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瓊
摘要: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要以更加豐富的內容和形式滿足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認識和欣賞需要,并且要確保小學音樂作業設計的創新性,因此,教師要研究從哪些方向著手完成作業設計的組織和任務要求,促使學生合理的提升對作品的創作、鑒賞及表演等能力。
關鍵詞:作業;音樂;任務
前言:
小學音樂是非常考察學生興趣和理解能力的創新型學科,教師需要利用雙減背景下的全面教育資源完成作業設計工作。從普及樂理、唱法、藝術等多個方面落實對音樂作業設計的綜合性研究,進而實施一系列作業設計。
1設計合作性音樂作業
教師要從雙減背景下的音樂課堂中選取一部分內容引導學生完成合作性作業。一方面由淺及深的引導學生認識音樂學習內容,另一方面促使他們認識同學學習音樂的有趣方式,進而通過合作要求強化個人欣賞音樂的常識性理解,讓學生能從學習視角上不斷加深對音樂作品和創作理念的科學探討。這樣既不會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當中形成單一且毫無社會價值的愛好,也不會讓他們學習音樂的基礎根基被流行元素所腐蝕。但值得教師注意的是,學生之間的合作必然會產生交流,要用明確的分工來穩固學生學習音樂的創新素養,使他們敢于反饋個人欣賞音樂的看法,充分認識生活中存在趣味性的音樂和大自然帶來的作品。
例如:《尋找生活中的聲音》這節課,主要由教師演示一些聲音,讓學生試著辨認能夠發出這些聲音的工具。在這里不論學生是否存在對音樂的興趣,只要他們能夠運用聯想能力和對于生活的知識,總能從中尋找到合適的聲音。但不少學生還不了解哪些是可以用于音樂創作的樂器、如何完成對樂器的使用和創作。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要求學生合作完成演奏的一項作業任務,使他們通過扮演觀眾角色欣賞演奏表演,引導他們認識樂器及其用法。(如圖1)
2設計實踐化音樂作業
學生要通過多種嘗試才能夠了解音樂當中隱藏的規律,不然的話就只能通過感官意識來理解音樂當中有哪些因素是影響其聲音變化的節奏。一些節奏感較強的音樂作品,可以促使學生跟著旋律舞動起來,這讓他們能夠通過身體感官來獲得一些欣賞音樂的樂趣。但如果長期受這類作品的影響,會使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逐步減弱,只去尋求讓個人能夠追求刺激的快樂,缺乏對音樂品質及內涵的追求,造成低質量作品在他們這個群體中的廣泛傳播。據此教師要引入雙減背景下需要學生體驗音樂的作業內容,使他們通過簡單的實踐認識音樂知識,不再被一些影響他們音樂素質的作品所吸引。
例如:《大鼓和小鼓》這節課,通過一段簡單的旋律和唱詞,間接的表現了鼓的聲音及演奏節拍。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要求學生完成演奏和唱詞的作業任務,讓他們體會并說明兩種鼓在演奏時力度和表達效果的差別,提升學生品味音樂節奏的能力和分辨作品好壞的能力。
3設計差異性音樂作業
當學生有了一些欣賞音樂作品的經驗,他們對作品的表演就必然會呈現出差異性。一些學生會用直抒胸臆的演唱方法,充分表達作品中濃烈的情感及角色。另一些學生會用樂器悠揚的旋律和伴奏,表現作品中最清脆的聲音和比較直觀的音色。還有學生會通過欣賞他人作品,感受內心對于音樂的向往和在表演過程當中出現的間奏。所以教師在設計音樂作業是不能一概而論,要創新性的體現雙減背景下的學生差異和對音樂的追求。
例如:《我愛北京天安門》這節課,主要是以樂器演奏的形式呈現音樂旋律,可以滿足學生對其進行欣賞的需求。但同時也可以通過人聲唱法及伴奏,讓學生試著跟隨演唱者的旋律完成舞蹈動作或其它行為,使整個欣賞過程伴隨著差異性的音樂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從中尋求更能滿足自身音樂追求的作品內容。由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別以樂器、舞蹈、打拍、鑒賞等多種形式完成對作品的展示,讓他們從中任選其一說明作品都帶給了個人怎樣的感官意識、讓整個集體中充滿了怎樣積極向上的元素、學生是從扮演哪個角色或參與怎樣形式的展示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內容。這樣學生之間就能夠根據彼此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對作品有更深一步的見解和學習程度。
4設計延伸性音樂作業
教師除了讓學生能夠欣賞音樂之外,要對他們適應雙減背景下音樂課堂實際成果進行設計。一方面促使學生對音樂教材當中的內容進行反復的閱讀和理解,另一方面幫助他們完成作品理解任務之后的延伸,充分體現音樂課堂推動學生音樂素質發展方向上的先進性。通過簡單幫助學生認識音樂節拍、運用聲音氣息完成演唱的整個過程,實現由基礎樂理知識到教會學生如何利用知識提升個人演唱能力的過渡。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不斷積累對通俗唱法、民族音樂藝術等相關內容的認識,培養他們根據不同內容采取科學學習方法的基本認知,引發學生在音樂中尋求自我、感受文化特色的學習思考。
例如:《娃哈哈》這節課,主要是以演唱形式幫助學生認識作品表達情感的歡快節奏,普及利用樂器完成節拍、演唱配合節奏的完整演唱過程。通過借助工具增強作品感染能力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表現作品節拍時,演奏樂器是非常具有表達能力的一部分,而演唱和舞蹈都屬于為其表演添彩的特殊表演形式。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完成作品演唱,之后再讓他們任選一種形式予以配合的表演作業,把單獨的演唱延伸為配合其它形式的演唱。這樣就能夠促使學生同步積累欣賞及演奏音樂作品的知識,提升個人利用有效經驗完成音樂作品學習的重要能力。
5設計開放性音樂作業
學生在雙減背景下學習音樂的過程,主要是通過在課堂上的細細品味和課下對所學內容的回味及練習。教師不能強制性干預他們的學習過程,要以開放意識面對每個學生的進步和認識音樂的特殊理解。并在普及音樂知識的課堂中,以此引入幫助學生認識更多有趣知識的作業內容。
結論:
雙減背景能夠引發教師對小學音樂作業形式的研究,不斷引入提升學生素質的作業內容。但要如何完成其對任務的設置,還是要根據學生的認識和學習經驗,循序漸進的提升他們能力,進而創新音樂作業的內涵和目標,最終滿足學生多種需求,促進學生音樂學習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明旻,楊葉林,吳宣霖.基于大概念的小學音樂作業設計——以小學音樂寒假作業“童謠唱、演、創”為例[J].新課程評論,2022,(04):33-41.
[2]李笑.探索“雙減”背景下的小學音樂作業設計[J].小學生(上旬刊),2022,(03):82-84.
[3]張婷婷.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單元活動作業設計的探究——以《童年的音樂》一課教學為例[J].基礎教育論壇,2022,(0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