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琰
摘要:目的 探究中醫推拿醫治頸性肩背痛的效果及對患者炎性因子的調節作用。方法選取2019年11月到2021年11在我院治療頸源性肩背痛患者72名,將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進行對比實驗,對照組用美洛昔康片進行干預,研究組采用推拿的方法治療,以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和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平均濃度變化作為觀察指標。結果兩組在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中,研究組治療后的評分大幅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炎性因子白細胞介素 1 受體拮抗劑(IL - 1β)、白細胞介素6(IL - 6)、腫瘤壞死因子(TNFα)在治療后濃度變化,研究組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 05)結論在頸性肩背痛治療中醫推拿的臨床效果高于藥物治療,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中醫推拿治療;頸性肩背痛;炎性因子
頸源性肩背痛(Cervicogenic Shoulder and Backache)多發生在中老年群體當中,是一種以的頸椎退行性改變為主的疾病,臨床中常出現頭、肩、頸活動受限的表現,在臨床中可以用推拿治療頸肩腰腿疼痛,中醫推拿有推行氣血,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等效果,通常是由醫生在人體上按推、捏、提等手法作用于患者受傷或不適的部位,達到改善病痛的效果,此次我院將中醫推拿運用在治療患者的頸源性肩背痛中探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9年11月到2021年4月接收的頸源性肩背痛患者72名,將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進行對比實驗,其中研究組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齡41-66歲,平均年齡為(51.23±3.36)歲,病程平均在(6.55±1.26)個月,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47-69歲,平均年齡為(52.64±1.86)歲,病程平均在(6.95±2.56)個月,該次研究已上報至醫院倫理委員會,并獲得同意。納入規則:①患者符合頸性肩背痛的臨床表現②配合度較高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④患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規則:①合并其他臟器疾病②配合度較差的患者③存在外傷等骨科方面的疾病。兩組對比實驗一般基本資料沒有明顯不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選擇藥物方法,口服美洛昔康片(江蘇云陽集團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146),用水或者流質送服,每日一片,連服七天,研究組由醫者為患者采用中醫推拿的方法,患者可以采取坐位或俯臥位,向醫者暴露頸背部,醫者用捏、按、推等手法對患者的斜方肌、背闊肌、三角肌等僵硬部位放松,按摩不少于5min,讓肌肉放松后治療身體疼痛部位和不適癥狀,用指柔、伸、叩、擦等手法結合按摩患者肩貞,肩井,肩髎,大椎,及肩胛周圍阿是穴等疼痛部位,持續5min,手法要輕重有度,滲透有力,在肩頸疼痛部位明顯的區域可以觀察患者承受度按摩,不可過度刺激,在按摩中患者如果精神緊張焦慮可以采用與中藥精油相結合的方法。以上治療每日30min,持續一周。
1.3觀察指標
以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平均濃度變化作為觀察指標。
1.3.1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用11點數字評分法對比,分值越低代表治療的效果越好。
1.3.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濃度的變化,炎癥也是導致疼痛的主要原因,需要觀察 IL - 1β(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在IL - 8(白細胞介素8)TNFα(腫瘤壞死因子)的濃度變化。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結果采取x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結果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
研究組在治療后的疼痛評分降低程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平均濃度改變
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炎性因子濃度變化范圍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頸源性肩背痛在臨床中屬于常見病,是由于頸椎韌帶、關節、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所產生頭、頸、肩、背等部位發生異常或運動功能受損等一系列病癥的疾病。支配頸肩部的肌肉由頸部發出,當頸部出現病變反應,會影響相應的神經系統和硬膜囊,牽引肩背部的疼痛,發病率較高且發病多在中老年人,臨床表現主要有頸項背酸痛,上肢麻木,頭痛,頭眩,視物模糊有疊影感,心慌等一系列癥狀。對于頸源性肩背痛采用中醫推拿方式治療是較為有效的手段。
推拿針對頸、肩、背疼痛有很好的緩解作用,中醫推拿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與西醫檢查診療相聯系,通過運用多種手法對相關穴位的按摩,調節人體肌群深層,讓肌肉僵硬感覺慢慢消失,減輕身體不適癥狀,達到止痛的作用,同時推拿也可以使人減少焦慮的產生,從心理層面上減輕疼痛。
通過此次實驗結果分析,中醫推拿對于頸源性肩背痛的治療效果高于藥物治療,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在治療后都明顯降低,中醫推拿通過對僵硬肌肉的調節,改善肌肉生理功能,對于明顯的疼痛部位酌情刺激,改善肌肉的狀態,有效減輕疼痛癥狀,促進經絡運行,達到活血止痛的作用。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疼痛評分在治療后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應用中醫推拿對于頸性肩背痛的治療效果明顯,對頸性肩背痛產生的肩、頸、背痛等癥狀療效顯著,能夠有效讓患者的癥狀好轉,方法簡單時間短見效快,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適合臨床的廣泛運用。
參考文獻:
[1]中醫推拿手法治療寰樞椎錯位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袁政文,王光,李洪立,谷文英,程宏.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23).
[2]推拿治療頸性肩背痛及對相關炎性因子的調節作用[J].陳鵬,鄭勝明,金肖青,范炳華山東中醫雜志.2011.0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