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飛燕 覃蔚玲 陳建紅
關鍵詞:農類職業院校;立德樹人;“三農”情懷;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教育部2020年6月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其中對農學類專業課程的要求是:“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
農類職業院校聚焦核心使命,關鍵是抓住價值引領。農類職業院校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文明建設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針對“學農太辛苦”“學農沒前途”等大學生錯誤思想,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同時,抓住學農愛農這個重點,把強農興農的使命、學農愛農的情懷教育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任務。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去看待“三農”問題,一定要重點講清楚農業發展事關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農村農民脫貧致富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1],教育引導學生自覺把小我融人大我,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增強學生服務“三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探索高效聯動協同的組織管理機制
建立與強化校、院、系等多層級的組織領導,建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機構,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全面負責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指導、咨詢、評估等工作。強化問題意識,摸清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矛盾,精準發力。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相關部門聯動、系部落實推進、具有“農”字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將課程思政工作落實落細,提升育人實效。
加強制度制訂與完善,強化頂層設計,把課程思政建設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與發展戰略布局。要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制度保障,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先后制(修) 訂相關制度政策。制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對課程思政總體目標和重要內容等做出總體部署;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規范》《加強學生專業勞動和公益勞動教育實施方案(試行)》等管理規章制度,要求授課計劃、教案、課件等必須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真正做到“三進”;修訂《課堂教學聽課管理規定》《教師教學質量測評實施辦法》《教學質量優秀獎和教學質量標兵評比辦法》等督查考核辦法。制訂和完善課程思政集體備課、說課、觀摩課制度和教師培養培訓制度,不斷提升教師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技能。這些制度的制訂和完善扎實、有序、系統、規范地推進了課程思政建設。
二、探索有農類特色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突出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農”字底色。作為農類職業院校,始終牢記為服務“三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思路為厚植“大國三農”情懷,深耕農業文化,細作職業技能,突出價值引領,聚焦服務“三農”,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與“三農”情懷教育相結合的“大思政”觀。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著眼農業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從全校的層面把“耕讀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筑牢課堂“主渠道”。圍繞培養高素質新型農林人才這個目標,有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落實專業教學標準,重構教學內容體系,把“耕讀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標準、授課計劃、教案等,把強農興農融入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實踐類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構建形成覆蓋面廣、類型豐富、層次遞進、協同支撐的系統性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2]。從而增強學生服務“三農”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智力支持。
農類職業院校在確保課程體系完整和教學內容先進的同時,梳理各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積極融入課堂教學,形成所有課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突出實踐教育,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專設思想政治實踐必修學分,通過社會調查、實習實踐、志愿服務的方式,將課堂教學與“三下鄉”志愿服務等有機融合,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走進農村、貼近農業,知行合一,將思想引導、本領提升和成長服務結合起來。
三、探索專業課程分類建設機制
課程思政建設包含人才理念創新、課程體系調整、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改革。根據不同的學科專業特點,確定其改革的重點,堅持分層設計、分類指導,深入挖掘具有農類特色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融合到各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中,有機融入課程教學,讓立德樹人在人才培養的每個環節都能找準“角色”,做出“特色”[3]。
在文學、歷史學、哲學類通識或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在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類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融入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當地的發展戰略與歷史機遇等內容。在理學、工學類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融入科學思維方法訓練,科學倫理、工程倫理、大國工匠精神、科技報國、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等內容。在農學、畜牧獸醫類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融入生態文明教育、“大國三農”情懷、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內容。在藥學類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融入職業道德教育、“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精神、中醫藥知識等內容。
四、探索課堂教學全過程育人體系
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要發揮好這個主渠道的作用。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要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等各方面,貫穿于各環節,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一是做好教材與資源建設。把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新理念融入新編教材中,為課程思政改革奠定基礎。同時,圍繞鄉村振興、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建設等,積極探索建設涉農思政資源,建設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從而提升教學內容的思想性。二是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善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線上開放課程資源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進行視頻、圖片和鏈接的推送。課堂上進行案例穿插、專題嵌人、討論辨析等。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探索靈活多變、富有溫度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活”起來。三是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思政育人作用。把“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起來,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廣西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等,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和敢于創新創業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完善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培育機制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因此,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每位教師承擔好育人責任,發揮好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作用。農類職業院校要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讓每位教師具備習近平同志所說的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素質與道德品格,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是課程思政建設水平提高的關鍵所在。首先,提高教師思想理論水平和加強師風師德建設。通過黨課學習、講座報告等形式,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堅定教師思想信念,做有共產主義信仰的人,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做到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其次,增強教師的“三農”意識。讓教師們樹立知農愛農、奉獻農業教育的思想,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最后,提高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水平。通過示范引領、合作交流、資源共享、理論研究等各種形式,提升每位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
通過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研討會,挖掘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開展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在過程中探索有效的育人方法,交流育人經驗,提高教師課程思政育人水平。
六、探索健全考核評價監督機制
目前,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還未形成嚴格的質量評價體系,也未形成完善的激勵機制,不利于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改革。農類職業院校要探索建立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考核評價體系,把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內容和教學改革的成效納入學校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黨建、思政工作考核體系。探索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將其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作為教學評價、年度考核、評優獎勵和選拔培訓等的重要參考。加強專項督導檢查,設置包括學生評教、督導評課、同行聽課等環節在內的評教點或監測點。
農類職業院校以培養知農愛農和強農興農新型人才為己任,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特色發展,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機制創新,探索具有農業特色的“大思政”格局的實施路徑,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與“三農”情懷教育相結合的實踐育人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