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華
摘要: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特殊時期下,以課本知識為契機,利用本土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生活,提升語文素養,還能增加學生對故鄉的了解,增進學生的鄉土意識。
關鍵詞:資源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語文素養;鄉土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表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①隨著疫情的到來,原本如火如荼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被迫按下暫停鍵。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學科的學習和生活實踐密不可分。即使在特殊期間,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開發本土資源,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親近自然,發掘本土自然資源。
“新課標”把風俗民情、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等地方資源,明確定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創造性地開發鄉土語文教材資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學習視野,還可以使學生養成留心自然關注社會,參與實踐與社會交往的習慣。疫情期間,除了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人們的生活基本上還是井然有序。在不聚集的情況下,可以自由進出小區、到就近公園。這就為挖掘自然資源提供了可能。
人教版語文八下第二單元寫作實踐第三題為:
你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近幾年來,你覺得周圍的環境有了哪些變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圍的環境”為話題,寫一篇事理說明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②
以這次作文為契機,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經調查,我校學生基本都住附近小區。該區域最大的自然優勢就是有鳳河從東邊緩緩流過,穿過小區旁邊的濱河公園,再奔向市區。學校大部分學生,從小就是在鳳河兩岸長大。洗澡、釣魚、摸蝦是大家共同的童年記憶。同學們也見證了鳳河從污水河到清水河的蛻變。但是,鳳河為什么會有巨大的變化,很多同學說不清楚。基于以上學情,我們在年級開展了“鳳河蛻變大調查”活動。調查分為:鳳河走向、鳳河及兩岸的植物、鳳河中的魚類、“我是獨特的水”四部分。鑒于實際情況,調查不分小組,可以求助家長或小區中的老人。個人將調查結果帶回學校后再分組進一步交流總結。經過調查,同學們發現:鳳河有老鳳河和新鳳河之分,鳳河中的植物有蘆葦、茅草、蓮、菖蒲等,水生魚類以鰱魚、鳙魚為主,鳳河中的水是中水。更有同學驚奇發現:鳳河兩岸的坡度及植被有儲水、過濾功能;老鳳河旁的留民營村民最初是遷徙過來的。這些發現讓同學很興奮,原來鳳河還有這么多秘密。有了調查結果,單元作文實踐任務就很輕松完成。
接下來,同學們一鼓作氣,有的同學將目光轉向附近的濱河公園,研究起了濱河公園的前世今生,結果發現三十年前這里曾經是棚戶區。有的同學通過小區隨機采訪,給物業呈現了小區綠化設計方案。通過發掘本土資源,同學們更加熟悉、更加熱愛腳下這片大地,也會主動地把探索的眼光投給自己熱愛的土地。
二、關注社區事務,講述身邊美麗故事。
社區是學生從小到大主要活動的場所。特殊時期,社區作為抗疫的第一道防線,每天上演著很多動人的故事:清潔工格外認真的進行垃圾分類、清理,門衛一邊又一遍提醒著人們進出注意事項,做核酸的工作人員和服務人員兢兢業業堅守在陣地,快遞小哥滿頭大汗精確投放,物業人員一遍遍地給小區設施消毒,鄰里之間友好提醒、幫助……這些動人的故事溫暖著每一個人。它們值得發現和傳送。
網課期間,我們學了語文人教版八下第六單元,該單元作文實踐其一內容為:
我們熟悉的各種事物,都可能引發故事。比如眼睛、頭發、嘴巴,比如校服、手機,又比如軍訓、旅游、社會實踐活動,等等。這些物或事一定又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富有戲劇性的故事。……以《——的故事》為題,寫一篇作文。③
鑒于網課的現實,我們把目光聚到了當下,借此機會發掘特殊期間小區美麗故事,發掘網課期間學生心聲。于是組織學生開展了“快鏡頭”系列活動:拿起相機拍下身邊美麗瞬間,并附上簡要的文字說明。同學們對這次活動異常積極,交上來的照片也是異彩紛呈:有臉上帶著深深印痕的在角落中吃盒飯的大白,有艷陽高照下有序的等待做核算的隊伍,有用標準姿勢敬禮的門衛,有舉著健康寶圖片在核酸現場服務的志愿者,有剛出生偎依在母親身邊的野貓,有在樹蔭下高談闊論的老人,也有認真上網課的身影……每一張照片的內容同學們都似曾相識,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同學們都驚嘆不已:原來,我們的身邊有這么多美好的故事。通過活動,同學們更加了解、熱愛自己的小區,也愿意為小區的更加美好去做一些事情。
有了活動,有了感悟,寫起作文來自然得心應手。有同學講述了做核酸的見聞:“寬大的防護服套在她的身上,不免會顯得有些臃腫,走起路來就像一只小企鵝,但這卻擋不住她快速的腳步。她一遍又一遍地喊著‘請間隔兩米,謝謝’,‘請掃一下健康寶,謝謝……’聲音不免略帶沙啞,但卻從未停歇。她的身后還有兩位拿著酒精在噴灑的志愿者,汗水懸掛在他們的護目鏡上,但沒能遮擋住他們的步伐,一遍又一遍的走過”;有同學講述了小區的故事:“山楂樹下,一群孩子嘻嘻哈哈的上躥下跳;幾個面色紅潤的婆婆搖著蒲扇,嘮著嗑;濃密的葉子篩下金色的陽光,忽閃在下棋爺爺的臉上……這就是祥和的高米店南里。我愛我的高米店南里。”……每一個故事都讓人感動。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學生走出書屋,走向社區,以主人翁的姿態區去關注社區的方方面面。
此外,特殊時期還可以進行一系列拓展閱讀活動,讓學生更好了解腳下的這片土地。比如在進行鳳河調查之后,我們拓展了《大興新鳳河煥新生》《再生水,讓城市循環起來》《城南行動計劃》等文章,同學們通過拓展閱讀,了解了鳳河用再生水的原因及整個市區環境改造計劃,對隨之而來的老舊小區改造、南城綠化建設方案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語文素養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正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即使在疫情期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也應該繼續下去。發掘本土自然、人文資源,是疫情下綜合實踐活動“向內轉”的一個很好嘗試,它不僅能促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大大增加學生的鄉土意識,使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更熱愛腳下的這塊土地。
參考文獻:
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市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②《八年級下冊語文》P48,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③《八年級下冊語文》P129,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