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強峰
中國古代陶器凝聚著歷代工匠藝人手工制作的心血,蘊含著制作工藝的造型美、韻律美、精致美等。所以要通過美的感受與美的體會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義,可以從對中國古代陶器的欣賞和了解出發,真正做到透過物質產品感知不同程度的審美屬性。因此,中國古代陶器中的工藝美術賞析,不僅需要感受工藝美術的外在形式美,也要透徹體會其特有的人文內涵,這樣才能發揮出掌握知識和欣賞方法的優勢,進一步賞析具有民族藝術特色、技藝精湛的傳統文化遺產。
工藝美術賞析是了解各具特色、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工藝的前提,也是對工藝美術作品形象又具體的審美途徑。所以工藝美術賞析的概念,關鍵在于是否具有不同程度審美屬性的物質產品,以及是否在多種感官的欣賞下,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與精神內涵。為此古代工藝美術的審美要點,體現在手工制品形態與文化性質等方面。尤其是中國古代陶器中的工藝美術,一方面通過不同的造型和裝飾體現著不同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則是根據形制工藝的不同,體現出不同的制作水平。中國古代陶器中的工藝美術賞析,包括彩陶、黑陶、彩繪陶、釉陶等陶器的工藝美術賞析。
中國古代陶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一萬多年前的原始社會,人們將陶器作為日常生活的器具,彰顯了陶器的最初作用與制作的目的,而在記錄古代文明發展的過程中,通過發現的各種陶器的使用痕跡,明確了原始陶器的出現為陶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陶器的產生屬于偶然的現象,而制陶工藝的不斷探索和嘗試,逐漸成了中國古人生活的重要內容,以此展現出陶器的實用價值。中國古代陶器的成功燒制,一方面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使得陶器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具有實際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另一種存在的價值。
陶器從產生之初,其造型就在不斷演進,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中國古人對事物的認識不斷提升,以及對工藝美術的研究也在發生變化,既能反映出中國古人對美的向往,也能體現出中國古人對藝術的理解。為此探究陶器的分類與造型,對于中國古代陶器中的工藝美術賞析,具有一定的鋪墊作用與知識輔導作用。首先,原始陶器的造型十分簡單,主要作用為盛水和儲藏糧食,不同地區的陶器形態具有不同的風格,發揮著輔助生活的作用。其次,出現的各種造型的裝飾陶器,體現了人們對陶器功能的發掘與利用。最后,由于陶器具有多樣的用途,據此可以分為不同的陶器類型。比如作為飲食用途的陶器,作為炊煮用途的陶器,作為工具類型的陶器等。其中,陶器的造型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涉水器,如漩渦紋尖底瓶等;飲器,如杯、角、觚等;盛貯器,如壺、罐、甕等,可以看出陶器的造型是多樣的。此外,陶器造型的形式美感變化,也是追求陶器整個形體的均衡之美,以及按照結構和形式美的規律去創造。這樣一來,陶器的分類與造型是多種多樣的,實際應用價值與審美特征也是千變萬化的,其追求藝術的美感與藝術創造的過程,正是我們深入借鑒與研究的價值所在。
中國古代原始陶器的卷形紋設計,主要是通過卷形的符號,體現出陶器的圖騰演變,以及對自然的描繪等,由于不同的符號所代表的真實意義不得而知,造成對于這種卷形紋藝術形式的探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為此,當卷形紋正式成為陶器裝飾的紋樣,卷形紋對于陶器的工藝美術鑒賞有一定的啟發與參考價值,不僅體現在符號意義的構建方式上,也體現在符號組合的多變性理解中。這樣一來,對于原始陶器的卷形紋賞析,其工藝美術賞析的層面更加的多元化,涉及陶器功能方面與藝術美表現方面,還能進一步深層次地探究工藝美術的文化內涵與制作魅力。由此可以看出,陶器與符號的表現方式相結合,是陶器進入藝術發展階段的標志,也是剖析美感的方法之一。只有熟練使用藝術符號,才能形成更加獨特的陶器藝術文本符號,通過陶器裝飾或造型的多種展示方式,成就藝術欣賞過程中對陶器的深層理解與感知。同時從單一的陶器作為器具使用,轉向于超出實用意義的價值體現,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工藝美術賞析,將其延伸到藝術的表現內涵與獨特性等層面。比如,由原始陶器單一平面的卷形紋裝飾,逐漸過渡到對具體形象的刻畫,重點在于使用刻畫的方式來表現具體形象,帶給人一種視覺和觸覺體驗。
陶器時代卷形紋的設計方式,主要是從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漩渦韻律開始,而馬家窯文化距今有五千七百余年的歷史,從歷史定位來看屬于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此時卷形紋設計理念是裝飾風格的刻畫方式之一。其中,以《連旋紋彩陶壺》(如圖1)為代表的陶器,在紋飾上的漩渦部分,主要采取了圓圈輻射的完整形狀,體現出圓圈紋和翻卷紋的相互結合,最終以卷形紋的形狀衍生出不同的紋樣。所以針對這件陶器的工藝美術賞析,可以以連旋紋彩陶的形狀特點和卷形紋衍生紋樣的表達內涵為突破口。通過對卷形紋的設計韻律進行鑒賞,可以發現其可以概括為對水流的想象,很有可能是對黃河水流的一種象征體現,也是對渴望水資源的一種表達等。陶器紋樣的象征性表達,體現出當時人們對于水資源的渴望,進而理解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卷形紋設計的含義。以具體的陶器時代卷形紋的設計韻律作為工藝美術鑒賞的滲透點,不僅能夠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也能深入感受當時人們的美好期望。因此,從陶器的工藝美術賞析中發現,當古人由以往的游牧生活轉向定居生活時,由于生活狀態穩定,人們將陶器作為一種寄托美好期望的器具與具有實用性的器具,從而體現出古人對于安穩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以連旋紋彩陶壺作為工藝美術賞析的作品,也能從馬家窯文化中卷形紋的頻繁使用,進一步感受卷形紋裝飾紋樣所具備的形象美感。

圖1 《連旋紋彩陶壺》
在商周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青銅器具,但是并沒有完全代替陶器。主要是由于陶器技術的較好發展,相繼出現了不同的陶器制作工藝,形成多種新式陶器品種,如白陶、灰陶、釉陶、印紋硬陶等,極大地豐富了陶器裝飾手段,為陶器向瓷器的轉變奠定了重要基礎。在商周時代陶器的回旋紋飾演變上,可以發現白陶的紋飾裝飾中,一般以饕餮紋和夔龍紋為主。其中主要運用卷形紋的設計理念,以及內卷形式的表現方式,將方折形的回旋紋形式與白陶內外邊造型結合進行設計,以此體現出一種震懾與威儀的感覺。比如,對商代的白陶豆陶器的工藝美術賞析中,側重于商周時代陶器的回旋紋設計,體現出裝飾紋樣的復雜性和地位。另外,對商周時代陶器的回旋紋進行工藝美術賞析時,可以將單一的陶器紋飾與復雜的紋飾進行對比。西周時期主張以禮治國,陶器上原本猙獰的紋樣變得緩和,由此可知,在不同時期陶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能從陶器紋樣的繼承和發展中體會到古人對于陶器紋樣使用的重視,也能感受到卷形紋符號的作用從典型的設計應用逐步轉向不同陶器特點與精神的彰顯。
漢代作為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時期,陶器發展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不僅體現在陶器制作技術的成熟上,還體現在藝術表現手法的特色風格上。為此在漢代建筑用陶的過程中,浪漫韻味與特色表現的融合,形成了漢代建筑用陶的浪漫風格。這樣一來,以往側重于生活使用的陶器轉變為建筑用陶,體現了制陶技術的進步。所以在由生活用陶轉向建筑用陶后,以紋飾的變化作為工藝美術的賞析重點,如轉型后紋飾變化的豐富性和紋飾的生動性等,在工藝美術賞析中感受陶器設計的主題,并且在靈活自如的紋飾中,給予鑒賞者一種陶器制作工藝與設計水平驚艷的感覺。漢代陶器的類別十分豐富,陶器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更加靈活自如,不僅繼承和發展了新石器時期的卷形紋紋樣,也給予陶器裝飾風格不同的表現形式,進而為陶器制作工藝與藝術表現風格的多樣性奠定基礎。
唐代作為陶瓷制造技術突飛猛進的時期,其技術與色彩表現完美結合,同時也是彩陶技術水平提升的關鍵階段。中國古代陶器中的工藝美術賞析,要深層次地涉及長沙窯的文化融合,這樣有助于在賞析的過程中對精美的圖案產生一定的聯想。比如,圍繞長沙窯褐藍彩雙系罐進行全方位的賞析,主要傾向于精美圖案與卷形紋符號的裝飾作用,通過罐身的圖案設計與紋樣搭配,深度了解唐代長沙窯制作的工筆韻味,掌握其文化融合的藝術創作理念和精良的陶器制作技術。針對唐代陶器卷形紋設計的運用,首先應當深入剖析陶器本身的文化風格,再從陶器的實用性方面考慮,強調造型的獨特性與審美意識,最后再從陶器設計理念、主體構思、布局設計、整體協調等細節入手。由此可以看出,唐代長沙窯的文化融合是陶器設計的主要理念,既能從風格特色中辨別其獨特的工筆韻味,又能從別樣的異國風情中體會唐代融合、吸收外來文化的狀況。
在中國古代陶器的生產過程中,針對不同紋樣的應用方式是不同的,其所表達的含義與思想也是不同的。對陶器這種工藝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點與創作風格而言,只有對陶器藝術的審美表現與主要思想進行深度研究,結合陶器歷史與藝術發展的方向,才能對工藝美術鑒賞的概述與分析進行拓展,以此形成對多個陶器領域藝術現象的研究和多個陶器制作領域紋樣裝飾的整合探究。因此,從陶器本身的賞析價值出發,側重于文化的傳承與陶器歷史的發展。而針對陶器藝術作品的創作理念與創作方式的解析,有助于給鑒賞者提供一種創作的思維和藝術實踐的想象力。為此,賞析中國古代陶器中的工藝美術,應當遵循陶器歷史發展的規律及審美表現的鑒賞方式,逐漸將審美價值與創作理念全方位體現在陶器藝術品的審美內涵中,才能讓欣賞者從客觀價值的審美,轉向客觀實在的藝術感想,再到對形式美的追求,脫離生活實用性,逐漸傾向于審美價值與風格的多變,這才是中國古代陶器中的工藝美術賞析的價值所在。這樣一來,中國古代陶器設計將會指引未來陶藝的發展。
中國古代陶器的工藝美術水平逐漸提高,既有利于體現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也有利于在全方位的借鑒與研究中,深層次地探究陶器設計原理和制作方法,從中感知陶器造型的不斷演進,這是認識事物的一種體現,更是對美的向往和藝術能力的體現。因此,對于中國古代陶器中的工藝美術賞析,需要以其審美特征為核心,對創造美的規律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從造型的美感、結構及其制作工藝出發,深層次領悟中國古代陶器發展過程中延伸與拓展的工藝美術境界和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