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茜倩
摘? ?要:愛玩是每個學生與生俱來的天性,教師在起步習作中不宜煞有介事地提要求、布置任務,而需要在實踐活動中,大道無痕地激活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方法、積累素材、喚醒動力,為邁出起步習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提出,要契合編者用意,用“玩”的形式設置游戲活動;針對實際能力,用“玩”的形式營造體驗氛圍;探尋寫作方法,用“玩”的形式強化感性認知。
關鍵詞:起步習作? 契合用意? 探尋方法
閱讀和習作是語文學習的兩大核心支柱,但很多學生都懼怕作文,甚至到了談“作”色變的程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起步習作階段,教師在語言滲透、設置目標、組織形式和評標標準上,都脫離了學生的實際認知,最終導致學生面對作文望而卻步。
一、契合編者用意,用“玩”的形式設置游戲活動
教材是學生學習母語、歷練表達的重要載體。統編版語文教材在學生起步習作階段的設置,可謂煞費苦心,不僅在遴選、確定主題時,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學情,同時在組織形式上進行了深入實踐的提示,真正發揮了教材應有的范例和載體效能。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習作1——猜猜他是誰”為例,這是統編版語文教材設置的第一篇正規習作,是學生從寫話過渡到作文的跳板。這篇習作定位于寫身邊熟悉的人,要求學生能夠從人物的外貌、性格、品質、愛好等不同的方面,用“幾句話或者一段話”介紹這個人。如果教師只是生硬而機械地要求學生“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品質展開描寫”。對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生而言,是難以真正理解的,至于運用到寫作過程,更是無稽之談。所以,教師不妨組織學生以“玩”的方式,走進作文。事實上,統編版語文教材編者也深諳此道,并且在習作設置中也體現了這種“玩”的特質,比如“不能在文中出現人物的名字”,就契合學生喜歡的虛擬化思維特質;再如“寫好后讀給同學聽,也可以張貼在墻報上,看一看大家能不能猜出你寫的是誰”。
因此,在學生的習作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兩個板塊的“玩”:一是在習作指導時,以“猜謎語”的形式,激活學生的表達思維,將自己和班級中的三名同學作為謎底,自創謎面,分別從外貌、性格、品質和愛好等方面,編創四個謎語,與學生一起猜測。在這一“猜謎語”的過程中,猜出結果并不是重點,關鍵要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是怎么猜出來的。二是在習作交流時,組織學生緊扣習作內容組織玩“猜人物”的游戲,無論猜得對不對,都可以邀請小作者說一說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寫。這一過程,就將習作的分享交流,包裝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契合了教材的認知定位。
二、針對能力實際,用“玩”的形式營造體驗氛圍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學生起步習作階段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容易產生認知偏差。有的教師一味向學生滲透習作,試圖引發學生對習作的重視,結果適得其反,學生一開始就恐懼習作,導致后面對作文越來越缺乏信心;有的教師為了避免學生在習作中的畏懼心理,本著降低難度和目標的原則,學生寫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因此,教師要基于起步習作所暴露出來的常態性問題,巧妙地利用“玩”的形式,幫助學生設置體驗性活動,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三年級學生的思維仍處于直觀性、形象性階段,因此,起步習作的實施要盡可能契合學生這一階段的思維特點,巧妙地利用直觀思維,推動學生語言表達素養的全面發展。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這是一個典型的童話單元,編者分別編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會很好》《在牛肚子旅行》《一塊奶酪》。這四篇童話故事有的情感真摯,感人至深;有的巧妙地將科學知識融入故事之中;有的妙趣橫生,讀來令人忍俊不禁……而這個單元中的“習作3——我來編童話”,則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編創一個屬于自己的童話故事。編者在習作要求中為學生提供了一系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詞串,比如,表示人物和角色的“國王、啄木鳥、玫瑰花”;表示時間和日期的“黃昏、冬天、星期天”;表示地方和環境的“廚房、森林超市、小河邊”,并要求學生說一說看到這些詞語,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將想到的故事寫下來。面對這一習作要求,教師如果生硬地向學生灌輸所謂的編創方法,將永遠無法與學生現有的感性經驗對接。因此,教師不妨組織學生以角色體驗的方法,通過角色表演搭建“玩”的平臺:在我們的故事中,可以有哪些角色?在表演過程中,需要哪些道具?這些道具究竟有什么用?我們表演的故事有怎樣的情節?這些角色會說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童話的創編需要學生理性思維的介入,針對學生抽象思維相對薄弱的現狀,這種角色表演的“玩”,能夠巧妙地將抽象思維轉化成直觀資源,以順應當下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正式角色表演之前,學生腦中或許有了故事發展的框架和基本方向,僅將這些輪廓和框架寫進作文,其內容則相對膚淺。在這樣的狀態下,筆者為學生搭建了“玩”的平臺,用生動的情境、鮮明的表演角色,讓學生在自己所設定的童話故事中發散思維。
從這一板塊的教學中,不難看出以“玩”的方式推動學生習作的起步,絕不只是簡單的好玩,更在于“玩”的形式,既要契合學生內在的認知規律,又要匹配學生的內在思想,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認識到,什么才是優秀習作,并一路朝著這樣的目標邁進。
三、探尋寫作方法,用“玩”的形式強化感性認知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習作8——那次玩得真高興”為例,編者在習作中所提供的四幅圖片分別是:(1)同學們在課間玩“扳手腕”的游戲;(2)一家三口節假日去動物園玩;(3)周末和爺爺一起去釣魚;(4)課余時間和同學們一起去游樂場玩。這四幅圖片的價值非常鮮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玩”的素材,契合了本次習作“玩得真高興”的主題;二是源自學生生活的真實體驗,能夠有效地激活學生自身生活的經驗。編者在這篇習作中提出:“回憶一下,你當時是怎么玩的?把你玩的過程像放電影一樣在腦海里回想一遍,然后寫下來。”
面對這樣的習作要求,筆者從兩個方面設置“玩”的活動:首先,巧用習作范例,借助“玩”來明確方法。比如,抓住教材出示的第一幅“扳手腕”的圖片,從班級中選擇兩個實力旗鼓相當的學生,在班級現場進行一次“扳手腕”的游戲,組織全班學生為自己支持的選手加油助威。頓時,教室成了賽場,學生的加油助威驚天動地。活躍的氛圍,讓學生有了充分的感性體驗,自然也就懂得將“玩得真高興”的體驗寫出來,懂得從哪些地方入手。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只起到了為學生搭建平臺、鼓勵學生思考的作用,而方法完全源自學生的體驗和提煉。另外,當學生確定了自己的寫作活動之后,筆者鼓勵學生模仿“扳手腕”,在小組內進行一次游戲,形成感性經驗,并自主提煉寫作的具體方法,從而將這一習作的要求充分落到實處。
總而言之,“玩”是習作的一種形式,教師不能只讓學生知道“玩”,應充分考量“玩”的形式與習作之間的內在聯系,用“玩”更好地推動學生語言能力的生長,進而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參考文獻:
[1]楊春柳.小學語文習作指導年段重點解讀[J].教學與管理,2021(5):48-50.
[2]李秀梅.小學生想象作文教學的困境與突破[J].教學與管理,2021(2):37-39.◆(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