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芳 張紅艷
摘要:近年來,臨床X射線成像、CT、MRI、超聲成像和核醫學等醫學影像技術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臨床醫學服務模式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改進與創新教學模式成為了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職責之一。理論實踐教學一體化模式屬于職業、專業教育中具備顯著教育優勢的教學方式,對于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教學質量推動作用也相當突出。行業對高素質技能型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需求也隨之不斷增加。在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是重要環節,傳統實訓教學以教師課堂講授,學生練習方式進行,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產教融合背景下醫學影像技術實訓課教學需要探索創新教學方式,改變傳統局限于課堂的教學模式,通過實踐訓練培養醫學生的操作技能,提升專業實訓課教學效果。專業基礎課程是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輔助課程,結合高校實際對實訓教學進行改革探索,促使專業基礎課程更好地為專業學習服務。
關鍵詞:高職醫學專業影像技術專業實訓課程;教學實踐教學改革
高職院校的醫學影像專業的教育培養目標是基于德智體美勞、擁有豐富現代醫學影像基礎理念、良好職業素養及影像學操作技術能力人才。醫學影像技術屬于一種基于圖像為基礎,以往的教學中都是采用傳統理論與實踐獨立性的教育方式,一般是先理論后實踐,這一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促使學生在考試時保持較好的成績,但是對于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知識融合認知存在一定的缺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面向臨床培養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醫學專業,專業基礎課程《醫學影像基礎概論》對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發揮重要的作用,實訓課可為學生日后臨床實習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傳統實訓課包括教師演示、課后考核環節,這一教學方式單調,學生主動參與意識薄弱,教學模式落后效果不佳。如何將專業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合理設置,使專業基礎課程更好地服務于專業學習是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面臨實際難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訓課要改革傳統教學方式,通過引進新技術應用新方法,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等措施提升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訓課教學效果。
1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實訓課教學現狀
隨著我國高等醫學教育迅速發展,醫學影像學各種檢查技術不斷涌現,臨床醫學對影像醫學依賴性增強,以往醫學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當前臨床醫學教學的要求,實踐教學理念方法落后。提高醫學影像專業技術課程教學質量,提高醫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必須重視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改革,優化教學資源配置,為培養高素質醫學影像學人才打下基礎。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各類醫院影像診斷設備日益先進,B超普及到鄉鎮醫院,彩超普及到縣級醫院,部分經濟發達地區鄉鎮醫院購置磁共振裝置,基層醫院放射科迫切需要高素質,影像診斷技術全面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醫學影像學是利用X射線成像、CT、超聲成像、MR、DSA等技術使人體結構形成影像,了解人體解剖生理功能,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的學科[1]。
當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訓課程教學中存在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落后等問題,無法滿足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要求?,F行《醫學影像基礎概論》課程以普通X射線成像、CT、超聲成像、MR、DSA設備原理為主線,使學生掌握成像基本原理特點,認識設備構成及臨床應用。但由于醫學影像學發展迅速,數字化X射線影像技術等新檢查技術日新月異,臨床應用普及到基層醫院。現行教材內容陳舊,對DR、MRI等技術設備原理構成表述不詳,為專業學生提供緊密結合學科特點的教材成為當務之急。教學用教材是相關高校合作編寫及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自編教材,使學生及時了解學習專業最新技術知識,要求教師在課程內容設計時考慮成像設備原理知識相關性,如在DR設備教學中與普通屏-膠片系統成像等多種成像方法對比,利用多種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2]
2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訓課教學改革探討
就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人員以往的崗位就職來看,大多存在過于專一或者只具有一種醫學影像設備操作能力的情況,這對于我國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及相關的影像技術發展具有非常大的限制。因此基層的衛生機構對于醫學影像技術人員的崗位任職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從業人員突破原有限制,能夠做到一崗多職,除此之外,還要具有非常豐富的醫學影像設備操作能力,可以熟練地操作多種醫學設備進行醫療診斷。總體來看,這對于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要求從業人員在崗位認知的過程中具有更為專業的職業素質,同時要具備更為突出的綜合能力。為了能夠培養更多的多技能、高素質的實用型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并以人才為主要推動力來推動基層衛生機構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因此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應該積極地開展教學改革。下文主要對高職高專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訓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分析。
2.1研究對象與方法
2.1.1 研究對象
選擇醫學影像技術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
2.1.2 方法
對照組的學生接受常規教學模式。實驗組的學生接受院校制定的針對性帶教模式,具體如下。
(1)教學環節。
理論知識的傳遞是學生提升自身知識儲備及增長專業技能的重要基礎,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堅決避免一味地理論知識傳遞,要多結合實際情況及臨床崗位的需求來制訂教學計劃,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科學的實踐大綱并明確考核標準。在考核方面可以按照時間技能操作步驟分為3個階段來進行質量評分,這3個階段分別為準備過程、操作過程及結果,針對每一個步驟的評分都要在嚴格參考考核標準的同時明確評分定位的原因,即操作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給予學生足夠的教導,幫助學生擁有更大的成長空間。如果將3個步驟進行詳細分析的話,那么最開始的準備過程可以分為設備及虛擬軟件評估,以及操作前的相關準備評估;操作過程中的操作質量評估可以包括操作步驟評價操作過程中的原則及注意事項評價;之后的結果評價內容可以包括操作的熟練度,操作過程中的準確性及操作過程中對于病患的態度等。根據考核標準,將所有學生的實踐技能操作進行評分,并將考核標準及評分結果都下放給學生,讓學生明白自己動手實踐能力上的不足,同時為他們日后的動手實踐提供主要的參照。
這幾年因為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多學校將實訓的教學場所由校外變更校內,由原來在基層醫療單位進行實習變為學校實訓室內的實踐技能操作練習。對于核磁共振和超聲波等相關教學內容,要追求與臨床實習接近,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地應用虛擬仿真教學系統來促使實踐教學的真實性進一步提高。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新冠疫情的影響多惡劣,都不能停止培養專業人才的腳步,即使在市內實訓室也要學生明確所有操作項目的考核內容,同時,嚴格地要求每個學生在考核過程中的操作達到全部過關,并且記錄到個人的成績之中。
(2)訓練環節。
在全面接收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想要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就需要多加練習,操作練習是提升操作技能的最佳途徑,但在練習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明確訓練的含義,并不是簡單地進行模仿,而是根據自身所學,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地進行操作的一種活動方式。因此,在開展訓練環節之前,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并且根據 練習內容的難易程度調整練習的次數與時間,全面掌握訓練環節的主動性和方向性,提升訓練環節的質量。
(3)強化環節。
在強化的環節首先需要明確可以作為參考的考核指標,以此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全國醫學影像技術技能大賽的考核標準作為參考,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還可以將大賽的競賽機制運用到技能強化的環境之中,通過營造競爭環境來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在比賽中激發學生的動力,以此來鞏固學生的實踐技能。
(4)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對比2組學生的考核成績,分為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滿分100分,分值越高,成績越好;對比2組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提問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滿分50分,分數越高綜合能力越好。
2.2結果
實驗組學生綜合能力優于對照組。
2.3討論
本文通過比對2組學生考核成績與綜合能力。研究發現,實驗組學生考試成績高于對照組;實驗組學生綜合能力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實訓教學的時候,需要重視實訓教學環節、訓練環節以及強化環節。
3傳統教學模式和以實訓為基礎的實踐教學對比分析
3.1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
影像技術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生實踐環節必須要接觸患者。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單純的將書本上內容“灌注”給學生,難以發揮實踐課程在技術類課程中的重要作用,影響教學效果。除此之外,X射線成像、CT、MRI、超聲成像和核醫學等設備為昂貴的大型設備,且多數存在輻射、防護,如防護工作不到位易危害師生身體健康。學校實訓實驗室只有診斷X射線機、超聲機器,實訓條件簡陋、落后,CT、MRI和核醫學等大型設備根本就沒有機器,這樣學生難以掌握影像技術大型設備的操作技能。
3.2以實訓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模式在高職影像技術專業學生中的優勢
3.2.1 以實訓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模式促進了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模式的轉變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只有實踐環節,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培養適應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傳統的教學模式,擺脫不了紙上談兵的羈絆。以實訓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學校與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的醫院相結合,實現理論和實踐的自然結合,真正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3]。通過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提高學生技能,而且培養學生的自信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愛崗敬業的情懷。
3.2.2 以實訓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早期“零距離”接觸醫學影像技術專業
通過以實訓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更早地接觸真實的醫療環境,更早認識到影像技師的責任,使專業知識很好地與臨床結合,對影像技術專業涵蓋的各領域知識的認識也逐步提高,對各類影像設備的構成、工作原理、操作流程、患者的接待、醫患交流等方面有了基本認識[4]。通過融入課程思政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意識。
3.2.3 以實訓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以實訓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熟悉日后的工作流程,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參與臨床實踐的自覺性、使命感和責任感,課程思政的加入,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步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直接把醫德規范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中。
3.2.4 以實訓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模式醫教相長
通過座談會及問卷調查發現,實驗組學生并非此教學模式的唯一受益者。醫院以醫療為主,雖然過去有實習生的臨床帶教工作,但那不是他們的主業。通過模式改革使醫院帶教老師壓力變動力,不但促進了醫院技師專業水平的提高,而且提升了醫院的聲譽。
4 醫學影像技術理論實踐結合教學的思考
以實訓為核心的教學主要特征在于打破了傳統理論與實踐相對獨立的模式,將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生產與實習教學融合在一起,促使教學環節相對保持集中化,課程教學則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教學過程直接在實驗室或者是醫療機構的診斷科室內進行,以某一個教學任務、目標為核心。[5]基于師生雙方的教、學、做同步進行,突出理論與實踐教學的交替性,基于直觀結合抽象的原則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充分發揮理論教學的專業技能、思維的培養作用,同時也可以發揮實踐教學中興趣、操作能力方面的培養作用,整體教學價值顯著。
4.1建設理念
積極且正確的職業素養屬于影像技術教學后學生深入參與醫院相關工作的基本條件,想要順利地完成課堂教育與工作需求的有效銜接,就必須做好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工作的改進與完善。理論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必須是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借助素質體系當中的顯性實踐性環節和隱性實踐性環節共同完成教育任務。理論實踐課程教學目的首先在于激發學生參與實訓教學的積極性;其次在于提高學生實踐性操作技能,保障學生的獨立工作效率與能力,并借助興趣的激發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促使學生可以有效挖掘問題并靈活解決問題;再次在組織學生參與實訓過程中注重團隊合作,促使學生可以有效地掌握職業素養,如職業情緒控制能力,盡可能保障學生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能得到有效發展;最后在組織學生參與實訓教學中注重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盡可能保障學生在今后工作中保持熱情與積極心態。
4.2組織教學條件
醫學教育影像技術理論實踐教學的安排應當是在學生基本掌握專業課程理論知識之后,以深入醫院實習工作之前,只有在這一階段及能力條件的情況下才可以更好地保障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并基于全面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在實訓基地的系統與綜合性操作訓練在具體訓練時間方面應當堅持1個月左右,對于條件稍好時可以適當延長時間。實訓基地的建設應當以師生共同參與為基礎做好專業診斷實訓室的研制或者是醫院影像學科室教學條件的完善。 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課程相關的設計并提供充足的實踐教學資源。[6]例如,在《胸部 X 線診斷》呼吸系統疾病正常影像學特征這一內容的教學期間,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患者就診相關資料,其中需要納入不同類型疾病的X光片,教學期間可以讓學生基于角色扮演的方式實現胸部后前位、側位的模擬性攝影,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成效。
4.2注重教學內容設置
影像技術理論實踐教學一體化模式屬于學生實踐性操作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職業模擬性教學環節,可以促使學生在一定條件之下保持全面性發展。在影像技術理論實踐教學一體化模式期間可以實現對學生未來職業環境的早期體現,可以針對從事的崗位方向及基本工作需求等形成準確掌握,可以將綜合技能分解化,并將分解獲得的單項技能組合并形成全新的教學單元或模塊,借助模塊化的教學方式實現對教學內容的詳細講解。同時,講解過程還可以堅持從易到難這一基礎原則,促使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識,促使每一個模塊可以從實踐意義的角度上得到傳承。在教學期間需要先落實單項技能的培養,先對影像學檢查當中涉及的儀器設備、工作原理、檢查技巧等內容進行講解,并針對性強化了學生對于影像技術設備的掌握,之后進行實踐能力與理論基礎的強化,在教學中基于一體化綜合實訓的不同環節進行能力的強化,并通過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實現對部分疾病進行檢查與判斷,從而完成基礎性理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最后便是綜合能力的培養,以項目整體起來進行實施,提高學生對于工作方式的掌握。
5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訓課教學改革策略
醫學影像技術注重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同時要加強基本操作技能培訓。加大實踐課的比重,加強師生交流與學生協作,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與動手能力。強調實習前崗前培訓,建立合理的實習計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能,影像技術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影像技術工作,要求具備雜事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紤]實習生實際情況,時間內容安排要靈活變動。
產教融合指將生產過程融入導教學過程,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提升,體現了專業設置與生產需求對接。國務院在《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職教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訓課教學改革目標是訓練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了解正常人體組織器官斷面解剖,掌握常見病理及影像學表現,使學生掌握醫學影像診斷基本思路方法。依托學校醫教聯合體與醫藥行企聯盟,通過引進數字化醫學影像教學平臺,研發模擬、仿真醫學影像教學軟件,建立PACS系統等,解決了由于醫學影像設備昂貴導致實際操作訓練無法完成的問題,大大提升了實訓教學效率和質量。
2019年4月至2019年6月廣泛調研,了解產教融合背景下崗位對能力的需求;在調研的基礎上收集相關案例,形成與理論相結合的案例。收集、整理教學實施班級與對照班級《醫學影像基礎概論》課程實訓考核成績,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學生的實訓教學情況進行對比分析。采用調查問卷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對實施班級和對照班級學生的實訓教學情況進行對比分析。通過教學內容重整增加綜合性實踐比例,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使實訓教學向網絡化、人機互動方向發展。加強實訓基地建設,開展校企合作和多種形式產教融合;使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醫學影像技術實訓課改革教學方法,在實踐工作中亦可優化組合,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訓課程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大量音頻、視頻資料,教學參考光盤等應用于實訓教學中,通過圖文聲像等多媒體信息調動學生的視聽覺功能。視頻教材生動形象,學生可反復觀看隨時復習預習[7]。教師先教授留下1/3課堂由學生自主學習,對教師教授內容吸收消化,教師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綜合性實訓課中將相關實驗技術有機整合。例如,實際操作的教學中利用先進手段避免以往分組進行效率低等缺陷,學生受到同樣知識傳授的機會。
6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推動社會醫院服務體系持續發展,醫學教育需要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工作,結合醫院用人的方向變化不斷改進與優化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方式,針對學生的專業技術培養注重綜合素質的發展,盡可能滿足醫院的用人需求。影像技術理論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實際操作環境,促使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真正應用到實際操作過程,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同時提升學生的實踐性能力,促使學生自主性研究并挖掘知識掌握與應用技巧,實現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為職業技術學校教育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石海峰,溫競,王鯤,等.實施課崗融通無界化教學,培養醫學影像技術人才[J].職教通訊,2021(12):122-127.
[2] 林婷婷,史旭,王霞麗,等.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校內外實訓教學體系的初探[J].繼續醫學教育,2021,35(7):55-57.
[3] 楊蓉,徐瑋曼,華西,等.小組競賽與模擬情景教學在《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實訓課程中的應用[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3):219-220.
[4] 黃翔靜,樊先茂,謝應朗,等.高職高專醫學影像技術學實訓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4):64-65.
[5] 張建青,姚旭峰,黃清明,等.“學案導學,三動教學”教學模式在《醫學影像設備與技術實訓》課程中的實施與探討[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28(5):836-839.
[6] 姚建新,李占峰,徐黨輝,等.五年一貫制醫學影像技術專業“3.5+0.5+0.5+0.5"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8,17(2):151-156.
[7] 沈孝翠,許海兵,辛春,等.醫教協同背景下醫學影像技術專業“1+1+1”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北京生物醫學工程,2019,38(5):519-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