德為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學校抓住“培養什么人”這個教育的首要問題和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學生。以思政課為切入點,在各學科全面鋪開思政一體化建設,創立思政課程體系。
在進行“3.12植樹節”和“垃圾分類”主題教育活動時,通過思政教師播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功或失敗的相關視頻,為學生營造體驗式教學環境和氛圍。同時,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觀學習佛山市禪城區張槎村、蓮塘村生態文明建設成功典型案例。給學生強烈的感知體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并付諸行動。
二是活動為重,搭好全面發展的臺子。充分發揮團學少組織的作用,利用團隊日活動,如少先隊“童心向黨”系列愛國主題教育活動、團組織“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系列愛國主題教育活動,突出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聚焦紅色基因教育、開展榜樣教育。如我校戲劇社團《繡紅旗》獲得佛山市三等獎。
三是生活為源,建好五育并重的場子。通過“重走長征路”研學活動、“禮贊百年榮光,奮進筑夢征程”主題辯論賽等系列活動,大力開展紅色革命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等,引導廣大青少年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四是以人為本,用好多元評價的尺子。完善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應該是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評價。張槎中學利用信息網絡平臺的優勢,將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情況進行記錄,出具學生綜合素質報告。這既是學生的成長軌跡記錄,同時也能用科學的數據反映學校教育教學的水平情況,促進學校將立德樹人,五育并舉,融合育人。
打造特色課程,培育時代新人。培養自律、奮斗、創新的“三有”時代新人,是槎中人質樸的育人目標,更是張槎中學向社會作出的鄭重承諾。在雙減背景下,學校著力開發“花開四點”校本課程,孕育豐富多元的校園文化。目前已形成“格物致知、體育特色、美育特色、人文素養、國學素養、文化意識、邏輯思維、生命科學”八大類校本課程,超過36門校本課每周常態開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素質課程,讓每一個槎中學子都能具備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的核心素養,最終成為有責任、有教養、有家國情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公民。校本課程為校園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為我校特色教學增添多元色彩,更為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夯實基礎,助力槎中學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落實“體藝2+1項目”,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張槎中學全面實施學生在校掌握2項體育技能和1項藝術專長,保障學生接受良好的體育、藝術和健康教育,努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如龍獅武術特色項目,全校學生均能掌握龍獅的基礎動作,形成學校大課間龍獅特色操,“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獲得區特等獎。課堂器樂有長笛、葫蘆絲、口風琴等樂器,學生在音樂課中就能掌握一項樂器的基礎演奏技能。學校秉承著“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舞臺的中央”這一理念,讓孩子們的體藝特長在一年一度的學校藝術節表演舞臺上展現。
創新勞動教育課程,發揮勞育獨特功能。張槎中學是初級中學,約有初中學生1800人,大多數屬于進城務工子女,有農村和城市兩種生活環境熏陶,認知能力較強,感知社會勞動的體驗感較好,父母及監護人對于學生的勞動知識、技能有一定的培養,為學校后續開設新課標下的勞動課程打下了基礎。學校在已有課程的基礎上,創新勞動教育課程,精心設計了勞動體驗和勞動技能等勞動分類課程,如分區負責種植蔬菜瓜果、水電維修課程等。同時,學校還構建了家校社會協同進行勞動教育的格局。如寒暑假,家長要給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平時,學校要堅持每周清潔大運動和每天保潔值日制度;周末,開展校外勞動實踐和社區志愿服務。同時,結合生物和地理學科相關內容,開展生態文明主題教育,將愛綠、植綠、護綠與科學實驗、勞動教育相結合,在樹立勞動觀念的同時培育綠色環保和低碳生活意識。
構建“導學互助 高階引領”課堂,為五育融合注入生命活力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亟須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而核心素養的提出及新課標的修訂為改革指明了方向,與此同時,“雙減政策”和五項管理落地及廣東省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使促進學科高階思維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顯得尤其緊迫和必要。
張槎中學參與了東北師范大學解月光教授帶領的國家課題《創新人才戰略下高階思維發展的評價與一體化設計研究》,成功申報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專項科研項目2021年度課題《促進學科高階思維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通過研究探索將各學科高階思維表征融入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探索,致力于打造德智體美勞并存和融合的高階思維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高階思維八項思維行為能力(創造性思維、推理與決策能力、元認知與反思性評價、問題解決能力、同伴情感支持、自我效能感、批判性思維、自我調節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導學互助 高階引領”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探索打破五育邊界,運用五育內在融合解決真實問題,為五育融合注入生命活力。
創新素養導向的教研機制,為五育融合提供師資保障
張槎中學通過創新教研訓一體的實戰研修機制,制訂教師成長的戰略目標,完善教師成長路徑,致力于促進教師發展,為五育融合提供師資保障。通過分層進階——“班級分層、學科分層、教師分層”等方式,分類聯動——“青藍帶教、讀書分享、主題研討、課型展示”等途徑,靶向管理——“青芽、青苗、青芒、青藤”的戰略目標,構建目標導向的校本研修機制,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和教師梯隊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