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偉鑫
(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西安 710038)
鄉村振興是國家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而提出的。它包括五個方面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這五個振興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只有經濟基礎打扎實,鄉村的全方位發展才能更興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三農”工作隊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鄉村振興的程度和速度;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動力,優秀鄉村文化作為精神力量能夠凝聚民心,也能夠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支撐,要建設生態文明的鄉村實現鄉村的宜居宜業,只有五個振興科學統籌才能推動農村的全面發展。
美麗鄉村是指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的統籌發展,實現鄉村產業美、人文美、生活美、環境美。美麗鄉村建設具有歷史性、戰略性和綜合性的特征。首先,美麗鄉村是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由于鄉村的快速發展,鄉村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成為發展鄉村的必然舉措;其次,美麗鄉村戰略是站在戰略規劃角度對美麗中國的統籌思考;最后美麗鄉村是對鄉村經濟、生態、環境、文化等方面綜合的建設工程,通過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鄉村生態環境宜居、產業發展興旺、鄉風質樸和諧。
目前鄉村產業急需一批熟悉鄉村產業生產營銷全過程的專科人才。但是一方面,高校輔導員在實行人才培養計劃時對人才發展方向的把控直接影響著人才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需要相對接的程度。高校輔導員具有創新能力、素質高、科研能力強、育人能力顯著等特點,但是由于部分輔導員忽視了“美麗鄉村”建設的需要沒能做到根據社會發展趨勢培養人才使得高科技人才與高技術農村產業人才需要沒有完美契合,另一方面,鄉村經濟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但是相對而言第一產業占比仍較大,第二產業以簡單的加工為主,第三產業占比較小,提供給高校人才的平臺較小致使人才空有一身抱負卻無窮盡其才能的平臺。
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鄉村文化自信是內在動力,它能夠外化為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而努力奮斗的理想信念。隨著鄉村的發展,鄉村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培育鄉村文化自信和鄉村文化認同感,有利于村民利用發揮自身優勢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更有利于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鄉村延續千年的文化有其特有的魅力,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高校輔導員未能充分發揮作為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軍的作用,至使高校培養的人才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推動作用大打折扣。鄉村文化受到了重大的沖擊時,高校農村籍學生未能堅持美麗鄉村建設的理想信念,反而崇拜消費主義等外來文化,鄉村文化呈現衰落凋敝之勢。另外,部分高校輔導員未能意識到自身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未能以身作則對鄉村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導致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被浪費,比如部分家傳手藝和歷史文化項目沒能形成產業“走出去”。部分高校輔導員在教育農村籍學生時候,大量宣講城鎮文化和西方文化,甚至少數高校輔導員自帶“城鎮優越感”不尊重鄉村文化,至使學生潛移默化以為鄉村文化較落后,更不會主動去弘揚鄉村文化和發揚鄉村文化。影響了農民對鄉村文化認同度和對鄉村文化自信心。
美麗鄉村的建設不僅需要人才發揮重要作用,農民作為鄉村的主人,自身生態文明知識的掌握情況對“美麗鄉村”建設具有無與倫比的作用。相關調查表明,農民生態常識掌握程度較低、農民缺乏了解相關知識的渠道。比如針對農業垃圾不及時處理會對空氣、水以及土壤造成污染這一問題,完全認同的農民占比不到50%;對畜禽養殖糞便不及時處理會對空氣、水以及土壤造成污染這一問題完全認同的農民則更少。而農民的獲取文化知識的途徑較少,主要是電視和手機,魚龍混雜的信息不利于農民學習系統的生態文化知識,這都導致了農民的生態文明知識相對匱乏。而農民生態文化知識的匱乏直接影響著鄉村生態環境,生活垃圾和生產垃圾隨地亂扔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麗鄉村的建設進度。
鄉村的基礎設備與公共服務設備和人口密集的城鎮相差較大。首先,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備配套較少。鄉村的垃圾處理車和污水處理設備較少,有的鄉村甚至一周都沒有垃圾車處理垃圾。部分鄉村的基礎娛樂設備如公園、廣場、活動中心的服務區數量少,不能覆蓋整個鄉村。甚至極少數鄉村的活動中心、廣場被私人霸占,挪作他用,導致村民沒有活動的中心。甚至有的鄉村至今沒有建立公共衛生間。還有的村雖然有活動中心,但是卻缺少讓農民活動的項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鄉村的醫療、教育、文化等和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設備建設滯后。大部分鄉村沒有圖書館,衛生室規模有限、學校建設滯后。甚至有的鄉村農村學生上初中就必須離開自己的鄉村去城鎮學習。這在無形之中,導致鄉村人才的流失,也在無形之中加重了農村家庭的負擔。其次,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備配套不合理。有的鄉村活動中心位置處于偏僻的村郊,地理位置不合理導致其作用也十分有限。有的鄉村面積較大,但是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備配套傾向于某一區域,至使鄉村其他區域村民無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備配套可用。最后,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備后期管理維護欠缺。通過研究調查發現,部分鄉村現有的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備配套無人管理,導致部分設備荒廢,部分設備損壞無法使用,更有甚者將設備占為私用。這無疑是“美麗鄉村”建設中浪費了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卻沒有起到應有的鄉村美化效果。
美麗鄉村建設是從鄉村產業經濟、鄉村生態環境、鄉村文化振興等方面統籌展開的全方位鄉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人才必須走在建設的前沿。鄉村人才隊伍的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科技性人才為紐帶,能夠帶動鄉村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增產增收;以文藝性人才為紐帶,能夠豐富鄉村農民的業余生活和精神世界;以教育人才為紐帶,能夠培養農民的鄉村文化情懷;以領導人才為紐帶,能推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的高速發展;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骨干力量,和學生就業創業的服務者。高校輔導員隊伍應本著為美麗鄉村貢獻的精神,及時了解鄉村人才的動態,讓人才走在發展前端,為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培養德、智、能、績、健五方面健康發展的專業人才,為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提供生產力。不同于城鎮鄉村有特色的農產品。因此鄉村不能執著于第一產業即種植農產品,也應該大膽探索本地鄉村特色,發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形成具有鄉村特色的生產加工和服務系統。輔導員應該立足于“美麗鄉村”需要,以身作則投入鄉村產業改革研究中,帶動人才對農村產業變革的研究,幫助農民通過精細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發展第二產業;高校輔導員要從自身做起樹立服務的意識,輔導員要為美麗鄉村服務,為農村服務,并幫助學生樹立服務他人意識,培養服務人才,培育發展農家樂等第三產業。高校輔導員通過研究幫助農民做到立足本地資源,最大化優化產業結構,為人才提供更多、更優的平臺。
鄉村文化的傳承有利于鄉風文明的建設,滿足農民美好生活的需求。高校輔導員隊伍參與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高校輔導員隊伍能夠通過多種活動形式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并在此基礎上推動鄉村村民互相尊重、文明和諧相處、互助合作的良好風氣,最終實現鄉村人文美。例如高校輔導員鼓勵學生在鄉村展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專題講座,引領農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校輔導員帶領學生通過發掘鄉村文化中與核心價值觀相符合的故事進行表演,為鄉村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和影響力。高校輔導員隊伍通過組織以“優秀鄉風、良好民風”為主題的比賽如攝影比賽、短視頻比賽、繪畫比賽等展現良好的鄉風、民風。并通過深入挖掘優秀鄉風和良好民風,樹立典型、評選榜樣。最終推崇鄰里互助、尊老愛幼等優秀鄉村文化的傳播,實現凝聚農心和激發村民發揮勤勞的優良品質,齊心協力為建設美麗鄉村積極貢獻力量。
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建設者建設美麗的鄉村環境,也需要農民們利用自己的生態文化知識維護好鄉村生態環境。所以鄉村和高校輔導員合作,通過發起學生捐書為村民構建移動圖書館;通過組織學生志愿宣傳生態知識和鄉村建設公眾號和視頻號,讓農民關注更多有意義生態文明知識資訊的來源拓寬村民學習知識的途徑,對村民進行生態文化知識的培養。高校輔導員隊伍要長期跟蹤,并長期幫助村民進行系統的學習生態文化知識課。在輔導員隊伍和學生以及人才的幫助下,村民能夠將知識內化轉化為行為,自覺處理生活生產垃圾、自覺對污染鄉村生態的行為說“不”,共同去維護鄉村的生態環境。
鄉村和高校輔導員應該合力就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備配套現狀進行整改,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首先,高校輔導員隊伍應該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為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備配套整改提供優質方案。比如水利工程相關專業輔導員應該在立足鄉村水利情況,為鄉村制定生態環保的污水處理計劃。環境工程相關專業應根據鄉村的垃圾種類和垃圾量等情況為鄉村量身定做垃圾處理方案,如每家購置垃圾箱,每周固定時間在固定地方處理垃圾。其次,高校輔導員隊伍應幫助鄉村“拉贊助”,為各方力量投資美麗鄉村建設開辟途徑。如種子公司為鄉村贊助垃圾袋,化肥公司為鄉村贊助農民公共娛樂設備,農藥公司為鄉村贊助每周的垃圾清理經費等等,為美麗鄉村建設爭取更多的經費;最后,高校輔導員隊伍應該教會村民合理利用已有的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備。要做到科學利用,科學維護。通過讓農民樹立主人翁意識,促進農民維護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備觀念的形成。通過讓農民學會科學維護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備的方法,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通過農民典型模范起帶頭作用,推動農民共同建設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備。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美麗中國”理念,其中強調要深化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的條件。2018 年中央為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三農問題”正式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都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高校輔導員們應站在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立場上,幫助鄉村抓住這次機遇建設成鄉村產業美、人文美、生活美、環境美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