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器樂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激發學生興趣,引領學生審美,拓寬學生視野,促使學生創造的重要育人項目。而口風琴作為器樂的基本組合,對于小學生音樂鑒賞、音樂創造、音樂意識等方面的提升有著積極作用。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切實加強對口風琴功能與特性的研究與分析,并將其適度、靈活、科學、充分遷移至小學音樂課堂,借此來創新傳統小學音樂教學模式,變革課堂教學途徑。基于此,本文闡述了口風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口風琴;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應用
引言
教育講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音樂在人的教育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從小學階段注重對學生展開音樂修養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成長。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使用口風琴教學,能使學生在直觀的教學中理解日常音樂課堂中抽象的樂理知識,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個性發展。
一、口風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價值
(一)提高學生對歌曲的視唱識譜能力
視唱教學是現代小學音樂的基礎技能,在口風琴的培訓中,學生在聽唱到視唱過程中,協助完成口風琴演奏,與單純地視唱對比,幫助學生養成傾聽和默唱習慣,從而解決視唱音準問題。例如,通過演奏樂曲“小雨沙沙”鍛煉學生掌握la的移動手位和吹奏指法,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識譜能力。經過專家教學實踐表明,學習口風琴和未接受口風琴訓練的學生在音準和音樂理解程度不一,接受口風琴培訓的學生在音準和節奏準確性有明顯的優勢。
(二)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
在舊觀念教學中,音樂課堂以歌唱教學為主。隨著口風琴的應用,學生言演奏一首歌曲,要協調好手、耳、口多種器官的合作,亦要掌握基礎的音樂知識,例如,音樂節奏、音符、節拍以及鍵盤和簡單的口風琴彈奏方法。學生在學習口風琴的過程中,將音樂的基本素質轉化為學生自身音樂素養,在口風琴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結合鍵盤樂和吹奏的綜合能力,增加學生音樂的參與感,更直觀的將音樂的音準、節奏、吐音、氣息等難題通過實踐轉化為自身素養,以此來加深學生對音樂的多層次理解。
(三)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課堂教學提倡口風琴教學讓學生動手能力相對提升,通過動手演奏讓學生更好的協調手、耳、眼等器官。并且,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多向性和學生創作動機,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動手嘗試,將教師講解的知識結合實際因素進行演奏。
例如,利用生活中的聲音創作旋律,教師根據學生創作過程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對音樂創新的能力,并用口風琴來演奏自己的音樂,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學生用于展現自己的才能。口風琴應用到課堂使課堂氛圍輕松愉悅,充實、豐富了音樂教學課堂的內容,增強小學生對音樂的吸引力,同時,有效率的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和學生自身素養,促進學生全方面能力的發展。
二、口風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策略
(一)調動學生感情,讓學生認識了解口風琴
俗話說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對于音樂教學來說,首先是要培養學生在精神層面上的東西,這就是“器”。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之前,首先要做的應當是培養和調動學生的感情,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口風琴。作為教師,應當認識到器樂并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對樂器的某種使用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器樂中所傳達出來的音樂故事,感受到音樂的美妙。只有當學生真正的切實體會到并深入了解了口風琴這個器樂的故事和歷史,才能夠更加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對音樂的學習。
例如,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拿出首節課來帶領學生對口風琴有一個全面完整的認識。通過播放口風琴相關的歷史故事或視頻等,調動學生對器樂歷史故事的興趣;通過詳細講解口風琴這一樂器的構造,加深學生們對器樂的理解;接下來可以將口風琴輪流在班上傳遞,盡量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夠在使用樂器之前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和認識;最后教師還可以播放或介紹使用口風琴所創作的音樂或著名的曲子,為接下來的音樂教學做鋪墊。這樣,就從陌生到相識再到熟悉,這樣一個情感調動的過程,帶領著學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口風琴這一樂器,為口風琴音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
作為一種大眾化樂器,口風琴雖然攜帶便利、體積較小,但在演奏技巧上,也有著一定難度。若對于鍵盤與吹奏技巧的把握不夠充分、到位、精準,且疏于持久性、長期性訓練,其學習中的諸多問題、難點、困境也必然難以有效化解。而以興趣培養為導向的口風琴教學,則可使很多教學項目的落實,更為貼近小學學生身心特性,也更利于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
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時,應以充分利用口風琴為鋪墊,來創設教學情境,構建認知生態。對學生的情感、思想、認識等給予刺激與觸發,使學生逐步克服心理上的諸多排斥與抵觸,對口風琴技巧、要領、方法等學習充滿興趣,且愿意積極、主動、自覺嘗試,以慢慢激發其興趣,引領其體驗,來提升音樂教學效能。
(三)拓寬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小學音樂中涉及的一些較為基礎、簡單的樂理知識,以及一些較為復雜、頻繁的合作項目,若離開了輔助器樂的配合,必然會喪失其生機與魅力,教學效果自然不夠理想。而口風琴的融入,可切實拓寬了課堂路徑,更利于教學針對性、實效性的強化。
因此,根據不同教學項目的需要,教師應以充分、靈活、高效運用口風琴為鋪墊,來落實教學指導,引領學生探究,以更好發展其素養與技能。而且,在口風琴的作用下,很多教學活動的開展,自然會魅力四射、生機無限,更利于學生在合作、參與、感知、共享中獲得認識夙愿的釋放與發展需要的滿足。此外,還可通過對口風琴的利用,來塑造學生的審美情趣,開掘學生的認知潛能,以更好培育其音樂素養。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師在利用口風琴落實小學音樂教學指導時,應以具體教學內容為鋪墊,激發學生興趣,拓寬學生視域,塑造學生素養。讓學生在共同參與、深度體驗中獲得群體意識的培養,合作精神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沈燕萍.小學口風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吉林教育,2008(5):70.
[2]張麗娟,盧洪杰.口風琴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結合分析[J].中華少年.2019.(7)40.
[3]楊佳納.口風琴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新課程(小學).2019.(4)14.
作者簡介:徐艷,1976年3月,女,江蘇揚州,本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