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昕
2021年6月18至21日,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第十五屆年會暨“新世紀文學狀況與中國文藝理論的當代創新”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市龍順莊園會議中心召開。本次會議共收到參會申請300余份,經學會遴選,最終來自全國各高校和學術研究機構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匯聚南開,共襄盛舉。本次大會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南開大學文學院、《文學與文化》雜志社主辦,南開大學當代審美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市美學學會、天津市文學學會協辦,會議旨在全面探討中國文藝理論如何應對文學的新狀況與全球文化政治的新命題。
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朱國華主持,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趙憲章,南開大學講席教授、南開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洪,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李錫龍,南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主任、教育部中文教指委副主任沈立巖分別致辭。開幕式上還舉行了2020年中國文藝理論學會首屆會刊論文雙年獎頒獎儀式,為領航組、中堅組、新銳組共九位學者頒發了獲獎證書。
大會開幕式與閉幕式均設主題發言,十余位專家學者分別做了報告。會議另設有八個分會場進行分組討論,所涉及的議題包括“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新發展與21世紀中國文藝理論的話語創新”“文化研究、文化批評與中國文學批評的新方法”“新媒介文論與新媒介文學批評的策略”“物質文化視野中的器物批評”“聲音、聽覺文化與聲音政治批評”“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的范式、形態和知識形態”等,所論議題兼具深度與廣度,既有理論思考,也有現象關注。
在文藝理論中,“言內”與“言外”之間的辯證關系始終是需要不斷回溯的基礎性問題。隨著國內學界相關研究的推進與時代的變革,這一問題在保留了原有問題域的基礎上又發展出跨學科與跨媒介的新議題。趙憲章教授認為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和書寫藝術的圖像關系是由“語像”“字像”和“書像”串聯起來的,以此為主線探討了“文學書像論”這一跨學科議題。華東師范大學的朱志榮從概念、生成、特點等三個角度論述了意象和意境的辯證關系,并以文學藝術作品為例進一步闡明,發掘出中國古典文論新的可能性。蘇州大學的李勇則以“影響的辯證法”為理論思考的基礎,探討了文藝原創力與社會建構等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
作為文藝理論研究的思想根基,審美理論始終承擔著辨析感性認識機制的重任,而如何從感性辨析走向理性辨析,進而形成一種基于審美的價值判斷,在當下亟待討論。山東大學的譚好哲借以巴赫金對于意識形態價值中心的論述,從歷時性角度提出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價值觀所歷經的四個嬗變階段,認為文藝與時代生活之間的辯證關系亦由此建構。程相占則反思了當下美學研究的困境,認為美學學術研究應從“美學思想”走向“審美理論”。
文學除了審美功能之外,也承擔著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功能,因此必然觀照著現實政治、歷史與社會語境,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重要內涵,需要被賦予新的時代特質。南京大學的汪正龍以宏觀的視野論述了文學世界的性質、構成與建模。南開大學的周志強延續先前對于重新發現現實主義的思考,將現實主義問題置于文體哲學的視野中進行反思,提出現實主義是一種既反映世界,又遮蔽世界之無序的知識形式。天津師范大學的趙利民關注了中國接受進化論思潮過程中的“向內轉”的一面。華東師范大學的劉陽探尋了“事件”概念在漢語文論中的接受與發生,顯示了西方文論與中國現實之間的化合。

除了對于現當代已有理論的辨析之外,文藝理論也應對正在發生的文化現象與語境作出回應,形成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視野。華東師范大學的王峰關注后人類狀況,提出其具有實際狀況和社會想象兩方面的特征,從而形成事實倫理與敘事倫理結合的復雜狀況,由此給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帶來新的理論變遷。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張穎基于對相關重要文獻的再整理,論述了法國現代美學的緣起與體系性,并指出其與德國審美理性主義傳統之間的親緣關系啟發了對于“民族美學”的深入考察。華東師范大學的王嘉軍關注了以反映大屠殺為主題的電影《索爾之子》,將此藝術電影視為文學之一種,借以概念擴寬來使列維納斯的倫理學思想在當代藝術批評中釋放潛能與活力。杭州師范大學的單小曦以海德格爾的媒介存在論為論述基礎,關注其所引發的詩學效應。
疫情改變了全球政治與文化態勢,有關共同體與民族、地理空間與城市等問題亟須新的反思。西南民族大學的戴登云重新思考耶魯學派文論的當代啟示,將之視為一種走向全球文學共同體的“生成詩學”。杭州師范大學的李慶本以“邊緣化中心城市”這一概念為理論工具,分析了紀錄片《再見,老北京》所展示的多元文化空間,思考了中心與邊緣并存的另類現代性書寫。
文化研究拓展了文藝理論研究的邊界,同時也促成了文藝理論研究的延伸。廈門大學的楊玲從情感理論的發展脈絡切入,探討了塞吉維克的“修復式閱讀”概念對于文學和文化研究之方法論的啟迪。杭州師范大學的馮雪峰則思考文化研究之“文化”的式微,進而論述情動理論與文化研究結合的可能性。福州師范大學的顏桂堤在中國經驗視域之中重新審視文化研究,探究其問題表征、悖論,以及發展的可能性。
網絡文學已然成為當下社會文化的寓言,圍繞其意義與價值評判的討論與研究視角則多元共存。首都師范大學的胡疆鋒探討了網絡文學的現實主義轉向,通過論述“及物現實主義”的可能性與特征,重新思考了中國網絡文學之規律與品格。首都師范大學的許苗苗關注到網絡文學活動中“閱讀”的變化,認為其所涉及的情感干預與消費賦權已然影響到創作本身。上海大學的段似膺則從情動理論思考新媒介時代文藝作品的時空感知模式及其邏輯。
消費社會中的物與符號隱喻著日常生活的遞變與文化意義的生產,消費話語與文化現象之間的辯證關系亦需關注。天津理工大學的農郁分析了淘寶直播間所依循的生活態商品美學策略與文化邏輯。西南大學的黎楊全從物語消費和數字消費的理論視角探究了新媒介文藝消費的敘事形態建構。南開大學的周才庶則關注新媒介文學的文化消費與審美特性。西北大學的高翔將大眾文化中涌現的“中年”書寫與消費主義邏輯打造的情感認同聯系起來進行思考。
技術與人文的關系在今天愈發引起爭議與關注。科幻文學近年來似乎進入了“黃金時代”,重慶大學的李廣益呈現了對于科幻文學的現狀及其發展方向的思考。河北師范大學的楊宇靜則以“新時期”之初電影中的科技發明物為文本分析其所暗含的轉型科技話語邏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秦蘭珺將微軟文字處理工具與書寫聯系起來考慮,清華大學的耿弘明則思考自然語言處理(NLP)在何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人工智能。
聽覺文化與聲音政治,是當前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術熱點。東北大學的張東旭提出道教聲景觀的概念。南京大學的趙奎英探討了德里達的“視聽文字學”,思考其從理論意義上對于聽覺文化研究的啟示。復旦大學的李盛以經典革命歌曲為文本,論述了具有共同體意義的“新中國”在聽覺意義上何以成立。天津美術學院的王姮關注城市的娛樂空間KTV中所隱含的聲音政治對于個體的塑造。北京師范大學的張千可則分析了“北伐”中的聽覺經驗,從聽覺史和技術史的角度重新思考這一革命事件的歷史意義。北京師范大學的楊毅以廣播電臺作為媒介的變遷來思考80年代文學有聲化中的聲音敘事。巴黎第一大學的王兆谷論述錄音技術所引發的文化本體論問題。
此次會議在學科與議題方面皆體現了多元并置的特點,聚焦學術前沿,不僅促進了文藝理論學界各位專家學者的彼此交流,亦為青年學者提供了一個學習與展示的平臺,更增進了南開大學文學院與全國文藝理論界的交流。時逢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本次大會既彰顯了理論厚度和思想深度,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