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祥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探索有效的歷史教學手段,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化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首要目標。同時,高中是學生歷史學習的關鍵時期,面對較大的學習壓力,教師更要采取高效的方法進行歷史教學。在此時,學生已經擁有了基本的歷史學習能力,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思維導圖能夠將歷史學習結構進行優化,利用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歷史學習效率。基于此,本文從思維導圖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意義,并提出相關優化對策。
關鍵詞:高中歷史、思維導圖、應用
前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歷史教學的愈加重視,歷史試題難度也隨之提升。在這種背景下,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和學生一起重新探索最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和歷史學習方法。作為一種科學的信息管理方式,思維導圖通過將人大腦中的思維過程外化,形成具體的看得見的思維網絡。能夠讓人的思維更加清晰,提升思想的邏輯性和思想深度。所以在高中這個歷史學習的關鍵階段,利用思維導圖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十分必要了。
一、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一)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是一門非常實用的課程。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歷史的知識和歷史事件本身,而是為了培養歷史批判思維能力。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則是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完整度,所以,一張合格的思維導圖,是要將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歷史思考能力提升。
(二)知識系統化,提高知識記憶
思維導圖也叫心智圖、樹狀圖,是通過文字、線條、圖形、顏色等將各個層次的主題關系、隸屬關系、層次關系串聯起來,利用學生左右腦的機能,開發學生在記憶、閱讀、思維等方面的潛能。通過繪制的方式,把老師講授的重點內容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在各個重點之間加入不同的線條,把零碎的歷史知識編織成一張大網,可以通過圖形、色彩等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記住所要記住的內容。
二、高中歷史思維導圖的應用策略
(一)應用思維導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中生處在理解和表達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學習傾向性和隨意性較大。所以教師在設計歷史課程的時候,要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環節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引發學生的興趣,帶領學生進行思維延伸拓展,促進歷史學習思維發散。
例如,在必修一第一單元“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學中,可以以“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不同”為核心,讓學生在學習了基礎的政治制度之后,進行思維化的分辨。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關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思維導圖繪制: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在這個廣闊的歷史知識思維空間中,學生就可以產生思維聯想,如“目的、對象、內容、影響、結果”等,這時候歷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也樂于參與其中。
(二)積極轉變思想理念,建立知識體系
高中歷史要實現思維導圖的科學化和高效運用,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要不斷地改變和創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采取有效的、高效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在運用思維導圖時,要有遠見和先進性。這是指在自主預習階段,老師要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用生動、直觀的思維導圖,掌握各種知識的內容。
例如,在教學必修二“古代中國的基本經濟結構與特點”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優化高中歷史的知識結構。教師在講解這一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會提到農業、手工業、商業的不同發展進程,學生需要掌握這些知識點并進行相應的練習。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將相關的知識點以及對象的練習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內容,優化高中歷史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在運用思維導圖時,要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來構建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而鞏固自己的歷史素養和認知,從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三)在課堂前的預習活動中使用思維導圖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課前預習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的自主性的重要手段。而將思維導圖引入到課堂預習中,可以大大提高課堂預習的效果,并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歷史思考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在課堂上為學生安排預習作業,并對預習對象進行明確的解析,從而使學生能夠在預習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的學習與探索。在預習前,教師要對預習內容進行反思與聯想,鏈接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對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回顧與復習,并將其從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預習轉變,做到以舊為新。
例如,在預習“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新知識時,老師要讓學生在探索新知識的同時,畫出思維導圖,從預習目標向外延伸,通過對新知識的研究,進一步完善認知,用關鍵詞和符號勾勒出整個預習框架。思維導圖中應包括物質生活和習俗、交通和通訊、大眾傳媒等知識點,讓學生清晰完整的實現有效預習。從被動學習到積極學習,從而達到更好的預習效果。
(四)應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加深記憶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記憶力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歷史作為一個人文學科,面對眾多的史料學習知識,學生的記憶力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良好的學習結構優化,旁征博引,促進歷史思維知識網絡的不斷發展。例如,在高三進行歷史大復習時,可以結合思維導圖的相關分支概念,引導學生將歷史知識分門別類,有創意的繪制思維導圖,如可以將“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等與某一事物、事件分別對應,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后可以讓學生在這種提綱式的思維導圖的指引下,進行歷史知識梳理。在這種清晰可見的思維導圖運用模式下,學生的思維開始不斷發展。通過各個時間和事件之間的聯想記憶,學生記憶力得到了鞏固提升,同時還調動思維進行不斷地發展,提高了歷史學習效率和認知記憶能力。
結語:
總之,發掘有效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是當前新課改背景下的必然趨勢,為學生的歷史學習和個人成長產生長遠的實踐價值。高中歷史教師應該為了建立有效課堂不斷努力探索,利用思維導圖促進教學優化的這種方式,為他們塑造廣闊的時空觀念和邏輯思維能力平臺,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宋春杰.思維導圖視域下的高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模式——以"近代中國前期的救亡道路"為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B),2020(2):4.
[2]周飛.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有效運用[J].啟迪與智慧:下,2020(5):1.
[3]徐冬梅.思維導圖,讓高中歷史教學更加輕松[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21(13):1.
[4]陳云.淺談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整合應用[J].東西南北:教育,20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