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镕鍵 趙 昕 張 僑
近年來,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的“三網融合”和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新媒體的廣泛運用。在新媒體時代,大眾的生存空間與社會架構都出現了深刻的變化,新媒體對教育的影響力也日益顯現出來。除了臺式機、筆記本電腦之外,智能手機也幾乎成為中國高校學生的標配,他們已經習慣于通過這些現代通信工具獲取各種新媒體信息。
在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專業碩士發展迅猛,所占比重已經超過了學術型碩士。加強對專業碩士的培養,成為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專業碩士教育的主要特點是學術性與職業性緊密結合,畢業后主要從事具有明顯職業背景的工作。與課堂教育占據大部分時間的學術型碩士不同,專業碩士的培養非常重視實踐課程,希望學生掌握行業、職業相關的知識運用和廣泛了解業界的最新發展趨勢。因此,新媒體的特性,與專業碩士的培養思路有諸多契合之處,能發揮自身的作用,創造獨特的價值。
勒溫(Kurt Lewin)是出生在德國的猶太人,二戰期間前往美國,以其出色的研究被譽為“社會心理學之父”,并成為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指出:“為了理解或預測行為,就必須把人及其環境看作是一種相互依存因素的集合。我們把這些因素的整體稱作該個體的生活空間,并用B=f(PE)來表示。”這就是著名的勒溫公式的由來。其中,B指行為(behavior),f指函數(function),P 指人(person),E 指環境(enviroment)[1]。勒溫公式表明,人的行為是人(單獨的和群體的人)與環境(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雙重作用的結果。
將勒溫公式具體運用到專業碩士的學習行為研究上,則B代表專業碩士的學習行為,P代表專業碩士自身、E代表環境。B是由P、E這雙重因素所決定的,即專業碩士的學習行為與其自身,環境密切相關。簡單地說,如果一位專業碩士自身基礎較好,愛好學習,并且處于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就會有積極的學習行為,容易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從哲學的觀點來看,如果將專業碩士自身視為“內因”,將其學習環境視為“外因”,則在內外兩方面加以完善將有助于培養出高質量的專業碩士。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蓬勃發展的新媒體可以在P、E兩方面對專業碩士的學習行為B起到非常積極的影響作用。
根據勒溫公式,在專業碩士學習環境(E)不變的情況下,專業碩士自身(P)的改善,也能促使其擁有更加積極的學習行為(B)。
對專業碩士自身(P)進行塑造,要從人才結構進行深入分析。
如圖1所示,左邊是通用人才結構,右邊是專業碩士人才結構。對于通才教育,人才結構可以用金字塔型的“知識、能力、素質”來描述。而對于專業碩士,其人才結構也可以用金字塔型的“專業知識、學習能力、人文素質”三個層次來描述。對于專業碩士人才結構的這三個層次,新媒體都能提供重要支撐。
圖1 通用人才結構與專業碩士人才結構
知識位于最底層。知識的量最大,但獲取難度也最低。學生即使不通過實踐,僅憑理解、記憶就能儲備較多知識。對專業碩士而言,需要汲取專業必修課、選修課的“專業知識”,并加強課外閱讀,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專業碩士的課程體系中,都包含全國教指委指定的專業必修課程,以及本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設置的部分專業選修課程。因為不少自設課程都有因地制宜、內容較新的特點,所以缺乏相應教材,需要借助教材之外的信息來充實教學內容。新媒體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專業碩士獲取知識的信息渠道。例如,專業電子書、網課、學術專家博客、網絡電視等新媒體,為專業碩士提供了豐富的文字、視頻、音頻、圖像等信息。尤其是網絡媒體的盛行,使得專業知識的傳播變得便捷而高效。
需要注意的是,網絡上的信息太多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這可稱之為“信息爆炸”或“信息泛濫”。相對而言,一些官方權威機構發布的信息質量較有保障,但自媒體信息則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專業碩士在使用新媒體時,必須學會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快速準確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并對內容加以甄別。這需要指導老師向專業碩士介紹本專業常用的信息資源,以便提高其信息搜索效率與質量。
能力位于中間層。與知識相比,能力的培養不是死記硬背就能獲得的,必須經過不斷的實踐,加以訓練。對專業碩士而言,因為以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目標,所以“實踐課”的比重明顯大于學術型碩士,特別強調在實踐中的“學習能力”。只有積極與人溝通交流,才能在實踐中修正自己的不足,獲得技能的增長。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讓在線交流變得容易,掌握相應的信息工具已經成為專業碩士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2020年疫情期間雖然對課程進行面授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但不少高校通過騰訊會議、騰訊課堂、釘釘、學習通等在線教育工具,讓授課老師與研究生在新媒體網絡平臺上進行互動交流,并能通過屏幕共享展示PPT講義、視頻、圖文信息等授課內容。凡是熟練掌握了這些新媒體授課工具的專業碩士,都能跟上老師的節奏,保持正常的學習進度。
此外,對新媒體進行“信息檢索”的能力成為專業碩士的必備能力。掌握一點搜索引擎高級語法知識,熟練運用“高級檢索”等功能,就能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快速檢索到自己需要的學術資源。中國知網、維普、萬方數據等專業學術數據庫幾乎成為中國所有研究生必用的學術工具,在這些數據庫進行學術論文的搜索、統計,對碩士畢業論文的文獻綜述寫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小木蟲論壇、微信、qq等新媒體資源,對促進專業碩士的學術交流、開拓視野、了解本學科的最新動態,起到了重要作用。
素質位于最頂層。人才如果只是具備豐富的知識和較強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內化為自身的素質,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尊重。對專業碩士而言,不僅需要修完課程中的政治必修課,更重要的是主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讓自己成為有文化內涵的高端人才。“教學、科研、服務社會、文化傳承”是高校被賦予的4大功能,專業碩士的文化傳承自然成為高校育人的重要目標之一。新媒體時代,眾多文化經典的獲取變得輕而易舉。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學相關作品都能在網絡媒體上搜索到,而且還有不少當代名家對其解讀,便于大眾的理解。比如,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喜馬拉雅音頻分享平臺、音樂Tai、Kindle電子書、超星數字圖書館等新媒體已經為眾多專業碩士所熟知,并成為他們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為例,無論是走遍大江南北的徐霞客,還是寄情于山水的謝靈運,都能給他們精神上的內在激勵。因此,人文精神的塑造,對于專業碩士的人格完善與提升學習的內在動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然,由于新媒體在內容生產上面對的受眾非常廣泛,不僅是知識分子,也有很多尋求消遣娛樂的大眾,所以專業碩士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那些較有內涵的品質較高的內容上,不能在娛樂性的抖音等新媒體上消耗太多時間。因為目前網絡上存在某種“泛娛樂化”風潮,雖然在表面上沖破了話語權的束縛,給人一種自由平等的感受,但卻破壞了對嚴肅問題的探究與思索。專業碩士如果過于關注膚淺的娛樂化信息,會變得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難以促成內在素質的提升。
根據勒溫公式,在專業碩士個體(P)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改善其學習環境(E),也能讓其學習行為(B)變得更加積極。
對專業碩士的學習環境(E)加以完善,是指其上課的課堂環境及下課以后的課外環境。新媒體在這兩種環境中都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專業碩士與本科教育相比,更加側重以案例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案例分析對信息進行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而平面媒體信息則相對顯得單調、不及時、參與性不足,已經很難滿足教學的需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進入課堂輔助教學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取而代之的是新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例如,新媒體工具“微助教”可以讓授課老師不再用傳統的點名方式,一目了然在系統里查看出到課人數、缺課學生。“學習通”則可以讓授課老師提前將錄制好的講課音頻或視頻置于授課平臺,現場播放。
目前專業碩士的課堂環境基本都具有良好的多媒體軟硬件設施。音箱、投影儀、電腦、網絡都是標配。教室里的電腦可以連接互聯網,老師根據事先準備好的網址播放相關網絡視頻,通過對學生視覺、聽覺的全方位信息輸入,提高信息接收的質量。由于人對信息的接收,是通過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多種感覺器官來感知外部世界,引起感覺,從而在頭腦中產生印象,因此綜合性的信息刺激比單一的信息刺激效果更好。專業碩士的案例教學中,通過大量實景照片、訪談視頻、音頻等材料對案例進行詳細介紹,刺激著學生的視覺(眼睛)、聽覺(耳朵),這些新媒體技術讓學生在課堂上比單純地閱讀書籍更能迅速集中注意力,聚焦到討論的問題上來。
例如,MTA(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的課堂教學,授課老師不會拿著旅游教材照本宣科,而是根據旅游行業的最新發展,播放景區的優美畫面、業界專家的深度訪談、旅游相關的新聞報道等,讓學生充分討論,將理論知識運用于最新的行業實踐分析。由于新媒體提供的信息不僅廣泛,而且及時、具象化,容易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因此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通過交互式的學習,將知識共享轉化為知識共生,是專業碩士開展課外學習的重要目標。比如,不同于百度百科、互動百科、MBA智庫等大百科全書似的知識介紹,“知乎”更側重于發散思維的整合,對專業知識的討論,不斷生產出新的知識,給人“權威、高質量”的印象,因此成為專業碩士普遍關注的新媒體工具。
此外,微信、微博、貼吧等新興媒體平臺工具,可以為學生們的網上交流提供方便,形成自己的學習圈子。通過轉載高質量的學習文章,可以開拓視野、深化認識,還能啟發思維,這讓專業碩士的協同創新在實踐上具有了較強的可操作性。
例如,MTA高校很多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發布一些移動課堂、學習經驗、學術交流等信息。不少MTA研究生通過留言發表觀點,既豐富了知識,也促進了彼此間的感情交流,增強了凝聚力。同時,利用課外微信學習群進行在線討論,可以打破地域空間的限制,圍繞一些主題展開思考,相互啟發產生一些新思想與新方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線下的學術講座都變成了線上講座,讓新媒體的在線教育作用大大得到了強化。線下講座受限于時間、地點,往往只有少數人有機會凝聽。但線上講座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壁壘,不少專業碩士不出門就能聽到高水平的講座,受益匪淺。
當初國家設置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目的,是希望將我國研究生教育構建成“學術型”“應用型”學位既獨立又連通的雙元體系。但由于學術型研究生相對于側重應用的專業研究生來說歷史更為悠久,因此很多高校不自覺地將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的思路和方法用于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忽視了二者在培養目標方面的差異,造成專業碩士培養的過程和結果與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符。實際上,專業碩士的實踐性是培養方案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因為其基本特征之一是要與職業掛鉤。
根據勒溫公式的啟發,專業碩士可以從內因、外因兩方面改善自己的學習實踐行為,這也是新媒體可以充分發揮積極作用的方面。
內因方面,新媒體從“專業知識”“學習能力”“人文素質”三個不同層次為專業碩士進行自身人才結構的完善提供了巨大支持,促成了專業碩士內在的積極變化,塑造出新型的專業碩士。
外因方面,新媒體的介入使得專業碩士的課堂環境、課外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已經主動將新媒體納入教學、學習中。
總之,雖然目前國內研究生教育還是采取線下面授方式,但新媒體作為一種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發展速度非常快,未來專業碩士的教學方式可能出現革命性的變化。例如,慕課這種新媒體教育平臺,已經對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形成巨大沖擊。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更可能出現虛擬現實課堂的新媒體應用。為了使得專業碩士的學習行為變得更加積極,借助勒溫公式進行思考,主動探索新媒體對專業碩士自身、學習環境的影響作用,有助于適應時代發展,不斷提升專業碩士的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