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霜 徐瑞澤 姜涵鈺
2015年12月,教育部強調要著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努力實現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2019年教育部印發《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辦法》這一重要文件,對各地高校作出明確部署,旨在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因此探究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意愿的主要因素,對加快高校創新創業改革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可知,已有研究普遍認為創新創業意愿是影響創新創業的重要因素,提高創新創業意愿是改善當前就業、創業現狀的突破點,本文試圖以吉林省一所高校經管類專業大學生338份調查問卷數據來實證研究大學生創新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
在2020年9—12月通過問卷針對吉林省一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范圍主要包括被調查者的個人及家庭基本情況、個人對于創新創業的認知及意愿的基本情況、所在學校對創新創業的重視情況和其他個人想法等30個問題。最終收回有效問卷338份,有效率超過85%。
個人因素方面,男性占總樣本的比值高達57.99%,女性占比為42.01%。男性有意愿創業的人數明顯多于女性。被調查的大二大三學生中,大二有意愿創業的學生占被調查大二學生總人數的58.06%,大三學生占被調查大三學生總人數的50.82%。同時,在學校里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中,有60.82%的學生有意愿創業,而不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中,僅51.45%的學生有意愿創業,積極參加學校的社團組織對于培養創新創業意愿可能存在著促進作用。
家庭因素方面,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和20萬元以上的學生家庭中,有意愿創業的比例分別為60%和71.43%,而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到10萬元和10萬元到20萬元的學生家庭中,有意愿創業的比例分別為46.46%,49.28%。父母的工作性質也可能影響孩子的創新創業意愿,調查結果顯示,出生在從事個體工作家庭的學生的創新創業意愿最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愿在父親從事個體工作中的比重高達61.76%,在母親從事個體工作中的比重高達58.33%。
創業問題方面,從未有過創業經歷的學生占大多數,占總人數的86.69%,沒有創業經歷但有創業意愿的占比為50.51%,曾經有過創業經歷且有創業意愿的占比為69.70%。對于所學專業與創業關系這一問題,46.75%的答案認為是有一定關系的,并且隨著兩者關系的逐漸增強,有意愿進行創業占各自的比重呈遞增的趨勢,分別為31.15%、44.30%,60.13%、85.00%。被調查對象中,家庭(15.68%)、朋友(11.83%)、學校(13.61%)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產生創業想法的因素,而且這些學生大部分都有著積極的創業意愿,其中朋友(87.50%)、家庭(84.91%)、傳媒(77.42%)占到有意愿進行創業的前三位。
通過分析得知,有93.2%的學生已經知曉學校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78.7%的學生還知道學校為此提供了場地和資金支持。不過在學校積極響應創新創業教育計劃的同時,僅有31.1%的學生參加了創業培訓和比賽,說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相關活動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
根據描述性分析從大學生個人、家庭、所在學校等方面入手并選擇8個因素作為解釋變量,以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愿作為被解釋變量,由于被解釋變量是二值因變量,故本文擬建立如下的二元Logistics模型:

其中,Y為被解釋變量,為正態累積分布函數。若大學生有創業意愿,Y取值為1;反之則為0。α為常數項,Xi為一系列解釋變量,其中,X1代表性別,X2代表年級,X3代表學生干部,X4代表家庭年收入,X5代表所學專業與創業的關系,X6代表是否開設創業課程,X7代表是否為創業提供場地、資金幫助,X8代表是否參加創業類培訓或比賽,βi為8個解釋變量的系數,ui表示擾動項。
利用SPSS軟件對建立的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首先,將提到的8個解釋變量同時納入模型中進行回歸,結果見表1中的模型1。然后將不顯著的變量剔除,將模型1回歸結果顯著的5個變量納入模型重新估計,結果見表1的模型2。模型1和模型2的Hausman檢驗的P值分別為0.327和0.848,卡方檢驗值分別為9.184和3.381,說明模型整體擬合良好,具有統計意義。

表1 樣本回歸結果
1.大學生的性別(X1)、年級(X2)和是否是學生干部(X3)三個變量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可能是因為:在同一教學環境下,學校對男女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方式并無差別;不同年級的學生屬于同一年齡階段的人,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年級差別不會影響其創新創業意愿;參與學校社團組織并不能保證每個人的意愿與能力都是呈正比的,無論是否擔任學生干部,都存在著擁有強烈創業意愿,卻受制于自身能力不足而無法創業,或者個人能力突出但卻沒有創業意愿的人。
2.家庭年收入(X4)為3萬元到10萬元、10萬元到20萬元的回歸系數在模型1和模型2中分別在5%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負,家庭年收入(X4)為20萬元以上的回歸系數在模型1和模型2均不顯著。剔除掉性別(X1)、年級(X2)、學生干部(X3)三個不顯著變量后系數無變化。以模型1為例,由表1的OR值可知,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到10萬元和10萬元到20萬元的學生中,有意愿進行創業的可能性分別是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學生的0.529倍和0.516倍。綜合描述性分析可知,家庭年收入越極端的孩子有意愿進行創業的可能性越高。自身所學專業與創新創業結合度方面,所學專業與創業關系(X5)各個選項的回歸系數在模型1和模型2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專業與創業有一定關系、基本沒關系及完全沒關系均對創新創業意愿的影響顯著為負,以模型2為例,認為專業與創業存在一定關系從而有意愿進行創業的可能性比認為專業與創業完全相關高0.345倍,認為基本沒關系的則為0.174倍,而認為完全沒關系的則為0.073倍,可見,專業與創業關系的密切程度和創新創業意愿之間呈正向關系,密切程度越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意愿越高。
3.學校是否開設創業課程(X6)和是否參加創業類培訓和比賽(X8)這兩個變量的回歸系數在模型1和模型2都顯著為正。對于變量是否開設創業課程(X6)可以理解為學生是否知曉學校開設創業課程,已知曉的大學生明顯比不知曉的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創新創業信息,從而更有意愿創業,以模型1為例,已知曉的學生有意愿創業的可能性比不知曉的學生高出2.880倍。同樣地,已參加過創業類培訓和比賽的學生有創業意愿的可能性是沒參加過的學生的2.259倍,接觸的相關創業培訓和比賽越多,參與創新創業意愿越高。學校為創業提供場地、資金幫助(X7)這個變量的回歸系數在模型1和模型2顯著為負,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學校提供的場地和資金相對有限,使得擁有大批創業意愿的學生無法享受相關政策幫助,從而削弱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意愿及積極性,使知曉政策幫助的學生創新創業意愿反而低于不知曉的學生。
首先,拓寬學生與創新創業的接觸范圍,培養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一是加強專業對口的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平臺,共同打造校內校外良好的創業環境。二是充分發揮社交媒體的引導作用,增強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度,將創新創業的教育宣傳落實到位,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到創新創業大環境中。
其次,增多創新創業項目的賽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一是加強專業創新創業師資力量的建設,強化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的思想理念。二是學校以及社會各界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創業大賽,在培養理論知識的同時切實發揮實踐活動在創新創業中的驅動作用。
再次,政府、學校應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一是繼續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在課程體系、校園實踐等方面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二是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以鼓勵大學生創業,確保政策盡可能地惠及到每一個學生,以滿足不同家庭環境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需求。
最后,整個社會應繼續全力支持大學生創業,進一步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優惠力度。真正使政策能夠遍布融資、開業、稅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各個方面,為走好創業的第一步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