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不斷落實,教育理念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高中階段的學習,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因此得到凸顯。與初中歷史不同,高中歷史需要記憶的內容十分龐大,且難度較大。這就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提升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歷史知識,加深對我國歷史文化和發展歷程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新時代的高中歷史教學,不能僅停留于死記硬背上,而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深化學生學習歷史的方式方法,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本文針對深度學習視域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討,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深度學習;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
深度學習是指學生經過特定的訓練,能夠在記憶和理解的雙重基礎上,有批判性地面對新的知識,并將舊知識有效地遷移至新知識的學習中,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相對于以往表層式學習,深度學習更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系統的培養。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仍然還是將淺層學習作為教學主要方式,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十分不利[1]。在深度學習的視角之下,教師在教學中,不再作為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徹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將深度學習優勢充分展現出來,引導學生掌握更多有效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推動整個高中歷史學科的發展。
一、深度學習的概念及特征
(一)深度學習的概念
最初有學者認為深度學習代表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隨著研究力度的不斷深入,又有一部分學者提出:深度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呈現動態的趨勢,同時也是學生認知整合發展的過程,深度學習代表著一種學習成果,對于學生的后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深度學習發展的不斷深入,也無法將其看作單純的學習方式或學習成果,而是要對其有更深刻的定義,將其視為一種動態且完整的學習。在深度學習中,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看法更加深入,在課程學習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深度學習的特征
深度學習是一種動態且完整的學習,對于教師和學生兩者都有很大的影響。它主要表現為以下五種特征:第一,深度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存在的,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前提;第二,深度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具有強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深度學習更加強調新舊知識和各種信息的整合重組;第四,深度學習以解決問題和應用知識為基礎目標;第五,深度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從深度學習的五大特征中也能夠看到,其特征也正是它本身的優勢[2]。教師應當充分重視深度學習,并將其巧妙地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二、深度學習視域下高中歷史教學現狀
(一)教師對深度學習理解片面
在深度學習視域下,高中歷史教學要充分將新課標的內容貫徹落實其中。在歷史教學中,將學科素養凝聚,及時有效地更新教學內容,提高學科教學標準,使得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得到充分保證。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絕大部分教師都將深度學習認為是在原有學習難度的基礎上加大難度,對于深度學習的概念理解不夠全面,無法正確地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找到新的方向。
(二)學生缺乏主動意識
深度學習視域下,教師的引導雖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展現出來。當前,高中生在學習當中,最缺乏的便是主動性,很多學生覺得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就足夠了,以至于形成偷奸耍滑的學習態度,懶于思考和動腦,思維長期得不到鍛煉和培養,逐漸僵化,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在深度學習中,學生的實踐效果差也是因為沒有將歷史學科所學到的知識有效應用于生活之中,理論得不到實踐,就無法體現歷史學科的價值。
三、深度學習視域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
(一)合理地制訂教學目標
在深度學習視域下,想要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水平,就需要調動全體師生的積極性,深入了解深度學習的內涵,并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在每一次的歷史教學活動時,都需要將深度學習的內涵和思維融入其中,引導學生不斷深入了解歷史知識,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一課時,教師要將新課標下的教育要求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考慮,之后結合多方面的因素制訂科學性的教學目標。從原因、背景、過程、內容、結果、意義等角度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來深入了解辛亥革命,最終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在深度學習視域下,教師除了講述課本辛亥革命上的知識點,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辛亥革命與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之間有何區別,挖掘其中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加深學生對辛亥革命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將深度學習的優勢充分發揮。
(二)優化課堂提問
1.逆向式提問,激發學生興趣。所謂逆向式提問,是將學生內心已成定論的內容引導學生反向思考的一種提問方式。它的優勢就在于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思維轉換,活躍學生的思維方式,同時加強對事物的常規分析,深化學生對事物的深層認知。例如,在“新經濟政策”教學時,教師要針對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及影響向學生做簡明的概述,使學生對新經濟政策有基礎性的認識,并了解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帶來了哪些影響。教師可以引出一個問題:有人說,新經濟政策與共產主義政策相比反而造成了歷史倒退,大家覺得是這樣嗎?按照學生固有的思維來說,新經濟政策是歷史進步的表現,然而卻有人發出這樣的質疑,這與常規思維相違背。為驗證這個問題,學生就需要站在辯證的角度去思考新經濟政策。通過常規與反常規的辯證,兩個陣營的學生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及影響,從而對歷史事件有更清晰的認知[3]。
2.漸進式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漸進式提問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引導學生朝問題靠近,利用已知的知識點來推導未知知識點。例如,在學習“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可以結合漸進式提問設計的方式,由教師拋出一個問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發展的目的是什么?絕大多數學生會回答道:解決當下危機。教師再順勢提問:那么大家對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如何理解呢?學生乍一接觸到這樣的問題,難免會有些迷茫。此時,再進行追問:馬克思理論中,有關共產主義社會的思考大家有何見解?在馬克思理論中,共產主義社會具有哪些鮮明的特點?最后,讓學生結合這些問題,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進行回顧學習,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內容,從而提升歷史學科的意義與價值。
3.開放式提問,提高創新意識。開放式問題是沒有唯一標準的答案,所以在問答時,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一方面,開放式問題相對于其他問題而言涉獵的范圍較廣,學生需要對歷史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之上再次進行知識遷移,挖掘歷史事件背后的關系。另一方面,通過開放式問題的引入,能夠深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例如,在學習“斯大林模式”時,教師可以尋找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對斯大林模式進行的評價,并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再融入自己的思考與理解。開放式提問的答案并不唯一,所以沒有絕對的對錯。因此,運用開放式提問,更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歷史思維。
(三)堅定正面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的目的是在深度學習后,通過評價來對課程效果進行反饋,通過總結課堂教學的問題,進一步改善教學方式和策略。新課標提出后,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成為整個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歷史核心素養在新時代下發生的改變,包括以下五方面: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課堂評價要由以往復雜的機械式轉為簡潔靈活式的評價,側重于對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評價,而非單純的知識評價。例如,在深度學習視域下,講述“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時,可以引導學生對相關政策進行分析,結合事件時代背景,幫助學生借助時空觀念聯系各個事件。通過閱讀史料、網頁材料、課本,提取與歷史事件相關的有效信息,加強學生對歷史的了解,鍛煉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知能力。通過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認知更加清晰,便于自我成長和改進。除此之外,課堂學習評價內容也要對學生歷史解釋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做到舉一反三,從情感態度和觀念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選取合適的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開展教學活動要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參與情況展開科學性評價[4]。如針對學生主動性、教學活動進度、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評價。深度學習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需要教師長期不斷努力地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逐步增強學習信心,才能進一步提升高中歷史教學質量。
(四)注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加強學生知識體系建設
創造性學習理論是由著名的教育理論家佩吉和維戈夫斯基提出的,這一理論強調了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從現有的資料中提煉并形成新信息的重要性。這也意味著,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單純傳授歷史知識,還應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如在“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潮流”教學時,歷史教師往往將教材的開發與課堂教學方法的逐步實施結合起來,這可能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學生作為課堂的參與者,在這種傳統教育方式下,課堂上聽到的只能是歷史故事的一小部分,往往無法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這有礙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也忽視了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靈活運用建構主義理論,注重教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逐步從表面教育轉向深入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互動,多向學生提問,并且要注意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分析價值。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中,教師應該注重建立學生的知識體系,讓學生思考: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中國經歷了什么?它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引導學生從史實出發,深度思考。
(五)回歸課堂教學原點理論,強化育人目標
正如著名學者李松林所指出的,當我們回到課堂,深入講授理論時,課堂教學應該以四大問題為基礎:生命與智慧、紀律與教材、知識與能力、學習與開發。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深度學習理論時,應注意觸及學生心靈的東西,回歸教學本源,強化教育目標,為學生更好地感知真實的歷史環境創造條件。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回歸課堂,確保課程教學進行的深度,明確深度教學的本質和目的是解決課堂起源問題,而歷史中的起源與發展相關的問題正是深度學習的首要目標。如在“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潮流”一課教學時,教師應該注意到,人文情操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得到了有效地運用,人文情操能觸動學生的內心,讓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崛起的困難,深刻理解當前中國的繁榮離不開無數偉大革命者的無私奉獻和流血犧牲。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生活狀況、思想狀況和中國人民的苦難。這些元素值得中學生深入思考和學習。
結束語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是一種動態且完整的學習。在深度學習視域之下,結合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改革,對于整體教學而言呈現向上發展的趨勢。為此,教師要對深度學習概念有正確的把握,深入了解其內涵,結合新時代教學標準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構建合適的教學體系,引入有效性的提問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還需要完善評價體系,加強反思,以此來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吳彬彬,張麗云.深度學習視角下中學歷史教學策略探究[J].高考,2019(24):61.
[2]李彬.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視域下高中歷史深度學習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9):75-80.
[3]趙紅衛.促進高中歷史深度學習的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8(6):176.
[4]黃輝.談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的優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才智.2019(35).
作者簡介:趙純鋒(1978— ),男,漢族,福建邵武人,一級教師,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學,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