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毛毛
摘要:高中的語文自讀課文,其性質和必修的課文一樣,它們使得高中語文課本更加完整。自讀課文同樣鍛煉學生的閱讀、分析、思考、理解的綜合能力,學生在學習必修課文之余可以增強自己的獨立閱讀能力。本文對高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展開分析,并給出個人建議,以期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語文;自讀課文;閱讀能力;教學
自讀課文在語文教材所占比重不小,是學生提升語文能力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自讀課文是學生對閱讀的沉淀積累,由此老師應重視把握好自讀課文的教學,希望在自讀課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如何學習自讀課文
(一)速讀與精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
通常情況下自讀課文不是重點,學校安排的課程較少,如果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的閱讀知識,則必須注重提升閱讀速度。速讀就是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讀完課文并獲取主要內容。老師教給學生如何快速抓住中心、重點,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多加練習,熟能生巧。學生掌握了快速了解文章全貌的方法,就能更高效的完成語文的學習任務。
(二)邊讀邊思法
大部分學生讀書僅僅停留在只是讀書上,而忽略了思考,只是讀書而不思考。上課的時候,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都是跟著老師或者少部分好學生的思維,這不利于自主思維能力的提升,也很難確立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地位。要鍛煉學生的獨立閱讀思考能力,更多需要他們在課下勤加練習,以課后練習為目標,自學為重點,多讀多想,慢慢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
(三)比較閱讀法
學生要在學習的同時也要注重總結、歸納,老師要指引學生學會對相似文章做出比較分析,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如《哈姆萊特》《巴黎圣母院》兩位作者都是人道主義作家,莎士比亞生于文藝復興時期,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作家,又被稱為法蘭西莎士比亞,兩人在經歷上有諸多相似之處,文章渲染之處也類似,學生可以在比較基礎上進行比較,比較文章人物性格的相似之處。
二、自讀課文學習環節
自讀課文的學習除了老師的指導外,更多的是需要靠學生在課下的時候多下功夫,多讀多悟,用心去感受課文中的深刻含義。以下介紹了自讀課文學習的具體環節。
(一)定標
定標就是給自己確定一個自讀目標,或是由老師給學生安排一篇自讀文章,并提出自讀要求,學生根據要求,制定自讀計劃。首先初步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再分析重點段落的含義是什么;并分析不易理解的內容;學會提出、分析、解決問題。并指導學生從上述文字中確定本篇自讀課文的目標,掌握自讀重心。
(二)自學
自學指的是學生自己主動地去閱讀。學生通過課文注釋帶著課后問題在閱讀的同時去思考課文。老師從旁協助指點;再針對課文設計幾個題目,讓學生課堂中完成。最后是檢測階段,檢測課堂中學生閱讀情況,在下課前老師出一些與閱讀有關的題目來提問學生,及時了解學生隨堂學習的效果,學生及時做一個課堂總結,及時反思閱讀中出現的問題。
以自讀課文《老人與海》為例,把這幾個環節落實到課本中去。首先,老師引導學生積累一些文中的重點詞匯、語句,分析文中的老人形象是如何刻畫的;接著,根據課后問題來深入課文,找出課文中心,然后結合課后練習題對課文進行概括,并完成相關練習作業;最后,老師提問文中的人物是如何塑造的,并記錄這堂課的效果如何。
三、讓課本走上自讀課講臺
常規的上課方式是老師帶動課堂的氛圍,老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一味聽老師講,不能很好地發散思維。而新課程下的改革更強調學生為主體的地位,老師更多只是輔助性的。在教育理念上,強調了融合,把人文精神和傳統文化、未來有機融合在一起;在教育結構體系上,強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式”“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整合;在教育方法上,強調個體差異與整體協調的整合;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上,則強調讀、寫、聽、說、活動的融合。而把課本中的人物帶上講臺,賦予他們生命力更是以上融合中的融合。在這一融合中,使語文課文中的人性的光輝與學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學生的心靈、情感更靠近課文,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結構、事情的脈絡、人物的感情。比如,自讀《三國演義》時,這篇文章,有人物,故事,場景,對話,充滿了戲劇性。適合學生分角色扮演,學生通過對話揣摩人物心理,通過與其他同學扮演的角色互動、對話,逐漸走進了課本中,身臨其境的感受了張飛的耿直;關羽的忠義;諸葛亮的睿智;從而激發了學生刻苦奮斗之情。
四、結語
總而言之,自讀課文在高中語文課本占有一半的比例。所以自讀教學成為一個能夠使必修課文這個“一”得以反“三”的重要環節,其中,閱讀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當學生學會了如何獨立分析問題時,其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隨之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葉琳.統編高中語文必修自讀課文教學研究[D].南寧師范大學,2021.
[2]趙序行.高中語文自讀課文的教學策略[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下旬),2020(12):21.
[3]劉名明.高中語文自讀課文的設置與教學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20.
[4]張勇,陳歡.高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策略[J].中學語文,2020(0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