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對于素質教育的關注不斷加深,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已經逐漸成為我國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研究之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有效表達學生的素質,以及學習的質量,是學生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所具備的必備品質。本文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為研究對象,針對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升地理的核心素養,制訂了相應的策略,希望能夠有助于我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素質教育;核心素養;高中;生活化教學
在當今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備受人們的關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眾多的教育學科中,地理教學與生活聯系較為緊密。這便使得針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研究十分重要,能夠有力推進我國地理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發展。
一、地理核心素養定義
地理核心素養,是國家在教育工作推進過程中提出的重要定義。自地理核心素養概念提出后,便成為了各地地理課堂教學的核心點。很多地理教師結合這一思想理念,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使得教學質量逐步提升。地理的素養,可以說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的一種思維,或者是一種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地理核心素養則更高一層,是指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以及對于自我發展的能力。隨著我國教育工作的不斷推進,地理核心素養已經逐漸成為各大學校地理教學的重要發展目標。
自地理核心素養定義提出之后,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結合這一理念創新自己的工作,不過出現了各自為營的局面,使得地理核心素養的定義沒有形成統一化。在學術界,地理核心素養的定義具有一種說法,該說法主要將地理核心素養進行了分類,分為地理科學、地理人文和地理技術這三種[1]。在整個學習階段,地理核心素養的演變過程與學生的學習緊密相連。因此,有效地提升地理核心素養對學生的知識增加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如何開展好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很多學者提出應該將地理學科的內容融入實際的生活化教學之中。這樣可以使學生與教師找到改善教學,以及學習提高的突破口,實現學生成績,以及思維能力的快速提升。以此為基礎,可以從兩方面開展教學:一方面是教師要時刻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學習立足于實際生活。時刻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拓展,使學生能夠了解到學習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要融入情感,從而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對教學的模式應該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培養良好的地理核心素養。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生活化的教學是基于新課改下的新式教學方法,其主要強調師生之間的合作溝通,以及課程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生活化的教學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在教學過程中要灌輸素質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習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發揮生活對教學的輔助作用。并在教學中灌輸合理的情感,使得學生能夠提升自己的認知,將學習的知識立足于生活實踐之中,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二是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指導。在教學中要堅持以基礎的地理知識作為根基,以生活實踐作為學習的輔助,使學生能夠在開闊視野的同時,將生活與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實現學與做的有效結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緩解學習的枯燥,使學生更加貼近生活,融入生活[2]。
三、現階段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資源不充足
雖然在核心素養定義提出之后,我國的大量教育工作者已經逐步開始將這一理念運用到教學工作中。但是,實際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很多教師雖然深知核心素養的相關理論,但是在課程的運用上并不順利,在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地理教學資源,而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將這些資源正確地引入,對教師是一種挑戰。對生活地理知識的引入,需要深思熟慮,如何將與課程無關的地理知識強行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對學生的學習也將是一種負擔。然而,針對一些需要的生活知識,如果只是采取簡單的引入,并不能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刻的理解。并且各學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各學科教材之間的關系,將生活化教學融入課堂之中也會十分不順利,進而使學生的學習迷失方向,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再者,很多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無故占用學生的自主思考時間,這將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造成嚴重的阻礙。因此現階段教學資源匱乏的情況嚴重制約著高中地理生活教學的開展。這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心理,同時對地理教學工作的發展也十分不利。
(二)教學實踐性較差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除去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還存在著課堂實踐性較差的情況。我國新課改推出以后,要求各學校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在教學中要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充分引導,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而推進地理生活教學,需要教師在課堂和實踐的各個環節注重發揮教師的組織能力。但是,在實際的生活教學運用過程中,很多教師擺脫不了傳統的教學理念,仍然以過去積累的傳統經驗進行教學,使得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相脫離,無法發揮教學的實踐性,進而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打開思維的大門,提升思維邏輯能力,只能夠被動地接受教師所承受的知識[3]。地理知識雖然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很難將地理知識與生活知識相結合,使得學生做到融會貫通。很多時候,會出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脫離,使學生無法厘清知識的脈絡,以及掌握不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四、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提升策略
(一)創設情境化教學
在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中如何提升核心素養,需要地理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布置教學環節。通過各類活動的參與,使學生能夠感悟知識,理解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從而獲取直接經驗,使學生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教授“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時,教師要以情境化教學作為基礎,對知識的背景進行普及,使學生能夠從簡單的知識中突破出來,從而挖掘更多與生活相聯系的內容。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再借助有趣的圖片、視頻等方式,便可以直接讓知識直達學生的心靈深處,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事半功倍。知識講授前可以提前播放部分關于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有關的視頻,做好課程前的融入工作,使學生了解到霧霾、農作物減產等都是因人類活動而造成環境的污染,這樣便可以使這節課學習的理論知識與生活的實踐相結合,更好地找到影響環境的因素[4]。同時,通過有效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人口增長是導致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些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事物,能夠煥發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從而使學生能夠真正地走進生活,走進自然,發揮情境化教學的真正目的。
另外,在教授“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這一課時,可以以問題導入的方式提升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主動性。例如:提出為何大興安嶺在下雪過程中,長江兩岸的鮮花會盛開?我國各地地理環境的差異由什么引起?西北與東北的天氣有何差別等問題。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將思維帶入學習之中,進而使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與教師共同討論地理相關知識,使學生形成更好的記憶。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可以通過交流的方式使學生回憶起過去的生活經歷,與所學的知識相結合。例如:在教師與學生溝通過程中,部分學生可能會聯想到過去爬山的經歷,在爬山過程中隨著爬山高度的增加,會發覺周圍環境與溫度也會悄然發生著改變。這便是地理知識的表現,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垂直地域的地理分布特點。因此,良好的情境化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推進自身的知識獲取感,實現自身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推進教學生活化設計
從目前高中地理教學的內容來看,很多地理知識較為復雜。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無法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使得所學知識的實踐性不高,在學習過程中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難度,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應提前對教授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使知識盡可能與學生生活相結合。教學中可以融入相關的生活實例,使學生加強知識的理解,進而形成有針對性的生活化教學模式。有效的生活化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前對內容進行生活化的設計,使實際的地理知識能夠與現實中的生活現象有機結合,從而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教授地球是如何運動的過程中,如果學生無法理解,教師便可以讓學生關注日出日落的變化,從而感知地球的運動。另外,還可以讓學生關注每天上學與下學太陽的變化,從而感知天體運動的軌跡,進而獲取更多的地理知識。
(三)將生活與地理規律相結合
在實際的地理教學過程中,由于知識點很多,過于抽象,因此會對學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干擾。盡管生活中很多事物都與地理息息相關。但是,如何將生活中的事物與地理知識相結合,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重點。教師應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敢于嘗試,將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有效地與學生進行分享,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5]。例如:在學習我國各區域地理環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列舉青藏高原地區人們的生活場景,通過出示圖片或者描述當地居民做飯使用高壓鍋的場景等,突出青藏高原地區的地勢之高、氣壓之低等特點,只有借助高壓鍋才能夠完成做飯的過程,這樣便可以有效將生活中的細節與學生所學的地理知識巧妙結合,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感受生活和自然的奧妙,從而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中便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四)將地理核心素養與自然生活相聯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環境問題已經逐漸成為全世界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推進可持續發展,以及科學發展的觀念是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地理學科是集自然、環境、生態等為一體的學科,其承載著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的使命。很多學者在研究中都指出,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正確的地理學科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關愛環境、關注環境、熱愛環境的心理,這對我國乃至全世界環境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
一是教學過程要聯系自然。良好的社會發展需要貫徹科學發展的觀念。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聯系自然是開展有效教學的手段。例如:在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引用1954年和1998年長江流域洪水的對比情況,通過分析原因可以發現人類的諸多活動不僅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同時也會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通過這樣的事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作用。
結束語
運用生活化的地理教學,能夠有效將地理學科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核心素養,進而推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的未來成長。本文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闡述地理核心素養的定義,了解了現階段地理核心素養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和相關知識,對目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制訂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創設情境化教學、推進教學生活設計、將生活與地理規律相結合、將地理核心素養與自然生活相聯系四方面。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鑒,推動我國地理教學的穩定發展,推動我國地理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艷.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2):264-265.
[2]王軍.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芻議[J].新課程,2020(42):18.
[3]李忠.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0(17):55-56.
[4]呂志忠.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生活化教學案例探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9(2):61-64.
[5]何俊康.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康繼紅(1991— ),女,漢族,河南信陽人,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青云實驗中學,中學二級,本科。研究方向: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