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 黃婭 張李楠
關鍵詞:課程思政;鄉村振興;體驗式模式;景觀規劃設計
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踐行新時代國家政策與發展理念的集中體現,是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重要教學途徑和資源[1]。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旨在培養能從事城鄉規劃研究與實踐工作的創新型應用人才[2],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后備軍。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在于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鄉村綠色可持續發展,且要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傳承農耕文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塑城鄉關系[3],這不僅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而且成為該專業學生反哺家鄉的重要途徑。
貴州省作為我國重要戰略省份,積極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并提出建設“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的目標[4]。貴州省各高校培育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等專業人才是貴州省鄉村振興建設的主力軍,因此,應將鄉村振興內涵充分融入該專業的教學之中。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中實踐性較強的一門課程,也是鄉村振興規劃中的重要一環[5]。因此,將鄉村振興的目標內涵融入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中能夠充分發揮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育人作用,且通過引導學生在探索和實踐體驗過程中了解鄉村振興于貴州于國家的深刻內涵和意義。因此,本研究以景觀規劃課程為例,以學生為主體,探索體驗式課程思政模式,以期促進專業建設,賡續精神血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貴州省的鄉村振興建設培育高素質人才,也為同類型院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提供教改范例。
一、課程存在問題
(一) 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方法單一
1、教學模式傳統。目前景觀規劃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聽課記筆記及課下復習為輔。在該模式中,教師能夠很好地組織課堂教學,完整且有效地向學生傳達課程的基礎知識與相關的方法論,但其弊端在于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未能較好地發揮,從而降低了學習效率。另外,這樣的方式降低了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中容易開小差,也給教師帶來了更大的授課壓力。
2、教學方法單一。景觀規劃設計課程由理論知識講解與實操兩部分組成。理論知識講解過程主要采取傳統的老師講解學生聽課的方式,難免枯燥無味,學生的積極性大大降低,教學目標的實現有一定的困難。實操階段主要是將一個區域的景觀規劃設計任務書交給學生后任學生自由發揮,該環節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項目多為虛擬項目,難以落地實施,如此以來,學生不能完全體驗景觀規劃設計的全過程,進而難以把握在規劃環節中易出現的問題及其改進措施。
(二) 實踐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
實踐教學是設計類課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其對于進一步鞏固、掌握和靈活運用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方法,結合實際提高廣大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實際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但在實踐課的教學中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主觀能動性較差。在景觀規劃設計課的實踐課程中,主要的流程為教師下發任務書,將實踐目的、內容和要求講解之后,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機械地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雖然參與了實踐,但實際上仍然是教師為主導的過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較差。
2、實踐教學質量有待提高。由于實踐課程的學時有限,大多數學生是在課余時間完成實踐內容,在此過程中,老師不能有效監督,加之考核要求不高,部分學生便應付了事,達不到實踐要求的效果。另外,在課堂之上或課堂之外,老師于學生都是“一對多”的關系,只能兼顧大多數同學的學習,而學生個人遇到的特殊問題難以得到及時解決,使得學習效率不高。
3、實驗室及實習基地有待完善。景觀規劃設計實踐課程有手繪、電腦作圖、實地考察、模型制作等一系列項目,對于實驗室及實習基地有一定的要求,但由于經費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不能較好地利用實驗室與實習基地,一些實踐項目只能運用虛擬場地進行,導致學生不能直觀地體驗項目的環境,做出的設計難免不理想。
(三) 沒有合適的課程思政模式
很多高校教師已經針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思政進行了研究。如王學儉等[7]提出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科學精神、創新意識、邏輯思維等相互融合;劉紅光等[8]梳理了農業類高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現狀,并且基于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新時代農業類高校該專業的發展規劃和課程改革;韋立立等[9]結合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特點,從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國家意識與家國情懷教育、人文情懷與規劃價值觀教育、專業素養與社會公德教育、創新精神與規劃師職業道德教育四個方面探討該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但目前對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思政課程研究中,多為對于該專業的思想定位以及農業類院校該專業的思政建設探討,而鮮有學者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景觀規劃設計類課程的思政模式,尤其是西部地區理工類院校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思政模式建設。因此,亟需探究適合于西部地區理工類院校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思政模式。
二、體驗式課程思政模式構建
(一) 將鄉村振興理念融入課程知識,改進教授方法
將鄉村振興理念融入景觀規劃設計課程中首先要明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性教育問題。而景觀規劃設計是加強規劃人的專業素養與專業能力、改善鄉村面貌、提升鄉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要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與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課程中充分融入生態保護與治理的相關知識。此外,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守住農耕文化、傳承農耕文明,因此,在理論課程的講授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與挖掘文化涵義的能力,以便學生在進行鄉村景觀設計時充分融入鄉村文化。
在理論課程的講授中,教師應注意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充分設置互動環節,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可以多融入相關案例講解、多提問設問、多建立情景式知識體驗等。
(二) 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體驗式參與的模式進行思政教育
貴州省《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的目標內涵包括“培育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塑造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建設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涉及村莊規劃、生態治理、景觀修復、建筑設計等各個方面。因此,以學生為主體,將貴州省鄉村作為研究對象,讓學生在實地調研、與村民交流、鄉村振興規劃方案編制過程中深刻理解鄉村振興的戰略意義,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
(三) 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帶新”的方式建立課程思政新模式
為突破景觀規劃設計實踐課程中教師指導的不足,以學生為主體成立5~6人的規劃設計團隊,且每個團隊配備一位指導教師,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有問題及時解決。在團隊成立之前,對指導教師進行鄉村振興相關內涵的培訓,以期在指導的過程中為學生灌輸鄉村振興的思想理念,在專精技術的同時達到育人的效果。
(四) 開展實踐評價及分享報告活動
在實踐課程結束后,將學生集中,每個團隊輪流介紹自己的規劃成果及不足,再由各指導老師組成的評委團隊對各團隊的成果進行評價,最后讓每個學生都進行反思并完成實踐體會報告,復盤在體驗式教學中的所得,使其把整個過程中學到的知識更好地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結語
高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應當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得到深層次貫徹落實的今天,高校教師應當突破單一知識體系傳授的視域局限,將思政價值有效融入到專業課的授課中,打破專業課與思想政治課的“隔閡”。且應當摒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注重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為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鄉村振興戰略輸送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