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德
摘? 要:通識教育是教育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推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極為重要。面對通識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諸多困境,探索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與策略,構建通識課程教育教學新格局,實現將課程思政貫穿于通識教育的全環節全過程,切實增強通識教育思政育人功能。
關鍵詞:通識教育;課程思政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教育改革”[1],“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舉措,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發展。
一、通識教育與課程思政
1.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亦稱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由美國博德學院帕卡德教授在19世紀初提出。它有別于專業教育,是融“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核心知識”[3]于一體的教育,它涵蓋眾多學科門類,可以大致劃分為人文社科類、科學與技術類、經濟管理類、體育藝術類和創新創業類五大類,注重人的綜合發展和核心素養的提升,同時顯著地有助于專業教育擴充廣度,豐富內涵。
2.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教學改革,既是對“教書育人”的教學本質的回歸,更是對黨領導下的高等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根本性問題的回應[4]。課程思政關鍵在于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有機融合,培養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導學生開啟“人生價值、理想追求、國家社會與個人”等方面的思考,有效發揮高等院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功能,將學生培養成品德高尚、審美高雅、熱愛勞動、身體強健、學識豐富的新時代好青年。可見,課程思政與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的目標、理念以及范式上是高度吻合的。
二、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困境
1.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投入不足
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嚴重影響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與成效。各高校,特別是教育經費欠缺的地方本科高校,為了提升學校以及專業在全國各大排行榜上的排名,優先支持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建設,在政策、資金、資源等各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而對于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投入就明顯不足。以課程思政教學項目資助為例,學校立項建設的各類課程思政教研教改項目遴選范圍基本上限定在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之內,通識教育課程未能獲得應有的支持。
2.對通識教育思政育人功能認識不足,通識課程淪為“水課”
由于客觀上通識課程的弱勢地位和主觀上對通識教育重要性認識的不足,學校管理者、授課教師和學生往往認為通識課程僅僅是為了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上的教學計劃、授課任務和課程學分,而學校思政育人的培養目標由思政課和專業課來實現,這導致通識課程在思政育人方面所具有的優勢被忽視。在高校,通識課程往往作為選修課程,上課時間一般安排在晚上,課程考核形式以考查為主,缺乏高校課程應有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課程教師對通識教育內涵和外延缺乏深度理解,對通識課程的特殊性和育人功能沒有深入研究,在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編排和思政育人元素的創新融入等方面乏善可陳,通識教育課程幾乎淪為“水課”的代名詞。
3.通識課程思政育人功能不強,課程思政“兩張皮”問題突出
在通識課程,尤其是通識校選課的教學實踐中,單純知識灌輸,忽視思政育人的現狀很突出,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兩張皮”問題突出,通識課思政育人功能沒有得到有效施展。在通識課教師的習慣性觀念里,通識教育似乎僅僅是輔助并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以完成有效的知識傳授為教學目標。教師并沒有將課程思政之“鹽”合適的溶入“通識教育”之“湯”,對課程的定位不清、目標不明,在課程講授過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將思政意識與課程知識深度融合。課程思政"兩張皮"現象,嚴重影響課程思政效果的最優化,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通識教育提質提效和打造金課。
三、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策略
1.注重通識教育工作考核,構建課程思政評價激勵機制
強化對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的考核評價,將課程思政工作納入職能部門、二級教學單位和教師的責任清單。組織專家和同行,對通識課程教學情況和課程思政實施情況進行課程績效評價,評價結果與教師職稱評聘、選拔聘任、年度考核、評優獎勵等方面掛鉤。落實經費保障,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用于課程思政建設相關的教學改革實踐。重點打造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實現示范引領與協同創新的有機統一。
2.加強通識教育教學研究,建設一批通識教育教學項目
以學校通識課程教學團隊為依托,探索搭建通識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平臺和課程育人工作室,整合專兼職教師、學院專業課教師、職能部門管理人員和行業企業專家,培育一批跨學科有互動的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通過教學比賽和專家、同行評價的方式選拔一批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方法合理、教學效果顯著的通識課優秀教師和團隊。積極開展通識課程示范課堂觀摩聽課活動,形成一批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的示范通識課。
3.把握通識教育課程特殊性,開展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相較于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內容生動鮮活,與國情民生、社會熱點結合緊密。緣于此,通識教育更要特別關注生活實踐,課程必須要接地氣,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予以回應和關照,使學生感受到課程思政的現實價值和實踐意義。通識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緊貼授課主題,展現通識課特點,綜合運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適時融入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案例議題,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學手段,開展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力求把知識講實,把課程思政用活。
4.落實精準分類科學施教,拓展通識教育思政育人功能
人文社科類通識課程要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突出體現我黨的最新理論成果,重視價值培塑和文化傳承,增強“四個自信”,為文化強國添瓦助力。科學與技術類通識課程要突出培育科學信仰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增強生態環保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結合我國現代工業體系建設和工程實踐,培育學生精益求精、講實求真的工匠精神,使其成長為心系社會并有時代擔當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藝術美育類課程要聚焦培育當代大學生樂觀的人生態度、健康的價值觀、高尚的品德情操。
5.破解課程思政建設兩張皮難題,強化通識課全周期全鏈條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不等于課堂思政,絕不是在課程中剝出幾節課時講授思政內容,也絕不是簡單的“課程”加“思政”。課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旨在潛移默化地開展思想引領[5]。課程思政的理念與方法應貫穿課程設置—課程大綱—課程資源—教材選用—課堂教學—實驗實踐—考核評價—教學評價等課程教學的全部環節,切勿僅僅考慮課堂教學一個環節。建設并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全面推進落實課程思政理念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課程教學大綱、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形成良好的課程生態。在通識教育的全周期全鏈條上,有機融入思政元素,潛移默化,“春風化雨”,引導學生把自身價值、社會責任、愛國情懷等育人元素與通識課程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充分發揮通識教育的作用,最終實現課程育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高校推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凝練通識教育思政育人的成功經驗和有益做法,是落實“立德樹人”、構建課程育人新格局的創新舉措。通識教育要全力構建課程思政評價激勵機制,加強通識教育教學研究,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完善全周期全鏈條課程思政,深耕于每一堂課的教學實踐,不斷增強課程思政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0.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01) .
[3]錢穎一.論大學本科教育改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1):1-8.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陳鴻雁,楊婕.理工科院校“中華傳統文化”類通識課程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21,40(02):15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