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目標已經由高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以信息技術和新儲能創新發展為驅動力的數字經濟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能。在數字經濟發展階段,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主導產業交叉融合的新興業態變革,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興動力。既要以智能化數字技術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力高效高質量進步同時增加產品附加值;也要利用數字信息化,科學整合全面的生產要素,從供應鏈和產業鏈方面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從科研創新方面增強工業產業競爭力,從新型模式和內容角度創新服務業增長模式,形成夯實基礎、加固支撐和全面整合為一體的產業結構升級模型,保證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新興業態的創新驅動。
關鍵詞:數字經濟;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升級
一、前言
近年來,受復雜國際環境和新冠疫情的嚴峻考驗,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求進。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DP)超過114萬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長7.1%,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各實現8.2%的增長,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7.3%、39.4%和53.3%。盡管我國經濟的發展依舊保持較高的增速,但是相比于發達國家的三次產業在GDP中的占比情況而言,我國的經濟發展質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產業結構中科學技術的融合與創新力度依舊偏低;工業制造業隨著數字信息化的發展在產業轉型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產能結構過剩導致的產業結構升級滯緩狀況嚴峻,尤其是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對外高度依賴,受制于人的處境不容樂觀;服務業因結構性錯配,造成發展遲滯,盡管近年來客戶中心型創新不斷發展,但我國服務業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中仍需增強創新性和新型驅動力。目前,我國三次產業的發展正處于量變轉向質變、規模為主轉向效益為主的關鍵時期,亟須通過產業轉型升級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結構性產能過剩和以生態資源的高消耗換取經濟利益增長的重要問題。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蓬勃發展,通過云計算、物聯網和5G通信技術為核心架構的數字化發展模式,促進了傳統實體經濟的高效發展,構建了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形成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型驅動力。
當前,以數字化信息知識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動能,以現代信息通信網絡為重要載體的數字經濟,正逐步通過實體經濟的發展深度滲透到各個領域與人們的生活中。數字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加速重構新型經濟業態,提升產業結構的數字化水平;另一方面有效促進科研技術創新,通過提升產業效率合理規劃產業結構重組與優化升級。
二、數字經濟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
1.通過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在數字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是重中之重。由于數字化信息技術的高普適性和高滲透性,利用云計算、物聯網以及5G通信技術,能夠為傳統產業提供高適配度的技術和服務改造,圍繞傳統產業的整個產業鏈和供應鏈進行深度的數字化升級,提升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和數字化水平,增加產品和服務的高附加值,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產業結構升級。首先,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革新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多環節全流程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智能化,從產品的標準化角度,根據需求實現差異化研發生產,從而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提升企業創新性;從市場的規模化角度,利用數字智能化從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兩方面,提高傳統產業的單位規模效率,激發企業的內生動能。其次,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內部流程進行有效再造,削弱時間與空間對產品生產的限制,提升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從而有效降低資源流通成本,提升資源流通效率,以數字化信息技術為基石高效實現產業鏈的資源整合,推動傳統產業的內部流程有效再造。最后,憑借數字化信息技術帶來的平臺經濟,網絡協同式實現傳統產業的組織生產方式革新,實現供應鏈上中下游的多業態融合重構,釋放傳統產業的產能,促進傳統產業的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2.創新數字化產業新型業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通過數字化信息技術,實現產業新興業態的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模式。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帶來產業的加速分化和重構,促進了各個產業間的有效融合,從產業生態到產品創新迭代催生出數字化新業態和產業新模式。一方面,數字化信息技術能夠打破原有的產業結構邊界,將不同產業從橫縱兩個方向進行空間延伸,實現多元化的產業融合機制;另一方面,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實現產業間重構,擴大產業外延,實現產業內重構,增加產業層次,提升供應鏈和產業鏈的融合效率,增強關聯產業的融合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3.優化數字化發展路徑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全球工業重地。農業是民生之本,是各產業發展根基,更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提升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勢在必行。農業生產要素受自然環境影響巨大,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時間與空間上資源的合理配置,對于提高資源的時空流動性和資源利用率,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數字化信息技術能夠滲透到農業產業的各個環節,有效融合農業產業中的生產方式、流通模式和經營方式的整個鏈條,提高農業產業的數字化水平,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土地的生產力,溯源保證農業食品安全。此外,工業對大國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數字經濟的發展重心依舊在工業產業。人口紅利和資源的高消耗性是我國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隨著人口紅利的降低和生態保護的急切需求,我國的工業產業發展亟需數字化信息技術推動產業優化升級。通過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有效滲透,建立算力中心,為工業產業的生產經營提供有力的信息技術支撐,提高工業產業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發,實現工業產業研發生產的數字化共享。同時,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重構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勞動力配置,提升工業產業的生產效率,實現綠色集約化工業生產模式,有效降低能耗和生產成本,提高工業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與此同時,數字化經濟發展融合服務業產業創新業態模式,提升我國社會現代化程度,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服務業產業具有模式的多元化和內容的豐富性兩大特點,數字化信息技術特有的高滲透性和高創新性能夠很好地同服務業產業融合,推動服務業產業創新業態和發展模式,通過供給端實現服務業產業流程再造。依托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將新型創新元素融入服務業產業,從共享經濟到社會化共享服務,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從算力上釋放服務供給能力,驅動服務業的產業業態創新,提升服務業高質量的高效
發展。
4.融合數字化技術核心推動三大產業結構升級
數字化經濟發展時代,三大產業不僅要立足自身特點合理進行數字化改革,還要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特點融合發展。數據是數字化經濟時代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打破數據壁壘,貫通數據共享通道是現實三大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數字化信息技術是新時代經濟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驅動力,數據和算力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性核心資源,能夠實現產業發展中技術和人才等優勢戰略資源的協作融合,實現產業的高效聯動和優化升級。立足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數字化信息技術和人才能夠打通產業間壁壘,實現全產業鏈的高效動態協同聯動,加速生產要素的合理優化配置,以技術合作和技術融合等模式,打破產業間原有的技術壁壘,提高關鍵技術的研發設計,實現三大產業間技術的同質與同步應用,達到不同產業間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數字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
1.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并推動產業融合
數字化信息技術不僅可以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也能夠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目標由經濟的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必須要隨之進行結構性的優化和升級,數字化信息技術正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手段。數字化經濟發展中,高新技術領域的攻堅突破是關鍵環節,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突破能夠從基礎階段貫穿到上層設計的全流程改造升級,與各產業形成有機融合,創新數字經濟發展新業態變革,對產業效益的提高和新興業態的開拓發展具有巨大影響力,并以此驅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首先,建立以數字經濟發展研究為中心的專門研究機構部門或院所,綜合研究數字化信息技術對產業優化升級的底層驅動能、中層支撐力和上層設計的有機結構;其次,全面完善數字經濟發展中亟需的產業結構升級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關鍵通信網絡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服務能力,積極推動云計算、大數據及物聯網等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戰略部署,推動產業間結構的重構與有機融合,實現數字化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完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產業發展水平
數字經濟發展離不開各產業間的高效高質融合,數字智能化信息技術則是個產業間高效高質融合升級的重要驅動力,也是數字經濟蓬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得益于政策上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和經濟上對數字經濟發展的引導。不過,從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上看,我國當前支撐數字經濟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關鍵技術基礎薄弱,創新動能不足,造成相關產業的驅動力弱,自主掌控能力匱乏。因此,立足于我國產業結構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優化升級模式,增強數字智能化信息技術的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創新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保證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心。一方面,需要政府持續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在數字智能化信息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發設計,調撥資金建立相關重點實驗室,強化產學研的全方位協作,加快我國理工科相關底層高素質復合人才的培養。同時,對于數字智能化核心技術的研發成果,要及時布局科技專利鏈,重視知識技術的產權保護,掌握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從而提升數字智能化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與融合,立足根本,加強技術的交叉創新力,保障我國產業結構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優化升級。
3.加速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滲透融合
推動傳統行業變革、實現產業提升,是當前傳統行業結構性調整的重要環節。由于數字經濟關聯行業具備的創新能力、通透性和牽動性比較優勢。通過打通原有上中下游行業鏈,可以實現數字經濟關聯企業和傳統企業之間的相互滲透融合,從而推動了傳統行業變革,并能產生新經濟業態模式,對傳統行業的內部結構優化提升具有重大意義。由于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較低,亟須運用先進的數字信息技術進行中國傳統種植業提升。推動數字經濟技術向制造業領域的滲透。我國要真正形成工業強國,并實現工業的跨越式成長,必須推進數字經濟對工業的滲透整合,進一步推動工業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推進現代服務業數字化發展步伐,建立與數字技術相融合的商業模式和產品創新方式,為服務業提供寬松包容的發展環境,同時充分發揮數字信息技術資源優勢,促進數字信息技術和服務業的有效結合,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和品質。此外,利用數字化發展,促進信息技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工業制造業的結合,并延長行業鏈,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4.依托數字經濟推動新業態發展
數字經濟發展時代,數字智能化信息技術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以數字智能化信息技術為底層邏輯的數字產業化結構新業態則是重要體現。目前,各產業間受數字智能化信息技術的影響呈現出高分化和新重組的多元化現象,由此打破原有的產業間壁壘,催生出以新服務和新產品為主導的新興業態模式和新型經營模式等。數字智能化信息技術不僅能夠打破原有的產業間技術壁壘,還能夠促進關鍵技術的研發設計,建立具有強競爭力的關鍵數字化信息技術體系。因此,一方面要整合資金和資源,大力投向數字智能化信息技術的研發,尤其是關鍵核心領域的重要和前沿交叉技術的研發設計,同時完善數字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聯合國內頂尖高校和科研院所創建符合企業數字化發展的科研中心十分必要,能夠有效整合資源實現數字智能化信息技術的攻堅研發設計和應用,提升企業產能和數字化發展水平,完善數字經濟發展中產業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另一方面,數字智能化信息技術能夠實現舊產能向新產能的重要跨越。這個過程中,企業和相關產業領域一定會經歷數字智能化信息技術對落后生產力倒逼,促進新型生產模式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革新,提高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融合度,協調整個產業間鏈條的綜合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四、總結
整體來看,數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著力培養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做好數據發展的戰略布局,重點圍繞智慧教育、醫藥衛生、文娛旅游、智能交通、智慧制造業等幾大前沿產業,并積極主動地與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高新科技領域緊密結合,進一步充分發揮大數據經濟發展新驅動器在促進經濟與社會高效發展中的作用。數據產業化必須適應行業變化,為行業數字化服務的數字技術、產品及服務,引領和推動各行業高效利用數字產業設施,不斷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切實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翠花.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和創業增長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22(02):112-125+128.
[2]胡艷,王藝源,唐睿.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21,37(17):15-19.
[3]姚維瀚,姚戰琪.數字經濟、研發投入強度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05):11-21.
[4]劉文慧,陳琦,周會玲.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3):26-34.
[5]丁志帆.數字經濟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研究: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現代經濟探討,2020(01):85-92.
[6]荊文君,孫寶文.數字經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經濟學家,2019(02):66-73.
作者簡介:吳豐(1981- ),男,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