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慧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濟南 250014)
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中指出,要堅持服務導向,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重大需求,優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推進產教融合[1]。高校應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需要。大學生應胸懷家園,勇于擔當,用所學知識深入生活,發揮高校優勢,發揮專業特長,為鄉村振興提供服務支撐,加快農村現代化,積極推進學科優勢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用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服務鄉村。
設計作為產業的驅動力量、文化的生動表征,應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時代精神。包裝設計課程學生應對地方特色農產品包裝設計提出新的策略,從形式創新、品牌化構建、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加強對地方特色農產品包裝設計的重視[2]。
包裝設計課程是有目的地對產品包裝的結構、形態和視覺傳達的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課程。要求學生具有較寬的專業視野、理性的思維和藝術的表達能力。近年來高校包裝設計課程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理論聯系實際是包裝設計的教學宗旨。該課程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系統化的解決產品包裝問題,亟待與社會、職業、行業需求對接,從而提升包裝設計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一直踐行設計服務民生,學校在服務“三農”和區域經濟發展中,也一直在發揮高校設計創新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不斷用藝術和設計的力量,解決鄉村振興中的實際問題,為鄉村振興作出實質性貢獻。文化發展上,堅持文化自信,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設計助力創新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社會發展上,推動鄉村振興,設計凸顯民生主題;生態建設上,設計推動可持續發展。通過設計介入,改善民生狀況,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培養設計人才,培養有情懷、有責任、懂生活的設計師[3]。
鄉村是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鄉村建設引入設計服務旨在于專業設計者引導村民共同創造價值,構建美麗鄉村建設共同愿景[4]。設計服務于農業、農村和農民,應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農產品產業,設計彰顯時代精神、國貨國潮中文化的賦能作用、數字經濟中創意研發機制的全面轉變、生態回歸趨勢下持續探索的環保主題,以及圍繞一系列民生熱點形成的具體生活優化方案等[5]。
現今大部分農產品還處在被動包裝狀態之下,產品沒有品牌,農產品包裝同質化嚴重。在包裝設計課程中重點強調建設農產品品牌,旨在提升農特產品品牌標識創新和包裝水平,助力打造農產品精品品牌,提升品牌傳播效應,打造更具品質化、品牌化的農產品,擴大市場占有率,推進消費幫扶提檔升級。比如“掌生谷粒”是臺灣農業的百年品牌,品牌善于向內深入探索,以精致而細膩的手法創造農產品附加價值,他們賣的不僅是米,還有中國的農業文化,臺灣人的生活態度、勞作方式、情感與民間藝術。
如今大部分農產品的文化屬性不強。應善于發現和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與當地特色資源,包括剪紙、刺繡、雕刻、泥塑、編織、漆藝、瓷器等鄉村獨特的文化資源。民間藝術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觀念。包裝設計學生助力地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尊重當地文化、保留當地傳統的基礎上,運用創新的方式方法,找準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通過新奇創意包裝打造出特色品牌。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和審美能力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要求體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對包裝要求越來越高。包裝設計已由保護和使用功能上升到商品推銷戰略新階段。因此,要注重對農產品包裝進行迭代創新,包裝設計中創新性的信息傳達可使農產品有更好的社會效應和生命力。如圖1的大米包裝設計,不論從造型、材質還是色彩,都和普通大米包裝有很大的差異性,在貨架上可以快速引起消費者的注意。

圖1 大米包裝
在包裝設計課程中引進鄉村振興項目,以特色農副產品包裝升級為主題進行創意設計和表達,教學與市場接軌,注重學生對包裝設計創意的開拓,可充分展現學生扎實的專業實踐能力。以精心設計的外包裝與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培育品牌,拓展市場。
在包裝設計課程中引入農產品包裝項目,有助于落實課程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信。
將農產品包裝設計項目帶進課堂,學生在課題實踐過程中錘煉專業本領,培養熱愛人民、熱愛勞動的情懷,樹立主動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意識,埋下勇擔責任與使命的種子,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其更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同時在課程中引導學生詳細調查農產品背后的農村現狀、地域特色與民俗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歷史、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紅色文化等信息。充分調研的同時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提高。以沂蒙公社山楂卷包裝(圖2)為例,沂蒙公社山楂品牌策劃組巧妙嫁接公社文化背后為人民服務的美好印象,讓人們體味到過去無添加的樸實味道,同時“沂蒙”二字嫁接山楂原產地,有著“革命圣地”之稱的沂蒙山,讓消費者感受紅色文化的同時,強化品牌為人民服務(為消費者服務)的印象。

圖2 沂蒙公社山楂卷包裝
包裝設計課程涉及學科較多,一般的包裝設計作品都是由跨學科多知識領域的專業人才共同完成的。包裝設計課程不僅包括材料、結構和工藝等科學元素,也包含美學、藝術、心理等人文元素。包裝設計課程的學科交叉融合是基于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改革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包裝設計課程融入農產品包裝設計項目,學生可在實踐過程中綜合相關學科,深入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線,詳細考察農產品包裝行業發展現狀,梳理項目產業發展的痛點及區域特征下的難點等問題,著手策劃農產品包裝設計方案,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逐漸認同鄉村價值,喚起服務意識。
以生鮮農產品為例,目前市場上很多生鮮農產品銷售過程中損耗較大,主要是儲存物流過程中沒有合適的冷藏保鮮。推動鄉村冷藏保鮮設施建設有助于延長農產品市場周期,提升農產品商品化和產品溢價。也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農產品轉型升級,以新疆的杏、冬棗等產品為例,這些鮮果可以通過凍干技術,保留原色原味。在對此類農產品做包裝策劃時,可綜合以上技術條件,選擇合適的包裝設計方案。
設計思維本質上是一系列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學生3-5人為一小組進行研究設計,要求設計調研除了資料查閱、網絡調研之外,還要針對用戶及相關情境展開現場調研。設計構思和方案表達可以草圖、效果圖及實物模型相結合,并對設計結果做評估測試。
設計項目進行過程中重點將學生引至用戶視角,通過同理心去感受用戶需要,能夠更好的提高消費體驗。學生可結合年輕人的視角做改良創新,創造新場景、開拓新市場、吸引新客群,讓農副產品走進更多年輕人的生活中,從而提升農產品的品牌社會影響力。
教學目標是通過設計思維創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在創作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統籌能力、可視化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和領導能力等,為學生進入社會階段前打好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課程當中或課余時間鼓勵學生參加農產品包裝設計相關比賽,利用設計思維完成參賽設計作品,開拓視野的同時進一步鞏固課程知識(圖3)。

圖3 學生參賽作品
高校培養學生的同時要積極服務于地方,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需求的相關領域,引領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助力鄉村振興活動,提升個人能力、展現自己風采、彰顯家國情懷、實踐報國之行。包裝設計課程中用學生的創新創意思維和專業知識真正服務農村,以優秀的包裝設計提升農產品銷量,助力鄉村振興,用社會實踐服務青年成長,讓青年的個人實踐與社會公益形成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