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瑩 王方園 竇曉鑫 時浩洋 趙 爽 孟靜巖
1.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2.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天津 301617
羅天益是易水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衛生寶鑒》[1]是羅天益的代表作,是其僅存于世的著作,也是其畢生所學的凝練[2]。羅天益師從李東垣,繼承李東垣脾胃論思想,又根據自己的臨證經驗進行創新[3]?,F運用中醫傳承計算平臺系統(V3.0),對《衛生寶鑒》[1]中治療脾胃病的處方歸納、梳理,挖掘羅天益治療脾胃病的用藥規律,為現代脾胃病治療提供借鑒。
參考教材《中醫內科學》[4]中對于脾胃病的劃分,將《衛生寶鑒》[1]中關于脾胃病的處方進行歸納,涉及食傷脾胃、飲傷脾胃、嘔吐呃逆、膈氣噎、心下痞、心胃痛及腹中痛、泄痢、痢疾、四時用藥、大便門等篇章。
根據《中藥學》[5],將“白豆蔻”統一為“豆蔻”、“黑附子”統一為“附子”等。
第一步,閱讀《衛生寶鑒》[1]中脾胃病相關處方,并錄入相應處方,專人核對。第二步對錄入處方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第三步將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錄入Excel 表格中,另有一人負責審核。第四步將Excel 中處方內容導入中醫傳承計算平臺V3.0,建立數據庫,專人核對。
本研究借助中醫傳承計算平臺V3.0 進行四氣、五味、歸經、用藥頻次、關聯規則、聚類分析相關方面的數據挖掘。
《衛生寶鑒》中治療脾胃病處方共計納入98 首,涉及中藥143 味。
羅天益在《衛生寶鑒》中治療脾胃病的藥物用藥總頻次631 次,頻次>10 次的共計有20 味中藥,合計頻次334 次,占總頻次的52.93%(334/631)。見表1。

表1 用藥頻次(頻次>10 次)
《衛生寶鑒》中治療脾胃病時使用最多的藥物為補虛、理氣、溫里類中藥,較少是用的是活血化瘀、利水滲濕、化痰止咳平喘、收澀、驅蟲類中藥。見圖1。

圖1 功效統計
羅天益治療脾胃病時選用的藥物主要屬溫、寒、平。藥味以辛、苦、甘為主。多歸屬于脾、胃、肺經。見圖2~4。

圖2 四氣分布

圖3 五味分布

圖4 歸經分布
將“支持度個數”設置為5,“置信度”設置為0.7,用藥頻次≥7 次的用藥組合數目(支持度>6%)共計28 組,見表2。圖5 為常用藥物及其組合進行可視化的網絡展示。

表2 高頻用藥組合(頻次≥7 次)

圖5 常用藥物組合網絡展示圖
設置“聚類個數”為4,得到4 類核心藥物組成,見表3。圖6 為k-means 算法與回歸模型的展示圖。

表3 核心藥物組成

圖6 方劑聚類分析圖
《衛生寶鑒》[1]中關于脾胃病的論述是羅天益學術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羅天益繼承了李東垣的脾胃病理論,李東垣闡述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這一內傷脾胃的理論[6],并且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這一脾胃病的病機[7]。羅天益認為飲食失節、誤用攻伐、脾胃素虛、濕寒客脾、中焦濕熱、泄痢日久等原因影響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調,從而引發脾胃病[1]。在上表現為嘔吐、呃逆,在中表現為痞滿、胃痛,下焦表現為泄瀉與便秘。
《衛生寶鑒》[1]中治療脾胃病高頻用藥中補虛、理氣、溫里藥出現的頻次最高。高頻藥物中排名靠前的補虛藥分別為:甘草、白術、人參、當歸、白芍。甘草、白術性味甘溫、甘平,入脾胃經。羅天益在《衛生寶鑒·胃脘當心而痛治驗》中明確提出“脾不足者以甘補之”[1]。人參、當歸甘溫入脾經,人參、甘草補脾益肺,肺脾同治。白芍入脾經滋陰,且入肝經,味酸以瀉木克土,體現了抑木補土的治療思路。脾胃為中焦氣機升降樞紐,脾胃病則氣機升降出入均受影響[8],羅天益治療脾胃病重視調暢脾胃氣機。木香、陳皮辛苦偏溫,入脾經,理氣同時亦可健補脾胃;枳實、青皮行氣之力強,擅長消積?!缎l生寶鑒》[1]治療脾胃病亦常用溫里藥物,干姜、肉桂、丁香是高頻溫里藥,此三味藥均可入脾經,干姜溫熱,主入脾胃,為溫胃散寒主藥[9];肉桂可散寒止痛,能用于治療寒邪內侵或脾胃虛寒所致脘腹疼痛[10];丁香還可溫中降逆,對于脾胃虛寒所致氣機逆亂有良效[11]。
中藥五味理論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12]。辛、苦、甘味藥物為最常用的藥物。辛味藥物通常具有“發散”“行氣”和“行血”的作用[13-14]?!缎l生寶鑒》[1]中常用的木香、陳皮、枳實等均包含辛味,具有梳理氣機之功效。羅天益認為“飲食反過其節,以至腸胃不能勝”,飲食過量,脾胃俱實,胃氣不能腐熟,脾氣不能運化是脾胃內傷的重要病因[1]。木香、陳皮等辛味藥物能夠行氣消滯,助脾健運,體現羅天益重視消痞散結的觀點?!督饏T要略心典》曰:“苦者,能泄,能燥,能堅。”[15]《衛生寶鑒》[1]常用藥物中枳實、大黃、黃連等藥物均包含苦味,食傷脾胃嚴重者需要加以苦味藥物泄下?!缎l生寶鑒》[1]中辛味藥與苦味藥合用,體現辛開苦降治法,“辛以開之”“苦以降之”,調理脾胃氣機升降用來治療飲食過量導致的脾胃郁滯。甘味藥物本身屬陽,運用甘味藥具有補脾胃陽的作用[16]?!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17]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甘補之,苦瀉之。”脾為陰土,易為濕邪所困[18],甘溫之藥可益氣健脾祛濕,《衛生寶鑒》[1]中常辛甘合用,辛味多為升浮藥,有梳理中焦氣機升降功效;甘味入脾,緩急補虛[19]。單用辛味藥,易耗散元氣,合甘味藥,甘味內守,以牽制辛味之耗散,辛甘化陽,以增辛味溫陽之功,且溫中補虛[20]。
《衛生寶鑒》[1]中常用的藥物組合為:補氣藥+補氣藥、補氣藥+理氣藥、理氣藥+理氣藥、補氣藥+溫里藥、補氣藥+化濕藥、補氣藥+補血藥。甘草和白術是最為常用的藥物組合。羅天益將甘草和白術歸為“濕化成”類藥物,羅氏載此類藥物“中央戊濕,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應之”[1]。甘草首載于《神農本草經》中:“味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21]羅天益在《衛生寶鑒》[1]中認為甘草能夠補上中下三焦元氣,調和諸藥,性味平緩,善解諸急[1]。羅天益認為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須甘劑,故治療脾胃病時多以甘草為佐。白術被前人譽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22],白術甘溫補虛,又苦溫燥濕,既可補氣健脾又能燥濕,祛濕邪困脾。白術氣溫,味甘,能除濕益燥,和中益氣,除胃中熱[23]。羅天益善用白術也體現其治療脾胃病重視祛濕,遵脾之喜燥惡濕特性。白術配伍枳實也是該書中常見配伍組合,枳實功擅破氣消積、化痰散結。枳術丸原是由《金匱要略》的枳術湯化裁而來[24],枳術湯主治脾虛氣滯,脾運失司,水濕蘊結心下之證[25]。枳術湯原方重枳實而輕白術,枳實丸改湯為丸,白術用量兩倍于枳實。羅天益在《衛生寶鑒》[1]中注“用白術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服令胃氣強實,不復傷也”。羅天益治療脾胃病時多以補氣藥配伍理氣、溫里、化濕藥物,體現其根據病邪性質不同消補兼施,又以強胃健脾為本,補而不滯,脾胃強盛,升降得宜則不易復感邪而傷。
對上述98 首方劑進行無監督的聚類分析,得到4 首類方。其中類方1 的藥物組成類似枳實消痞丸的精簡方,主要功效為行氣消痞、健脾和胃,體現出羅天益辨證脾胃病時重視調理中焦氣機升降,健脾和胃;類方2 藥物組成除阿膠之外,其余藥物均為張子和木香檳榔丸中的藥物,類方4 中藥物亦可視為木香檳榔丸加減而成,木香檳榔丸本為行氣導滯、功積泄熱之方[26],類方2 中加入阿膠此血肉有情之品,甘溫質潤而滋陰,防止濕熱積滯日久傷陰,此類方是羅天益治療脾胃病重視消積導滯、兼顧扶正的體現,類方2中大黃、牽牛子的使用亦是羅天益治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傷之大重者,以藥除下之”觀點的體現;類方4中藥物為木香檳榔丸中性味偏辛苦溫類藥物合集,起行氣導滯、理氣寬中之功;類方3 為劉完素開結妙功丸加減,方中含有三物備急丸組成,體現羅天益治療酒食積滯重者,急取峻急之劑下之的思想。總體來看,聚類分析所得的4 首類方,體現了羅天益治療脾胃病消補兼施,對于食飲積滯重者不拘泥于補益,羅天益在治療脾胃積滯時根據病情輕重或“減食一二日”或“以藥內消之”或“以藥除下之”。積滯程度分別急取消下之法除積滯,同時又以補益脾胃為本。
綜上所述,《衛生寶鑒》[1]中重視調理脾胃的思想遍布全書,羅天益在治療脾胃病用藥時特點如下:①甘溫補脾、重視理氣;②辛苦甘溫、靈活組合;③消補兼施、強胃為本;④消下除積、健脾和胃。羅天益在《衛生寶鑒》[1]中治療脾胃病的思路清晰,具有特色,可作為臨床用藥的參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