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琦 胥宇虹

摘 要:紅色文化是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重要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環,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地位。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傳播基地,作為紅色文化傳播的主力軍,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對于館內紅色文化利用不同的傳播類型進行傳播,促使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文化的繁榮發展。博物館對于館內紅色文化的傳播形式以及傳播方式仍舊存在許多短板以及缺陷,博物館作為紅色文化歷史的見證者,需不斷地對軟件和硬件設施進行加強,創新館內外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博物館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播不僅起到傳承作用,更作為新時代下社會主義紅色文化的新起點,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更廣泛傳播,推動祖國繁榮強盛發展。
關鍵詞:紅色文化;博物館(紀念館);傳承;新起點
隨著現代社會不斷飛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優秀的文化需求越來越旺盛,國家對文化領域建設力度也不斷加大。根據媒體報道以及數據調查顯示,全國各地不斷加大對當地博物館的建設,優秀文化傳播在當地發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博物館是珍藏自然及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的重要場所,其珍藏的物品彌足珍貴,是國家不可或缺的珍稀文化傳承基地,更是一個國家以及文化的重要傳承與傳播起點。
博物館是文化歷史的載體,博物館的紅色記憶是國家及人民不可磨滅的奮斗史,更是刻在骨子里的記憶,博物館要整合革命歷史傳播紅色文化,新時代下鞏固人民愛國情懷是對國家與黨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促進與警示作用。
一、博物館里的紅色文化傳播類型
建國70周年已過,歡慶建黨100周年,時光一粟,記憶中紅色革命時代歷史漸遠,在時光洪流之中,親身經歷這段烽火連天歷史的前輩漸漸老去,只有博物館承載著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作用。文物承載沉甸甸的歷史印記,塵封的紅色革命歷史,博物館內每件歷史文物都在默默訴說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1985年,我國文化和旅游部頒布《革命紀念館工作試行條例》,指出各類革命紀念館是我國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指出革命紀念館的工作包括了調查征集、保護收藏、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等多個方面,明確表示要對人民群眾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各地紛紛響應加緊對博物館建設的號召,帶有紅色記憶的革命老區借此修建了地方性革命歷史性博物館,革命博物館是博物館的一個分支,展現當地紅色記憶文化傳播,并加強了革命歷史的傳播性和推廣性。
1.傳統展示方式
博物館的紅色文化傳播主要形式是圖文并茂,并與革命文物展示配合解說的傳統呈現方式。博物館是特殊學習空間,其展品既是觀眾來館參觀的主要對象,也是實現博物館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在互聯網不發達之時,紅色蘇區贛州市興國縣將軍博物館以圖片、文字、革命文物對革命歷史和革命老將軍進行介紹,對時代背景及其物品故事進行講解,再現當時紅色歷史。商品經濟的繁榮促進博物館還原紅色“文化革命”環境。
同時利用仿真蠟像技術刻畫人物形象再現紅色歷史更具有直觀性和記憶點,如興國縣將軍博物館中利用仿真蠟像技術還原秋收起義場景和革命先輩的人物形象,仿真蠟像細節描繪精細,細膩的衣著質感刻畫以及逼真的人物形象都透露出革命先輩在艱難困苦環境下的不易,博物館設計者利用新技術再現場景的同時對革命先輩人物刻畫也更加細膩,表現其表情神態作為博物館知名度提升的亮點之一,參觀者設身處地感受革命氛圍,加強了紅色文化傳播。
2.移動金牌人工服務解說
愛國主義教育的不斷普及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各地博物館與時俱進創新推出紅色文化傳播創新新方式。例如,手機掃碼金牌解說自助服務,其服務起到對展品歷史文字圖片的補充和延伸,利用看、聽、讀三種感官方式直接傳播紅色文化。金牌解說服務比以前現場人工解說較為準確且便捷,是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形式的一大創新,其實質上仍以口頭傳播,較于之前講解更加全面,配合展品以及圖片展示,觀眾能夠多感官體會紅色文化的魅力。
3.文創產品售賣
現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博物館推出專屬紅色文娛產品,紅色文化依托文娛實物產品售賣,以收藏為途徑達到傳播目的,文娛產品售賣讓紅色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潛移默化中加強人民對紅色文化的記憶和愛國情懷,文娛產品售賣是紅色文化與商品經濟的完美結合,更是文化傳播與商業傳播相結合的最終呈現方式。
4.融媒體新產品
新興媒體的興起與發展,廣泛的傳播速度使其成為新的傳播趨勢,各地博物館加入傳播熱潮開設旗下自媒體,傳播館內紅色文化,利用互聯網推出短視頻與網絡直播相結合的形式展現紅色革命記憶,擴大知名度,增強國民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科學網絡技術不斷發展改進,博物館利用新興媒體及高科技相結合出現AR、VR、4D、5D等沉浸式觀賞傳播類型,優良畫質加之視聽結合沉浸式傳播方式刺激受眾感官,引發共鳴和強烈心理感受,加深館內紅色文化傳播深度。
5.定期講座
博物館定期舉辦紅色文化傳播活動,請老革命家來講述革命故事,講述戰火紛飛艱苦的革命時代,邀請相關領域的歷史學家開設輕松、有趣的講堂,講述歷史研究中發現革命年代的趣事,同時進行趣味游戲活動傳播紅色文化,增加受眾互動性,加深紅色文化傳播印象,達到傳播力度最大化。
二、博物館紅色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
1.館內文物展示及解說單一性
現代年輕人記憶里關于博物館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無味、刻板嚴肅,有的甚至對本地博物館一無所知,對館內各項項目與紅色互動小游戲沒有興趣,原因是博物館對館內文化傳播渠道匱乏以及力度不夠。傳播受眾廣度小、大眾認知缺乏、館內文化遺產歷史底蘊傳播途徑缺乏、展覽項目缺乏趣味性、新穎性,以及大眾對館內紅色文化參觀展覽興趣不高等因素是館內文化傳播的弊端。諸多弊端突出博物館本身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落后性,相關宣傳推廣工作不到位,未結合社會潮流轉型升級,未搭上時代短視頻等新興媒體的傳播快車,導致博物館知名度不高,館內文物神秘感營銷不夠,吸引力不足,加之導游無趣解說,使大眾參觀博物館興致不濃。
博物館以具有空間形態的視覺形象為傳播載體,其傳播和學習的目的主要是通過觀眾對展品的觀察來實現。國民對優秀文化需求不斷增加,國家及政府加大對地方性紅色博物館的建設力度,博物館內部硬件條件逐步提升,但博物館歷史文化傳播展品展示途徑較為單一,簡單粗暴的圖文形式展示,紅色文化記憶和人物形象缺乏特色,乏味且無記憶點等弊端嚴重影響紅色文化傳播效果,成為當代博物館歷史文化展覽短板。另外,講解員口頭傳播歷史文化形式容易帶有講解員主觀臆想,導致講解差異從而影響受眾對展品歷史文化認知偏差,影響紅色文化傳播的準確性。博物館展出空間占地面積有限,圖文結合展出形式內容局限性大,紅色歷史文化傳播需要全面延展性及互動性結合,博物館建設者需要將館內特點和新興技術相結合,加以創新從而達到紅色文化傳播效果最優化。
2.館內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單一、宣傳手段落后
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欠缺導致文化宣傳力度不夠,宣傳廣度及受眾局限,嚴重影響其當地文化設施建設知名度,未起到博物館應有的文化育人的優良文化傳播效果,也未做到其文化傳播傳承職能。博物館舉辦講壇活動僅局限于線下,導致傳播范圍及廣度減少,館內缺乏專業宣發團隊及傳播力度導致宣傳覆蓋面窄,以至于參與受眾稀少,未達到預期效果,加之相關營銷手段落后,導致博物館活動知名度小,民眾參與度低,紅色文化傳播由于沒有專業的宣發團隊運作,導致傳播手段知識缺乏,非專業營銷手段更是形成了傳播壁壘。
3.館內工作人員素質有待提升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屬于文化科研領域人員,強大的知識儲備以及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尤為重要,提高館內工作人員素質迫在眉睫。近年來,由于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文化素養以及道德素質的欠缺而鬧出許多負面新聞,如館內藏品解說偏差、解說詞出現錯別字,嚴重影響受眾對歷史文化認知。
三、博物館紅色文化傳播的建議對策
博物館對紅色文化傳播需利用多方面資源進行整合,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結合機構優勢以及自身資源優勢達到紅色歷史文化的最佳傳播效果。紅色文化傳播結合時代背景,針對博物館內紅色文化傳播的弊端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從而促進紅色文化優質傳播。
1.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
創新紅色記憶與文化的傳播形式,可將博物館內觀賞游覽設施相應地更新及創新,利用較為新穎的傳播方式結合科技互動性的呈現方法,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目前,我國致力于打造“學習型社會”,博物館越來越被視作一個學習場所。博物館關于內部文化傳播展示方式需科普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讓人們有興趣參與紅色文化傳播,如利用VR技術讓游覽者身臨其境體會殘酷的革命戰爭年代,利用影片展現中國幾十年來的崢嶸歲月,巨幕強烈的視覺沖擊加上音效效果將影片內容印刻于觀眾的腦海里,觸動觀眾內心柔軟之處,使其內心產生強烈的愛國之情。利用高科技技術展現紅色文化,增加人們體驗的真實性和趣味性。新奇體驗也增加了孩童對博物館學習的興趣,同時起到了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從孩童抓起,促進紅色文化傳播。
生動的傳播方式擴大受眾年齡層,也促進愛國主義紅色歷史文化傳播廣度增大。博物館硬件設施的更新以及游覽方式的創新,要順應當代社會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之下,博物館的宣發要與時俱進,跟隨時代潮流和趨勢,建立旗下公眾號、抖音視頻號,利用圖文、視聽形式結合傳播館內展品歷史背景,利用新媒體傳播特性進行博物館知名度宣傳推廣,提高館內歷史展品吸引力,激發人民觀賞興趣,促進愛國主義教育普及,從而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和傳播成效。
例如,利用重要節假日開展文化傳播線上線下同步活動擴大影響度,在國慶節開展建國艱苦歷程講座,節日氛圍感和國慶節熱度相結合,進行愛國主義紅色歷史文化教育,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時代發展,科技創新,傳播方式革新的大背景下,博物館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是最終選擇。
2.成立博物館內部知識學習小組,促進工作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博物館作為傳承紅色歷史文化記憶的基地,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者,更是我國珍藏各類紅色文化文物瑰寶的寶貴倉庫。博物館建立館內學習小組定期開展紅色歷史文化學習活動和知識培訓讀書班,提升員工文化道德素養和工作水平,確保歷史內容真實性和圖文展示的嚴謹性及準確性。現有員工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及時全面考察新招員工文化道德素養和知識能力,保證博物館文化嚴謹性傳播及加強紅色文物優質保護,館內學習培訓小組的開展促進員工樹立不斷學習,提升自我的工作理念,不斷勇攀高峰。
3.愛國主義教育進學校的同時也要深入每個家庭
積極推動博物館與學校雙向聯動促進紅色文化傳播,開展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愛國主義教育協同機制,利用群體傳播完成對紅色歷史文化的普及,作為紅色記憶傳承新起點的博物館是愛國主義教育及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是紅色文化堅實有力的后方儲備軍。推動紅色文化走進校園,將愛國主義教育從孩童抓起,有利于早早樹立孩童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同時也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以及為祖國奉獻的決心,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穩定發展。博物館聯合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也可以相應推出親子游博物館等家校統一的紅色文化實踐活動,推廣紅色文化融入家庭,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同時,家庭全體成員也受到了紅色文化的熏陶。紅色文化就以家庭單位為傳播,由小家輻射到大家,由小及大傳播紅色文化,促進紅色文化全面傳播。
4.整合資源,形成網狀傳播
博物館的紅色文化傳播需要各機構乃至各行業進行資源整合,達到合作共贏,使紅色文化傳播呈現出以博物館為中心的傳播網。通過大眾傳播功能與模式的拓展,促進博物館服務社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文博界的共識。
大眾傳播是指職業化的傳播機構利用機械化、電子化的技術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數人傳送信息的行為和過程。實踐證明,大眾傳播逐步發展為傳播者、信息、工具(媒介)、受眾的雙向循環流動,大眾傳播媒體是以傳播信息為主要活動的專業化組織,傳統的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都是大眾傳播媒體,而博物館是以文化傳播為目標,進行大眾傳播活動的文化機構。
博物館也具有其大眾傳播的屬性,博物館的收藏、研究保護、展示等基本功能都是在努力實現文化傳播功能的最大化。實現博物館文化傳播資源整合利用率最大化的同時,加強其自身的大眾傳播屬性,博物館的大眾傳播屬性是以博物館作為傳播者對文化信息進行相應的選擇、組織、加工,通過一些相應渠道、媒介(主要指展覽陳列)然后達到觀眾和受眾。在資源整合的形式下,以博物館為紅色文化知識儲備庫和傳播后盾的功能為基石,利用大眾傳播的屬性加大紅色文化信息傳播廣度,構建以博物館為主,其他機構組織為輔的紅色文化新型的傳播方式。
1948年,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在《傳播在社會中的機構與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文中提出了“5W”模式:誰(Who)、說什么(What)、通過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對誰(Whom)、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s)。博物館資源整合形成的傳播網狀圖是以“5W”模式為基礎,博物館作為傳播者對應“誰”,其內容就是博物館之中的文化對應“說什么”,利用全國性主流媒體以及自媒體、社區媒體以及相關的文化傳播媒體等為媒介對博物館文化進行宣傳,這對應的是“通過什么渠道”,這個時候媒體不屬于傳播者,它的職能屬于傳播媒介,從而將博物館文化傳達給文化傳播媒體的相應受眾。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媒體受眾是一個很巨大的群體,這就對應“對誰”,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播者利用文化傳播媒體作為媒介將媒體受眾轉變為博物館文化受眾的同時,也促進博物館文化的傳播廣度,這就是對應“取得什么效果”。
以“5W”模式為基礎,博物館為主要傳播者,全國帶動地方,地方覆蓋本省,輻射他省,由大帶小,地方補充全國紅色文化,形成一張傳播網狀圖。
同時,博物館可以積極與電視臺、社區等社會文化傳播機構合作,進行相關資源整合,博物館作為提供歷史文化資料的后方基地,利用大眾文化傳播媒體作為媒介傳達給大眾,促進紅色文化傳播的廣度與多樣化,讓紅色文化深入人民生活,形成區域覆蓋。
例如,博物館聯合社區文建,開展紅色文化走入每家每戶的社區歷史宣傳活動,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紅色文化記憶的直接與間接性相結合的社區傳播,形成由點到線來進行紅色文化歷史傳播模式,增強文化滲透性,深入人們社會生活,全方位傳播紅色文化,促進紅色歷史文化的普及化,同時推動當地紅色經濟文化的發展,社區傳播紅色歷史文化是點與線之間的傳播,相對來說具有瞬時性。
另外,對于點與面傳播,則需要博物館與電視臺等官方主流媒體機構以及政府宣發部門合作,通過其傳播渠道,收獲部分固定受眾。因主流媒體受眾及其粉絲黏性較為穩定,通過主流媒體作為媒介傳播的途徑,使博物館在主流媒體的固定粉絲群體中具有了一定知名度,保證紅色文化持續通過其傳播的同時,確保固定的人際傳播以及群體傳播的途徑,保證紅色文化穩定持續輸出與傳播。
但是,在不斷傳播的過程中要防止其傳播內容模板化及思維固化,不能違背博物館作為主要傳播者的身份,要以博物館為后方歷史資料基地,抓取其中歷史記憶看點為傳播吸引點,從而推出相關的欄目、視頻等宣傳作品。
同理,要想在全國進行紅色文化傳播,應建立一個以國家級紅色文化博物館為中心,進行主要歷史資料儲備,并以國家級紅色文化博物館作為主要的文化傳播者,充分發揮博物館自身的大眾傳播屬性,結合各種媒體形成國家級媒體帶動地方性媒體紅色文化傳播向周邊發散和輻射,形成覆蓋全國的紅色文化傳播網。
在傳播網的結構下各地方的本土紅色文化與地方性文化融合進行補充與延伸,形成易于本地受眾接受和傳播的,具有地方特性的紅色文化。地方紅色文化博物館作為地方性紅色文化歷史資料儲備中心和主要傳播者,充分發揮地方性博物館的大眾傳播屬性,社區政府傳播和地方性主流媒體及自媒體則作為紅色文化的傳播分支,傳播效果是由大輻射到小,由群體到個人,利用人際傳播途徑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持續傳播的區域網。
在一部分穩定的受眾基礎上,聯合地方性主流媒體及自媒體在已經積累的粉絲基礎上,利用自身對地方的影響度向周邊發散和輻射,加強地方性紅色文化傳播區域網的密度。
全國紅色文化傳播網包含地方性傳播區域網的傳播方向,地方性區域網對全國紅色文化區域網起到一個強化補充和延伸的作用,二者相融合,相輔相成,讓紅色文化傳播形同蜘蛛網的形式覆蓋全國各地,影響到每一個地區的受眾。
5.加強媒體宣傳,促進文化傳播范圍
博物館被人們譽為高雅的文化殿堂,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清高姿態,在文化宣傳的“三貼近”原則提出之后,博物館需要重視媒體宣傳,希望通過大眾媒體讓博物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博物館可以利用現代社會新型傳播手段增加其知名度,建立活動推廣的宣發團隊,與大眾媒體合作,針對博物館舉辦文化講座,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利用手機、直播軟件APP以及電視直播去推廣和展出,力求以觀眾需求為核心,全方位、立體式推薦精品展覽,采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雙管齊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擴大博物館的紅色文化傳播范圍。
增強博物館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慕名而來參觀的游客以及受眾,促進館內紅色文化的傳播,大眾媒體的傳播擴大了博物館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
6.突出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
各地博物館利用本地特色結合歷史背景下形成的紅色文化,創新發展,展現博物館的本土特性。紅色歷史具有地區差異性,革命蘇區贛州是紅軍根據地,由此結合江西紅土地特色,在瑞金葉坪紅軍根據地打造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紅色歷史記憶博物館和相關紅色景點,帶動當地經濟旅游的發展。
同時,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著名歷史編成一首朗朗上口的紅色文化童歌,傳播到老少皆知,便是本土紅色文化通過人際傳播的最優例子;遵義會議作為黨的歷史重要轉折點,結合其歷史地位本土特色,打造貴州紅色旅游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地方性紅色文化具有本土文化特性,贛南蘇區革命根據地和貴州遵義會議遺址同屬于紅色文化歷史博物館。
但是二者對于其紅色文化內涵、時代背景以及地方的本土特色都不盡相同,地方性博物館突出地方特色,展現其紅色文化特色是重點,贛南蘇區革命根據地以瑞金為例,其特色是結合歷史和本地特色宣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紅色革命精神;遵義會議作為黨的一個重要歷史轉折點,結合時代背景以及本土特色,在將“創新”融入貴州的紅色文化傳播中,提升人民的價值觀念,促進當地經濟、文化、政治的繁榮發展。
7.打造地域品牌優質文創產品
根據2017年2月,國家文物局在《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2020年發展目標可知,國家大力支持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通過國家政策制定以及博物館客流量數據統計以及往年的文創產品售賣逐步增長的數據分析,打造符合博物館紅色文化的地域品牌優質文創產品已成為趨勢和潮流,隸屬于國家重視文化傳播途徑方式實體化途徑之一。
作為紅色文化博物館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到館內文化定位,明確館內文創主打產品同時思考館內優質衍生優質文創產品,利用館內優質紅色文化進行構思創意以及融合推出本土化紅色文化獨有文創產品,除去原有傳統的館內文創產品售賣途徑,可以嘗試文創產品售賣新途徑,上架文創產品商城于官網,利用互聯網新型售賣途徑傳播館內文化以及提升博物館紅色文化影響力。
聯合當地地域優秀服裝、鞋包品牌進行合作,集思廣益與設計高校師生達成戰略協議推出符合所處地域品牌優質原創文創產品,提高博物館自身文化地域影響力,利用文創產品將當地品牌形象推廣至全國乃至世界,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在博物館官方網站開設專門文創版面售賣文創產品,利用館內文化進行產品包裝設計推出福祿壽銅器擺件、宮貓迎福水晶球音樂盒等裝飾、娛樂、生活所需多樣類型文創產品,同游戲公司達成合作開發文化類小游戲;同互聯網公司合作推出文化原創類輸入法等互聯網產品;同動漫公司聯合制作文化動漫等多樣形式打造符合博物館自身的文化衍生地域品牌優質文創產品。
紅色文化博物館可以利用館藏相關文獻資料以及文物形象加以創作和利用,推出符合本土形象以及順應紅色文化傳播的優質文創產品,加強與本土公司、技術人員合作推出真正屬于具有區域本土化、品牌特性、產品多樣化、質量優質化的文創產品,優質文創產品有利于促進受眾對紅色文化博物館的興趣及喜好,利用文創衍生技術產品可以提高受眾所紅色文化好奇從而促進博物館受眾人流,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利用科學技術將紅色文化傳播到廣大土地上,起到1+1>3的真正效果。
四、結語
博物館的紅色記憶不僅存在于館內珍藏文物,也不僅是館內文字記錄的歷史,更是紅色文化在媒介大融合新時代之中,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傳承和新起點。博物館內的文獻記錄的是革命時期艱苦奮斗的記憶,不斷發展和傳承紅色文化,體現每個時期中國人民不同的奮斗史,博物館作為紅色記憶以及紅色文化最重要的見證者,在緬懷過去的紅色歷史記憶中,不斷為紅色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博物館的紅色文化傳播是國人底氣來源的歷史文化底蘊基石,是紅色文化記憶的傳承,更是新時代的新起點。
參考文獻:
[1]鄂天航.博物館的紅色文化資源整合與利用[J].《西部論叢》,2020
[2]邊 靜.漫談觀眾研究視角下的博物館傳播[J].文物世界,2017
[3]于 寧.淺談博物館傳播過程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9
[4]楊靜坤.淺談博物館的傳播功能[J].新聞研究導刊,2014
[5]田慧雯.淺談紅色文化的傳播與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J].中國民族博覽,2020
[6]郭若鴻.城市規劃展示館的城建檔案傳播功能研究——以南寧市城市規劃展示館為例[J].城建檔案,2021
[7]楊 莉.移動傳播情境下傳統文化的傳播邏輯及重構——以故宮博物院傳播實踐為例[D].暨南大學,2019
[8]尤彬志.淺談博物館的傳播實踐與反思[J].南方論刊,2017
[9]張 魯.社交媒體時代的中國博物館傳播模式研究——以故宮博物院為例[D].浙江大學,2016
[10]陳世烈.淺談縣級博物館免費開放服務以及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J].消費導刊,2016
[11]李武光.淺談博物館免費開放對推動當地文化發展的作用 [J].魅力中國,2010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作者簡介:劉雯琦(1998—),女,漢族,湖南婁底人,碩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方向);胥宇虹(1975—),女,苗族,江西臨川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及播音主持藝術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