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教育背景下,高校需要進一步完善對學生的培養。國內高校在美學教育方面較為匱乏,很少有學校專門開設課程和講座熏陶學生的美學思維。同時,傳統美學教育已不能適應如今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將工程和美育結合起來,誕生了新時代美育觀念。目前在國內很少有人關注和研究工程美育,基于此,文章論述工程美育的概念及重要性,提出可行性建議和措施,初步提出建立長三角工程美育中心的設想,從而輻射國內各高校,使工程美育進一步發展,完善高校的培養體系,進而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長三角;高校;工程美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3-0-03
1 美育的時代背景
審美教育一直是我國高校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感性特征和美學色彩,傳統的教育實踐和教學思想充分體現出對人才人文素養與審美素質的重視。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認為“教育即美育”,理論上的美學應該與實踐上的教育相融合,并以陶冶感情為目的。美育就是美感教育,所謂“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1]。在蔡元培先生的提議下,北京大學在全國最先開設美學課。同樣為現代美育作出杰出貢獻的還有朱光潛。朱光潛認為“人應該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朱光潛是美學界的泰斗,也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是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第一人。朱光潛在安徽大學(現安徽師范大學)任教期間,致力于中西美學理論研究的開拓和中國現代美學研究,為今日安徽師范大學的美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隨著新時代教育理念的不斷變化,學界逐漸認識到現代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養、特別是專業能力之外的人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各類人才的審美素養成為新時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標[2]。但在理工學科教學和工程人才培養方面,審美教育還相對薄弱,這對新時代工程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需要通過工程美育協調多方力量,共同探討理工學科人才審美素養的提升途徑。
2 工程美育的提出
傳統美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隨著傳統美育被不斷普及和推廣,藝術美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3]。傳統美育通過藝術專業的深入培養,為藝術領域輸送了大量專業素養高、審美能力強的人才。而工程美育在美學教育的歷史中卻從未被提及,其中工程強調從科學的角度,以抽象、理性的思維將設計的產品呈現在大眾面前;經過美育熏陶的藝術則注重感性因素在設計中的運用,是具有濃烈主觀色彩的創造活動。
在工程設計上,科學性、實用性、功能性等往往是產品主要的考量依據,其背后的美學原理和視角卻容易被人們忽視。工程美育能夠豐富人們對工程的認知、提高大眾的審美層次和水準,從全新的美育角度解讀工程。尤其是工程的倫理方面,工程美育將其細分為設計倫理、理念倫理和運用倫理。設計倫理在傳統倫理的基礎上加入了美育思想,在工程的前期設計中增加更多美學元素,不僅保證了原有工程的效益,還增加了工程的藝術性和美感。理念倫理側重以人為本,關注工程設計的目的,將工程與美育結合起來更好地為人們服務。運用倫理則更為全面,對工程需要建立測評體系,以確保未來的合理使用。對用途不明、意圖不當的工程,則需要介入管制。另外,同步增強工程的普適性,照顧更多群體。
伴隨現代工程技術的飛速進步,美育在工程上也有了更多體現。工程和美育相互結合、相互滲透,不斷促成新的工程種類和形式出現,以藝術為代表的美育也通過技術創造了全新的文化環境和傳播渠道。工程美育的誕生為理工科和藝術學的結合搭建了穩定的橋梁,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人才培養模式,真正意義上打開了素質教育的大門,為新時代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工程美育的時代影響
3.1 人才培養
在新美育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從傳統的教育模式逐步朝培養全面發展、高水平人才的方向轉變。工程學科的高端人才普遍具備極強的理性和邏輯思維,在技術生產上有一定造詣,但是往往缺乏美學思維,沒有真正在高等教育中學會“審美”。美育基于藝術而生,審美教育告訴人們如何從藝術的角度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認識人生,通過藝術欣賞活動感受真、善、美,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實踐上找到榜樣、認識上得到提高,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個人的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等,從而正確地理解和認識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工程科學對自然現象的闡釋、社會歷史等方面知識的儲備是審美教育不具備的,而審美教育在認識人生、提升審美品位、完善人格方面能彌補其他學科的不足。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禮樂相濟”的思想創立了我國最早的教育體系,認為通過藝術能將道德和審美統一起來。美育理論體系的建立者席勒不僅從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待美育,還基于自然與人、感性與理性等基本哲學命題看待美育。
因此,工程美育能夠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近現代社會與個人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裂,個人本身也產生了人性的分裂。無論是物質和精神、感性和理性,還是現實和理想、客觀和主觀,都處于極度分裂的狀態。工程美育的實施能使人重新自由、和諧、全面地發展,復歸人性,使這個時代的人們重新回到和諧狀態。
3.2 產業體系
隨著信息社會和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科學工程和文學藝術的邊界逐漸淡化,新的藝術樣式和藝術門類不斷隨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出現,從電視、計算機到智能手機,還有電影、電視劇、動畫等藝術作品,以及前沿數字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這些都為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提供了文化環境和傳播手段。
當今各大產業的綜合性增強,產業間的聯系變得更為密切,獨立運作的產業模式在如今難以維持,交互協作、取長補短成為主流。計算機技術能為傳統傳播提供渠道和空間,造型美學將工業產品變得更有藝術性,科學技術使人們的想象和憧憬逐漸成為現實,藝術美感使人們的夢想與愿望更加充滿色彩。同樣,復合型人才也是未來職場迫切需要的,單純的理科生、文科生不再受到市場青睞,理科邏輯思維和藝術文學素養兼具的人才將是人才市場急需的。
3.3 國家發展
我國目前處于人才瓶頸期,許多人才梯隊難以適應目前的發展體系,部分本土培養的高端人才選擇前往國外讀研、讀博,甚至在國外定居工作,接受西方教育熏陶,使得我國人才大量流失[4]。高校每年都有大量學生出國深造,剩余人才的能力有所不足,難以彌補各大產業的人才空缺。對此,通過工程美育體系的建設,能進一步提高本土人才的綜合能力和素養,為工程技術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解決國內長期的人才斷檔問題。
工程美育在微觀層面能發揮人才的最大潛能,全面強化理性和感性思維,塑造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材。通過德育培養和家國情懷的熏陶激發國內人才的敬業與愛國精神,使他們意識到國內對人才的重視程度,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4 工程美育的落實
進入新時代,高校確定了人才綜合素養教育在工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嘗試建立全程化、全參與、多學科、多層次的工程型人才培育體系。但根據高校培養計劃方面的課程設置,各學科課程中工程美育的開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在未來的學科培養體系中還有待完善。
藝術類學科課程中,在大類階段會注重對基礎知識的培養,更偏向于實操,專業分流后繼續深入培養,但總體缺乏基礎美學理論課程,設計美學、倫理方面缺乏相關理論課程支撐。文科課程也存在此類問題,除了開設部分理論性課程以外,往往會忽略美學倫理等的重要作用。理工科類課程幾乎全部為技術類課程以及各專業的實操課程,僅在技術工程上培養工科生。由此可見,高校在工程美育課程的開設上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尤其是對倫理的探討,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對學生開展正確的工程美育。
為探索機械與藝術有機結合的形式,需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結合先進文化設計產品,將德育與美育結合,加強工文藝的融合創新發展,發揮藝術涵養和文化支撐的作用,服務高水平大學建設,提升高校的管理效能并增強高校的文化軟實力。例如,通過開設跨學科課程,可以使各專業學生在修完各自專業必修課的前提下,為其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條件,使學生參與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綜合培養打下基礎。
在科研方面,通過開展跨學科科研,可以加強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合作。在課程體系的跨學科培養模式下,通過多學科的交互協作能夠提升高校科研水平。通過總結部分高校跨專業、跨學科課程和科研的成功案例,提出一系列探索模式和工程美育發展體系,將工程美育拓展到更多高校。
5 長三角工程美育中心實施計劃和預期成效
5.1 實施計劃
上海是我國近現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其早期的工業生產實踐培育出中國最早的一批產業工人和多種工程型人才。在工程人才培育方面,上海有深厚的歷史傳承。上海既是近現代工業產業和企業的聚集地,又是現代高等人才教育資源的匯聚地。上海應借助豐富的工業生產實踐經驗和雄厚的高校人才培養資源,成為長三角甚至全國范圍內工程美育教育的策源地和引領者。
從我國高校審美教育的歷史和現狀來看,在工程美育方面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還需要開展諸多開創性工作。可以圍繞人才培育,建設長三角工程美育中心,主要建設目標如下:一是著力提升理工科學生及工程型人才的審美素養,豐富工程型人才的內涵;二是提升高校文科學生的科學素養,推動人才培育的文理融合;三是探索符合我國產業生產需求、人才培育實際和工文藝融合規律的教學規律和課程體系;四是豐富工業產品與服務的人文內涵,提升工業生產、產品與人類的交互舒適度;五是推動產業生產實踐與社會生活的審美化融合,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提升社會生活的幸福指數。
長三角工程美育中心的工作主要有六個方面。一是探索嘗試開設工程美育相關課程。在傳統工程倫理的基礎上引入美育概念,并結合具體設計和理念形成系列課程。二是建設復合型的工程美育教學團隊。按照教學需求和培養規律組建教學團隊,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調整,探索符合要求的專業教學團隊。三是舉辦工程美育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和教學經驗交流活動。四是舉辦師生共同參與的工業產品開發與工業設計大賽,為師生提供融合藝術與科技的實踐機會。五是建設面向高校甚至向校外開放的創新工作坊,平衡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配備美育專家提供全程指導,使師生擁有更多實踐操作的空間,在實踐中貫徹設計理念和美學思想。六是建立長三角工程美育體系聯盟。在完善學科體系、搭建實踐操作平臺的基礎上,吸引更多高校參與,在長三角甚至全國范圍內推動工程美育事業發展。
5.2 預期成效
第一階段。預期三年左右,通過教學探索和經驗交流,推動工程美育事業發展,在長三角高校范圍內形成相關學科建設平臺和交流機構,使各高校在工程美育方面有更多的溝通渠道,實現信息的交互和資源的共享。
第二階段。預期三年左右,使長三角工程美育平臺具備輻射全國的能力,為更多高校和企業提供深入了解工程美育的途徑。如推廣工程美育典型案例、典型授課模式和范本,舉辦高級別工程美育研討活動等。同時,探索建立人才培育系統內的工程美育評價指數和設計標準,使工程美育更深入、更和諧地融入高校教育體系。
6 結語
“工程美育”雖然是一個新近提出的概念,但其蘊含傳統美育的理念,能夠在未來的人才德育和美育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實際來看,上海不僅具備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還具有優秀的師資和設備條件。本文提出發展工程美育,建立長三角工程美育中心,向全國高校輻射工程美育,最終通過長三角地區高精尖的技術儲備逐步使長三角工程美育中心成為全國開展工程美育的典型。長三角工程美育中心作為工程美育的搖籃,未來能夠培養更多具有工程美育素養的人才,為國家各個領域發展提供生力軍,發揮國內學子的工匠精神,使其成為獨當一面、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 霍楷,馬飛揚.“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高校美育質量工程構建研究[J].成才之路,2021(23):6-7.
[2] 劉珊.新時代高校美育的目標指向與路徑選擇[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3(5):159-165.
[3] 劉鈺涵,劉茂平.高校美育與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融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2):65-67.
[4] 董玲.高校美育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3):132-133.
作者簡介:王彥皓(2001—),男,上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