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娟

春去秋來,歲月匆匆,21年的音樂教師之旅讓筆者從一個懵懂中走上三尺講臺的小姑娘成長為青年教師的中堅力量。而在這不斷豐富自我的過程中,蘊藏著許許多多助力筆者成長的光芒。
一、揚帆起航,助力成長曲
“能歌善舞,會彈琴”曾經的筆者以為掌握這三樣基本功就是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在真正踏上講臺面對學生的時候,筆者才發現: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上好音樂課!
且行且思,2007年11月,筆者代表街道上了一節區級的音樂公開課《回聲》,這節課得到了當時的區音樂教研員余占友和特級教師吳少華的一致好評,這讓筆者很受鼓舞,此后,筆者積極參加教育局教研室組織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課余時間大量的觀看名師課例,在各種公開課的任務中勇于接受挑戰。一次次立足于課堂的公開課、錄像課等等,恰似遇上一位位良師益友,讓筆者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受益匪淺,揚帆起航,快速地成長起來。
在2009年廣東省音樂優質課現場評比活動中,筆者所上的《搖船調》獲得了廣東省二等獎,2014年參與錄制第一批佛山市名師微課,筆者錄制的葫蘆絲課《荷塘月色》獲佛山市中小學新課程優秀課微課評比一等獎,2019年錄像課《金孔雀輕輕跳》獲禪城區“一師一優課”活動一等獎。2020年疫情期間錄制的佛山市名師有聲課《祖國祖國我們愛你》獲市級優課并全市推廣榮登學習強國。在2021年的基礎教育精品課評比活動中,筆者執教的《大海的歌》獲得省級精品課的榮譽。
二、筆耕不輟,助力內涵曲
撰寫教案或是聽課評課,“提筆”都是青年教師的必修課,而如何“提筆”、提筆后“寫什么”、能否“妙筆生花”?這不但需要大量的知識累積,更是思考的提煉過程。一個優秀的音樂教師,不但要求勤練“彈唱跳”功夫,更要求會思考、善動腦,而這一切僅靠自己摸索思考,成長的步伐不僅慢,還很有可能會”繞彎路、甚至走錯路”。這時,你是否特別希望有人可以幫你答疑解惑?希望有那么一束光,可以照到自己?
幸運的是,筆者遇到了特級教師吳少華老師,成為了她眾多徒弟中的一員。吳老師就是那道光,你離她近的時候,她的光不但照到你,還能讓你進步的步伐更有動力、更有能量。在潛移默化之下,你會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變成一道光。 筆者清楚地記得加入讀書群的那天是在和吳老師探討如何提升寫論文能力的時候,她鼓勵筆者加入工作室的讀書群,因學校工作繁忙、家里又有兩個年齡不大的“讀書郎”,在筆者擔心自己兼顧不了想退縮的時候,吳老師勉勵筆者:每天堅持十分鐘,以后,你一定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于是,從一開始的默記強行提醒自己每天閱讀、試寫閱讀心得,到現在的一天不閱讀總覺得少了點什么。隨著時間增長的,不但是越來越多的打卡記錄,更多的是在每天閱讀專業書籍或者名師教學視頻,再寫個簡短的感悟的反思性學習中,從開始的無從下筆到現在的敢說敢想敢實踐,點點累積、些許記錄,揮筆的過程就是專業成長的印記。
“閱讀學習的累積終會成為你成長的奠基石”,在閱讀了許多名師的課例、論文等著作后,筆者重新認識了筆桿子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它是反思教學方法、理清教學經驗,形成自我教學風格的思維助手,更是幫助我們成為成長型教師的科研支撐。
或許是閱讀書籍帶給筆者的靈感,也可能是閱讀累積的思維碰撞,再一次拿起手中那支筆的時候,筆者忽然覺得下筆的時候沒有那么困難。2015年筆者撰寫的論文《如何讓孩子愛上課堂小樂器》刊登在《師道 教研》2015年第三期的期刊上。今年筆者撰寫的美育案例《歌聚童心 夢飛揚》獲得了佛山市第七屆藝術展演美育創新改革案例的一等獎、撰寫的論文《小學中年級學生口風琴學習的有效策略》獲得了佛山市中小學有效教學論文評比的一等獎,并很榮幸地被推送到省參加評比獲得了省論文評比的三等獎。
而在讀書打卡群,我們經常接到群里小伙伴的各種喜訊,論文、課題、展示課、藝術展演等獲獎信息接踵而來,“音你而美”大家庭里洋溢的都是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你的點滴進步,大家都發自內心地為你鼓勁加油!在這樣的群體里,你會不自覺地向前進,因為你知道,你所期待的明天,都蘊藏在努力耕耘的現在。
三、樂音流動,助力暢想曲
音樂教師就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在流動中交織成一首動聽的樂曲。2009年,筆者來到張槎中心小學這所民樂特色學校,課堂樂器教授葫蘆絲、社團訓練民樂隊,這全都是筆者沒接觸過的領域!一竅不通,有些迷茫,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邊學邊教,一切從零開始,這次筆者和學生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一次音樂課上,筆者在范奏《清晨》這首作品時,因沒把握好低音SOL的位置,每次吹到這個音時,便會發出奇怪的聲音,學生們都看著筆者笑的不行,等筆者吹完,有學生迫不及待地說:“朱老師,相不相信,下課時,我肯定能吹得比你好!”“相信,必須相信,你年紀比我小,學習能力比我強呀”筆者調侃道。沒有想到,筆者這并不高超的范奏竟讓學生找到了自信,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他們非要把筆者比下去才覺得過癮。至于學習過程中碰到的難題:長音?吐音?打音? 那就是“天上飄下五個字兒:那都不是事兒”,最意想不到的是五(1)班的小梁,這個以前一直不愛說話的學生下課的時候總追著筆者問:“朱老師,下節課學什么新曲目?”他的媽媽還特意加了筆者的微信,只為了告訴筆者,小梁在音樂課上表演受到了筆者和同學的肯定后,上其它課也開始大膽發言了。就這樣,筆者和學生們一起“摸著石頭”趟過了器樂學習這條美麗快樂的“河”。
在和音樂科組的同事們一起摸索前進的十年中,校級葫蘆絲隊連續兩屆蟬聯禪城區課堂樂器比賽冠軍,民樂隊兩次獲得廣東省器樂比賽金獎,筆者和同事們一起摸著“石頭”品嘗到了器樂學習這條幸福的河水味道。
2019年的秋天,因教育局工作安排,筆者又回到了張槎小學,一開學筆者就接到了新的任務,輔導語文科組及部分學生共60人參加“課文誦讀比賽”,而時間只有短短的兩周,時間緊任務重,憑借著對語言藝術的熱愛和同事們的鼎力支持,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每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精心編排,細致“雕琢”,科學訓練,最終我們取得了禪城區特等獎的好成績。訓練時的激情碰撞仿佛還在眼前,同事們上揚的嘴角、笑彎的眼睛讓筆者嘗到了跨學科合作的幸福味道。而在剛剛結束的佛山市第八屆藝術展演比賽中,筆者輔導的表演唱《我們》獲得了佛山市金獎。看著學生們在不同的舞臺上綻放自己的風采時,站在舞臺下的筆者聞到了陣陣花香的味道。
“三尺講臺存日月? 流動音符頌春秋”,21年的音樂教師之旅,始終不變的是筆者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之心。在未來的旅途中,筆者愿繼續傾我所愛所學,用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化作一個個音符撥動學生們熱愛音樂的心弦,讓樂音奏響的星光灑落在筆者和學生們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