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朝紅
摘要: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課堂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同時,還應注重培育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本文主要從初中生中存在的信息社會問題及目前教育現狀出發,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初步探討如何在初中信息教學中加強對中學生信息社會責任素養及信息社會責任能力的培養的一點思考。
關鍵詞:初中;信息社會責任;素養;思考
“立德”是我國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信息技術課也將迎來新一輪的調整和發展。這對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們通過信息技術教學,使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中理解人、信息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
一、初中生信息社會責任的內涵
2017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已發布,較之2003年,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課標提出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包含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目前,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正在研討制定,總體看它與高中課標的思路保持一致。
新課程標準把信息社會責任作為信息技術學科四大核心素養要素之一。信息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對信息技術負責;對社會及他人負責。將兩者結合起來,即是在能力和品德方面的新的要求——以品德善用能力,以能力鞏固品德,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來說,這兩者缺一不可。
然而,從信息技術課程現狀來看,我國中小學生在網絡信息使用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我國的網絡信息教學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缺陷。要真正貫徹落實信息社會責任的培養,就必須正視這些問題。
二、初中生的信息社會問題及教育現狀
(一)初中生常見的網絡信息社會問題
1.網絡安全意識薄弱
網絡安全包括三大方面的問題:一是電腦本身的安全,比如病毒侵害;二是學生的個人信息泄露問題;三是網絡對學生人格心理的污染和摧殘。
2.網絡侵權現象嚴重
諸如通過電子郵件、微博和聊天軟件等發表過激言論,侵害他人名譽權;人肉搜索侵犯他人隱私權;違法下載各種資料、視頻等,導致他人在精神或物質上遭受諸多損失。
3.網絡成癮,責任感淡薄
隨著網絡社會的高度發達,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網上購物成癮、網絡游戲成癮等困境,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影響學業發展和健康身心。
(二)學校信息教育的現狀
對于以上種種問題,學校可以起到引導和糾正的作用,但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仍有亟待改進的一些問題存在。比如,在目前很多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授課的側重點在于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等方面,信息社會責任教育則付之闕如。與此同時,不少學生對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的認識普遍不到位,錯誤地認為“信息課就是上上網而已”,且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在大環境的制約下,信息學科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就難以保證,這就使得學生的信息化素養普遍偏低。
三、初中信息社會責任培養的實踐教學
信息社會責任意識,即要對信息社會責任有清晰的認知,樹立自覺履行個人信息職責的意識;信息社會責任能力,即在自我認識清晰的前提下,具備相應的履行責任的技能或應有的效率;信息社會責任行為,即在認知清晰、能力具備之后,以外在行動來具體落實信息社會責任的行為。結合這三方面,針對以上所分析的學生在網絡信息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具體的教中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來加以糾正,以增強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信息使用觀念,明確網絡的利弊,提升學生的自控能力和對事物的分辨能力。與此同時,用具體實例來加深學生的認知,使其增進自控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要向學生普及安全防范和信息保護的一般措施,引導學生總結個人信息安全防范的措施和基本流程,養成安全上網和理性上網的習慣。
學法懂法,明確信息法律法規的調節作用,樹立法律觀念。參照法律法規,結合相關案例,使學生理解法律在保障社會公共秩序時的調節作用,一方面避免侵權,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法律武器有效地進行自我保護,并幫助他人維權。
與其他學科相配合,諸如語文、歷史等,多管齊下,讓學生樹立起家、國、社會意識,增進集體觀念、奉獻觀念,使他們在享受信息社會的便利的同時,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及義務,提高為社會服務的能力。
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形成合力。信息教育工作者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完善網絡法律法規及文明公德獻計獻策;并與學生家長及時溝通交流,促使家長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在學校,則將信息社會責任教育納入德育體系,促使學生自覺遵守網絡使用規范,增強信息社會責任素養。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在充分理解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從教材實際及學科特點出發,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技能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能力的培養,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數字土著”成為合格的“數字公民”。
參考文獻:
[1]周冰.應用案例教學培養高中生信息社會責任的行動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