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學習強調批判理解、內容整合、意義建構和遷移運用,是一種有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高品質學習方式。主題教學強調核心概念的聚焦,是以教學內容為載體,以文本的內涵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在中學歷史課堂中實施主題教學有利于學生的深度學習,有利于落實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深度學習;主題教學;開放教學
深度學習強調內容的整合、意義的建構和對學科知識的批判理解與遷移運用,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方式,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實與發展大有助益。主題教學強調核心概念的聚焦,是以教學內容為載體,以文本的內涵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主題式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的開展,不僅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更有利于核心素養的落實。本文以筆者上的一節市級中考復習展示課《覺醒時代,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為例來談談深度學習視角下主題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的實踐。
一、深度學習視角下主題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的重要性
第一,能有效提升歷史教學的效率。基于深度學習視角,為學生設計主題學習方式,這對提升歷史教學的效率起到促進的作用。主題式教學的設計以分層為基礎。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制約了歷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確保深度學習的科學性,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為目標。主題教學可為學生深度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促使學生對歷史知識展開探究,有效提升學習能力和歷史素養。
第二,能有效實現歷史三維教學目標。新課改教學背景對歷史教學的要求變得更為嚴格,以往的教學目標設置得不夠科學,應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相結合。新課改也要求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要明確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開展主題式教學,能夠有效實現上述的三維目標。
二、深度學習視角下主題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現存的問題
在中學歷史課堂開展主題式教學,教師首先要明確歷史教學的方向,以深度學習為導向,激發學生探索歷史知識的欲望。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在中學歷史課堂開展主題式教學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是教師對主題教學模式的應用認識不全面,無法準確把控深度學習。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夠新穎,無法與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有效結合。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將學生主體性地位忽視掉,會制約教學目標的實現。而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教師創新教學模式可為學生后續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深度學習的視角下,科學應用主題式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質量。由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沒與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機結合,影響了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這一基礎工作沒有強化,必然會影響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1]。
三、深度學習視角下主題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策略
(一)注重核心概念的聚焦(教學主題的凝煉)
教學內容并不等于教學主題。教學主題必須是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凝煉出來的核心概念。上海特級教師周靖就曾在《怎樣上好歷史課》中指出:一節好課有五個標準,其中一個標準就是:核心概念的聚焦性。她強調:在諸多豐富繁雜的知識中必須確立一個能串聯知識、提煉并抽象出知識本質特征的核心概念。無論是對概念內涵的注解,抑或是概念外延的詮釋,都力求聚焦且精準。
基于這樣的考慮,再加上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將本次中考復習展示課教學內容鎖定為思想覺醒——民主科學發展史,內容主要涉及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三單元第11課到第四單元第12課。
如何將這些豐富繁雜的知識串聯起來?我提煉的教學主題是:借助新中國新文化運動開展的一系列歷程來體現出思維覺醒、民主科學。在教學方法的采用上,以體驗式教學和開放探討式教學為主,讓學生在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中,深刻感受到新文化運動開展、發展的不易。
整節課力求架構兩條線索:明線是“新文化運動”開展的一系列過程中,如背景、主要過程,以及產生的影響,從而達到落實知識的目的;暗線則是在開展“新文化運動”過程中,代表人物遇到了哪些困難,他們是如何解決困難的?這個問題將貫穿整節課,成為學生思考的主線。在社會形勢錯綜復雜的背景下,少數人能夠覺醒思想,崇尚民主和科學,并開始領導新一代青年進行奮斗。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怕磨難,積極聯合一群有志之士共同解決困難,體現出了他們不怕磨難的精神,這無論是對于學生思想、還是精神上的升華都可以起到推動作用,從而引發學生的認同感,落實好歷史素養當中的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目標。(落實素養)
而這就能較好地實現深度學習視角下主題教學的高階目標:發展歷史學科思維,涵養歷史核心素養。通過對學生審辯式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從而拓展學習的寬度,豐盈學習的厚度。
(二)注重歷史情境的創設(教學氛圍的營造)
“有效的知識學習首先需要教育者能夠喚起學生的求知熱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定的歷史情境,能迅速營造歷史教學氛圍,引起學生情感的體驗,從而為后續的教與學過程做好鋪墊,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基于這樣的考慮,本節復習課在導入環節通過播放視頻《覺醒年代》創設歷史情境,營造歷史課堂氛圍。學生在觀看視頻中不知不覺就被代入了那段思維覺醒之后,一群有志青年上下求索、救亡圖存的日子,從而為后續的授課醞釀了情緒,營造了特定的歷史時空。
雖然只是一段簡短的視頻,但卻可以讓學生在視覺、聽覺上產生共鳴,再輔以教師娓娓道來的過渡話語:從袁世凱祭天、尊崇孔道,到陳獨秀反對封建,崇尚自由這意味著新一代青年的思維和意識開始獲得覺醒,從而迅速進入教學主題:覺醒時代,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其中為了強調思維覺醒和反封建的民主科學時還特意配了一張從視頻里截取的出自魯迅之手的文字片段“我翻開歷史一看,這里是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讓學生在視覺上受到震撼和沖擊,直觀上感受到青年一代的先進思維逐漸得到激發。
(三)注重教學過程的開放(教學邏輯的優化)
深度學習倡導開放式的學習過程。在主題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生活背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優化教育供給,在學生認知沖突處、疑惑處、困難點,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相應情境,將學生“引回”歷史事件發生的特定時空,引導學生在主題項目的學習、探究中,以歷史性的思維方法,去思考、理解歷史發展、歷史變遷,發現蘊藏于歷史現象背后的人文底蘊與情感觀念。
在這種學情下,本節課采用項目式教學,以及翻轉課堂的教學手段進行授課,在大主題“覺醒時代,民主科學”的引領下圍繞“覺醒”二字展開探究,下分兩個學習主題:“思維覺醒”和“行為覺醒”。
1.翻轉課堂在深度學習中的應用
在課堂初始階段,我們需要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在課堂教學的中前期幫助學生了解本節課程的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自己制作的微課視頻。微課視頻的主體內容是對本節課程的一個綜述,以及各個節點的詳細講述,微課視頻總共有四個,分別對應的主題是“復辟”“覺醒”“民主科學”“新道德”,這四個主題分別對應四個節點,即袁世凱復辟、《新青年誕生》、德先生和賽先生、倡導白話文的形成。每看完一個主題,教師便會提出相應的問題供學生進行探討,如標志性的事件是什么?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具有何種歷史意義?
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是力圖通過問題鏈的設計引領學生探究中國的崛起過程,梳理學習內容的內在邏輯聯系,與學生的認知邏輯相勾連,進而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強化其對學習目標的理解,培養學科思維。
在設計這些微課的時候,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深度學習的原則。和本文的題目相對應,在設計本節課程的時候,需要考慮的方向便是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學生對理論性的內容表現出來的熱情并不高,甚至一些同學認為這些理論性的知識并不需要去理解,只要強行記憶就可以取得不錯的分數,而這與深度學習理論顯然是矛盾的。為了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教師在微課之中設計了時間軸,將不同的歷史事件標在了時間軸上。當時間軸前進的時候,如同歷史大片在學生們的眼前一幕幕劃過,這無論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是提高學生興趣都是有著很大的幫助。
其次,精悍短小原則。這是微課最大的特點。每一節微課的時長都在五分鐘左右。四節微課的時長便在20分鐘,剩下的二十分鐘則是留給學生談論的時間。
最后,開放性的原則。為學生預留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是單獨存在的,這些問題具有一定邏輯性,符合學生的思維理解規律。
2.項目式教學法在深度學習中的應用
項目式教學是指為學生設置一個又一個的項目內容。然后讓項目小組的同學進行研究和探討。我將全班的同學分成了四個小組,并為其設置了四個項目主題。(1)袁世凱復辟之后采取了什么“復辟”措施,這些措施產生了什么樣的結局。(2)《新青年》雜志的主編是誰,主陣地是哪?為何會選擇這里?(3)德先生和賽先生及其內涵是什么?這與之前的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有何區別。(4)新道德。為何崇尚民主與科學就需要否定儒家傳統道德。儒家傳統道德的核心是什么?給學生一段文言文,讓他們將其翻譯成白話文,并讓學生思考哪個讀起來更方便?如果開展文學革命需要做哪些準備。
學生在項目式探討中,需要自己去搜集資料、整合資料、得出結論,然后與其他小組成員進行成果分享和探討。教師則是根據學生的成果進行點評和補充,幫助學生了解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劣勢,進而有所改進[2]。
無論是翻轉課堂還是項目式教學的開展都是深度學習,以及開放性教學的根本體現,將課堂主體歸還給了學生。所以在主題項目式學習的引領下,學生更能把握好學習內容的內在邏輯聯系,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更注重學生的學習立場,實現自己教學邏輯的優化。
3.任務設計教學法在深度學習中的應用
教師在向學生講解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可利用主題教學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整合零散的歷史知識。此外,基于深度學習視角設計教學任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也可提升歷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強化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積極性。教師在歷史教學中科學應用任務設計教學法,可以提升學生體驗與感悟歷史知識的能力,為學生歷史素養的培育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在深度學習視角下,通過強化主題教學,為學生創設開放性的教學任務,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比如:在講解“新文化運動”這一內容時,教師為了保障學生能夠深度學習,此時教師就可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促使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展開探究,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呈現《覺醒年代》中創辦《新青年》雜志的影視片段,可將學生帶入創辦《新青年》雜志的場景中,啟發學生思考陳獨秀為什么將雜志的名稱定為《新青年》,學生會根據教師所提出的任務,對“新文化運動”這一知識點展開探究。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用任務教學法可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四)注重教學結果的評價(教學評價的多元)
深度學習視角下,中學歷史教學還要積極轉變評價方式,通過教師評價、同學互評、學生自評等多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拓展教學深度。此外,主題教學還強調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不僅突出對學生學習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查,對學生在實踐活動的參與態度、學習表現,以及實踐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現同樣給予高度關注。
學生在結合小學案探究“如何評價新文化運動”時就充分展現了他們對課堂的積極參與度。學生們在討論之后紛紛表達了自己的建議。1.新文化運動受到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的歡迎,讓新一代青年知識分子思維開始覺醒,并且提出了民主科學是社會的進步。2.新文化運動只局限在知識分子群體中,并沒有與當時廣大的群眾相結合,這是阻礙的因素。3.在新文化運動中,部分知識分子過于尊崇西方文化,對于中方傳統的文化全盤否定,這是片面的。
結束語
深度學習視角下,主題教學主要針對主題的凝練、氛圍的營造、邏輯的優化以評價的多元。主題教學的實施,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深度學習,也對核心素養的落實同樣大有裨益[3]。
參考文獻
[1]深度學習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0(7):2.
[2]胡春萍.基于初中歷史“深度學習”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討[J].國際教育論壇,2020,2(10):86.
[3]程可欣,張漢林.深度學習視域下歷史劇教學研究:以統編版七年級歷史教科書上冊“動蕩的春秋時期”一課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20(4).
作者簡介:汪燕華(1979— ),女,漢族,廣西桂林人,桂林市國龍外國語學校,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