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思沅 黃秉杰 楊磊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加快藍黃經濟區建設對策研究(17BJJJ14);2021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青島市深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研究》(21CX04019B)
摘 要:推動經濟全球化、建立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選擇,也是人類歷史的必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一帶一路”倡議脫穎而出,漸漸成為沿線國家的一致共識,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建立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的重要路徑。面對現實,不失時機地打開國門,全面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步伐,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才能破土而出,經濟全球化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關鍵詞:“一帶一路”建設;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新格局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推動了對外開放格局的全面拓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給低迷的世界經濟帶來了新的生機,也給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的形成帶來了新的希望。實際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史無前例的世界性的全面開放的重大合作行動,它必將使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的道路越走越寬廣。面對現實,如何以“一帶一路”倡議為指針,人類共同發展為目的,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推動經濟全球化,引領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的形成便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
一、推進經濟全球化是人類歷史的必然
二戰后,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兩種制度并存的世界經濟格局取代了戰前資本主義國家一統天下的舊格局。首先,與戰前相比,戰后的世界經濟格局有了較大改善,世界性的戰爭已被局部性戰爭與地區性沖突所取代,弱小的國家與民族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間。其次,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破土而出,少數國家蒸蒸日上,開始與發達國家并駕齊驅,多極化世界格局漸漸形成。最后,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貿易組織(原關貿總協定)等國際組織相繼建立,整個世界迎來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此外,借助于新技術革命,戰后世界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一批出身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盡管如此,整個世界還很不平靜。隨著時光的推移,現有世界經濟格局的缺陷日漸增多,逆經濟全球化現象時有發生,難以適應人類未來發展的客觀需要。從經濟上看,少數西方大國高筑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動輒對別國進行封鎖、禁運、經濟制裁或貿易沖突,不平等的經濟格局漸漸延續下來。在此,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發展都受到了嚴重制約。顯然,以和平共處為宗旨,加快經濟全球化,建立一個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最終實現國與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好與平等、確保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的正常運轉已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歷史的必然。
二、“一帶一路”建設是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路徑
在推進經濟全球化、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的歷史大潮中,不同的國家都從自身利益出發提出了不同的發展思路。但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提出的發展思路都難以解決現有的國際爭端與利益沖突,急需一個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相互合作的新思路。隨著時光的推移,“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日漸擴大,漸漸成為推進經濟全球化的主流思想。
眾所周知,“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依托古代“絲綢之路”的國際影響力,以和平發展為指針,主動發展與沿線及其周邊所有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進而把整個世界連成一體,共同打造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最終促進世界和平,造福世界各國人民。顯然,“一帶一路”倡議便成為實現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理論基礎,不遺余力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自然成為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經濟實力的增強,重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以此擴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構想——“一帶一路”倡議便破土而出。
幾年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截至到2021年,正式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伙伴國家已經達到140多個,中國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的貿易額已累計達到10萬多億美元,中國在沿線國家直接投資累計已達到1800多億美元,在客觀上減少了新冠疫情帶來的損失,有效遏制了全球經濟的下滑勢頭,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突飛猛進和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作為“一帶一路”構想的倡議者,以人類和平與發展為己任的中國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經濟龍頭。
目前,隨著時光的推移,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共產品,在客觀上加快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社會的響應,共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化為現實,進而成為人類和平發展的重要法寶。在此,“一帶一路”建設確已成為推進經濟全球化、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的重要路徑。
三、“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主要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以及眾多產業和巨量要素的調動,由此會帶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第一,合作共贏的新機遇。幾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日漸擴大,一些發達國家也開始嘗試合作,再加上第三方市場合作等合作方式,共涉及140多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總人口近60億,貿易總額已超過10萬億美元、總投資2000多億美元,由此創造了合作共贏的新機遇。
第二,機制創新帶來的新機遇。“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個新型的國際性的合作機制,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必將誘發一系列國際合作機制的創新,由此推動經濟合作、金融合作、科技合作、產業合作、環境合作等一系列全新的國際合作模式的創新與發展,為沿線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無限的新機遇。
第三,產業創新的新機遇。產業創新勢必誘發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等新的產業紅利。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的一些優質過剩產業將會逐步轉移到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國內一些過剩的或失去了競爭力的產業在其他國家可能會得到重視,重現生機與活力;同時,國內一些出口受限的產品也可以繞開一些關稅或非關稅壁壘,開拓出新市場,創造出新的發展機遇。此外,產業創新帶來的轉型升級更是機遇無限,直接推動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
第四,金融創新的新機遇。“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巨量的資金需求必須通過金融創新來解決。由此,在客觀上為金融創新提供了難得的新機遇。在此,借助“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可以推動沿“線”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加快金融創新,由此帶來巨大的創新紅利和發展機遇。
2.“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在帶來一系列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誘發了一些難以回避的風險與挑戰。對此,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首先,東道國政局不穩帶來了新的風險與挑戰。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越來越多,對外投資漸漸超過了外資流入,資本項目赤字的風險應運而生。但是,一些東道國政局很不穩定,在客觀上給我國對外貿易、對外投資乃至“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一定的風險與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經濟全球化進程。
其次,文化與利益沖突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與挑戰。當今世界,不同國家間的文化與利益沖突時隱時現,在客觀上大大影響了企業跨國經營與國際合作。目前,“一帶一路”涉及到100多個國家,大多數國家民族眾多,多元文化同時并存,各種矛盾與利益沖突在所難免,在客觀上增加了沿線國際合作的難度。同時,“一帶一路”參與國中既有傳統的落后國家,也有快速崛起的新的經濟體,不同的國家利益訴求千差萬別,國際合作難以一帆風順。由此,必將給國際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帶來巨大的風險與挑戰,大大延緩經濟全球化進程。
3.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風險與挑戰
“一帶一路”聯通亞、歐、非三大陸,連結著太平洋和印度洋,輻射整個世界,這其中既包含一些老牌發達國家,也包括一些新興的發展中經濟體,還有一些較為貧窮落后的國家。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以及法律法規建設極為不同。有些國家法律法規比較健全,市場發育程度較高,經濟環境相對穩定;有的國家則相對封閉,進入難度大,不穩定性較為突出,由此誘發了一些不確定性風險與國際矛盾,在客觀上影響了“一帶一路”建設及其國際經濟合作的快速推進,不利于經濟全球化及其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的形成。
四、以“一帶一路”建設助推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要對策
1.加快“一帶一路”自身建設,打造一個具有強勁帶動力與輻射力的經濟龍頭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離不開“一帶一路”建設的快速推進。中國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倡議國、發起國,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經濟龍頭。為此,必須立足現實,全面加快“一帶一路”建設,依托現有的經濟實力,打造一個具有強勁帶動力與輻射力的經濟龍頭,充分發揮引領作用。首先,繼續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強技術與管理創新,全面壯大經濟實力,穩步提升綜合國力,盡快夯實經濟龍頭發展的物質基礎。其次,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為依托,加快打造龍頭帶動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借助有利的環境條件得以快速發展,整體實力穩步提升,漸漸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龍頭帶動地區。但是,與引領“一帶一路”建設的客觀需要相比,整個龍頭帶動地區的經濟實力還不盡如人意,亟需加快發展,快速提升。最后,以北上廣深為中心,加快龍頭城市群建設。在此,必須在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基礎上,以北上廣深為中心,以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的其他大中城市為依托,構建起引領“一帶一路”建設的龍頭城市群,不遺余力地打造“一帶一路”建設的經濟龍頭,以此推進經濟全球化,在客觀上加快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的形成。
2.依托“一帶一路”加強國際合作,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
當前,無論是“一帶一路”建設還是經濟全球化的推進,都離不開一個良好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為此,必須依托“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合作,建立一個全新的國際合作機制,全面提升有利于和平與發展的正能量。通過國際合作,依靠政府間的溝通協調,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于“一帶一路”建設及其經濟全球化的各種主客觀因素,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為原則,合作共贏、團結共建為宗旨,以大局為重,減少內耗,把各種戰爭與沖突等不利因素消除在萌芽中,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打造世界經濟新格局,在共建共贏中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幸福的共同理想。
3.加強文化交流,最大限度地緩解文化與利益沖突
首先,依托“一帶一路”現有的組織框架,加強民族事務管理與民族間文化交流,推動沿線乃至整個世界各個民族之間相互諒解,以大局為主,自覺尊重民族信仰與國家利益,在自我發展中實現民族崛起與融合;其次,以開放包容為原則,通過文化交流與文化認同,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加強團結,堅決抵制不利于民族團結與和平發展的不和諧因素;再次,加強不同制度間的溝通與協調,在諸多體制并存的環境下探尋新的合作方式,提高文化認同度,以文化交融消除制度對抗,牢牢堅持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構建其新型的、平等的制度文化體系,鏟除各種戰爭與沖突背后的制度因素。最后,加強沿線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各國各民族以及各個利益群體間的理解與包容,以和平共處為原則構建新的世界文化體系,徹底消除文化沖突的經濟、政治與制度基礎,確保經濟全球化的順利推進。
4.以“共建”為宗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共同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就是共建共享、共同發展,最終實現經濟全球化,構建起開放型的世界經濟新格局。為此,必須以“共建”為宗旨,鼓勵沿線各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攜起手來,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共享其發展成果,互利互惠,共同進步。在此,所有的“一帶一路”參與國都是“一帶一路”的建設者與主人翁,大家平等相處,以貢獻論英雄,沒有強權政治、沒有侵略與掠奪,只有奉獻上的“較量”、發展上的競爭,長此以往,“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必將相互學習,共同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將會大大加快,一個全新的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將會應運而生。
參考文獻:
[1]高志剛,楊柳.“一帶一路”沿線主要節點城市的空間格局優化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1(4):21-23.
[2]傅遠佳,黃桂媛,沈奕,夏天一,羅嘉琪.“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樞紐城市的建設路徑[J].商業經濟,2021(11):13-18.
[3]呂虹.統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N].光明日報,2022-05-27(12).
[4]胡必亮,劉嘉慧.“一帶一路”:構建新時代 對外開放與國際經濟合作新格局[J].人民畫報,2019-10-15(4).
[5]劉昭陽.全球經濟新格局背景下的“一帶一路”建設路徑探析[J].投資與創業,2021(11).
作者簡介:卜思沅(2001- ),男,漢族,山西夏縣人,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商學院,本科在讀; 黃秉杰(1962- ),男,漢族,碩士,青島黃海學院返聘教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退休);楊磊(1974- ),女,漢族,博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